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如何用中國最新農業技術幫助非洲農業?專訪蓋茨基金會高管

2024-10-24三農

「我們並不是在中國或者坐在西雅圖的辦公室裏單方面地為非洲決定他們的需求,而是促成了非洲代表與中國科學家的緊密合作,共同尋找在非洲當地環境下哪些品種最為適宜,這其中也充分考慮了當地人的口味。」

10月17日,蓋茨基金會全球增長與機遇部門總裁羅傑·沃爾希斯(Rodger Voorhies)在海南三亞存取時接受包括紅星新聞在內的媒體專訪時表示。

▲羅傑·沃爾希斯接受媒體采訪

來自中國的先進農業技術,可以惠及廣大非洲的農民,進而促進脫貧。長久以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看到了中國的獨特優勢,並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在當地的分支等機構合作,推廣「綠色超級稻」等。

10月16日至18日,羅傑·沃爾希斯存取中國,達成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我已經有好幾年沒來中國了,每次來中國,我都為中國的發展和雙方的合作而嘆服。」羅傑·沃爾希斯說。

——1——

「中國的農業創新讓人印象深刻」

紅星新聞:您對於這些年與中國在水稻育種創新上的合作有何感想?

羅傑·沃爾希斯: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取得了糧食安全的巨大進步。特別是中國,推動了歷史上最大的減貧浪潮,真是讓人驚嘆。南亞地區也緊隨其後,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這方面還比較落後,糧食安全是他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我們認為,中國是我們在應對以下三大關鍵問題時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一是如何推進糧食安全,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二是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的生產力下降30%到50%,如何構建更有效的適應系統。三是如何讓技術真正惠及低收入人群和小農戶。

水稻作為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其育種工作對於確保糧食安全、適應氣候變遷以及提升生產力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持續關註水稻在抗旱等抗逆性上的改良,因為氣候變遷導致我們時而遭遇水浸,時而面臨幹旱,同時高溫還催生了新的病蟲害問題。

中國的農業創新讓我印象深刻。我相信,透過與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夥伴們的緊密合作,可以幫助中低收入國家的小農戶抵禦氣候變遷的影響,擁有一個更健康、更公平的未來。

紅星新聞:蓋茨基金會此前與中國政府聯合資助中國農業科學院主導的「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專案。2021年,你們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了「幫助西非國家建立水稻種業體系」專案。基金會是在何時意識到僅僅推廣優良品種是遠遠不夠的?

羅傑·沃爾希斯:其實這取決於具體的作物種類,以及每個作物的不同發展階段。

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白,農業發展要想真正幫助脫貧,需要滿足四到五個關鍵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優質的種子,這些種子要具備抗旱、抗病蟲害等抗逆性。我們在這一領域已經深耕了大約15年。

然後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那就是建立完善的種業系統,確保持續不斷地為小農戶提供符合他們偏好、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大約在15年前,我們參與創立非洲綠色革命聯盟(AGRA)組織,這是一個由非洲領導人發起的區域性組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建立了廣泛的政策網絡。它致力於推進構建種業體系,確保品種能夠適應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並協助制定和實施恰當的政策。在這方面我們同時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合作。

盡管基金會在過去10年裏顯著增強了對農業的投入與參與度,但我們從一開始就深刻認識到這些要素的重要性。

——2——

「讓小農戶能夠全面獲取所需的金融服務」

紅星新聞:資金和信貸對小農而言也至關重要。您在加入蓋茨基金會之前就深耕金融領域,尤其是小額信貸方面。基金會在這方面的路徑是怎樣的?

羅傑·沃爾希斯:我們采取了略微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資金和信貸。當初我們涉足這一領域時,這方面的實踐通常是為低收入人群和其他人群構建不同的金融體系。於是我們想,能不能構建一個統一的金融系統?於是我們開始研究支付系統、數碼身份辨識系統和手機支付等,中國正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自基金會開展這項工作以來,我們與全球眾多合作夥伴攜手,致力於開發包容性即時支付系統、國家基礎身份辨識計劃以及創新儲蓄方式。

事實證明,支付方式對於低收入人群獲取金融服務至關重要。我們積極探索,如何讓銀行認識到小農戶的信用風險可能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麽高。而有了數碼支付平台後,平台便能透過個人的支付歷史來計算誰的信貸風險更低,從而決定誰能夠以更低的利率獲得貸款。我們目前正在非洲和亞洲進行這方面的試驗,特別是針對那些常被忽視的女性農戶。

我認為,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提供信貸,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系統,讓小農戶能夠全面獲取所需的金融服務,同時不會陷入過度負債的困境。我們雖然在信貸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但在支付和儲蓄方面所做的努力更多。

▲10月17日,蓋茨基金會代表團在參觀位於三亞的坡田洋基地智慧農業示範區

——3——

「無融合生殖水稻有望帶來顛覆性變革」

紅星新聞:目前來說,全球農業領域的哪些技術創新是您最印象深刻的?

羅傑·沃爾希斯:從已經實際推廣的品種來說,玉米、小麥等新品種的套用,在印度已有20%的水稻種植采用的抗旱、抗澇、抗病水稻,這些成就都令我印象深刻。下一代創新中,我看好的包括木薯品種的最新改進、抗豆莢螟(PBR)的豇豆品種、針對固氮作物的研究進展。

進一步來看,數碼農業正成為新的趨勢。透過數碼農業技術,我們可以獲取土壤健康地圖,了解不同地區適宜種植的作物以及土壤中的氮含量等關鍵資訊。這一技術已經在非洲部份地區和南亞得到了廣泛套用。

此外,無融合生殖水稻專案是我此次訪華的一個重點議題。我得說,這是很久以來最令我興奮的專案之一。這項技術在保持雜交優勢的同時,能像傳統水稻育種方式那樣實作自我繁殖,從而顯著降低了雜交種子的成本。傳統上,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無法保持其雜交優勢,因此每年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制種工作,農民每年也必須購買新的種子。這項技術有望在經濟性上帶來顛覆性的變革,無疑是未來農業發展中最具潛力的趨勢之一。

這一成果來自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王克劍團隊,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複制出雜交稻種子,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品種雜交稻品質優良、產量穩定,在無論是抗旱還是抗病蟲害方面均展現出卓越的抗逆性。

紅星新聞:如何透過中非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合作推廣這項技術?

羅傑·沃爾希斯:這項技術背後的合作夥伴關系同樣令人矚目。它匯聚了全球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與力量,他們不僅引領著基因編輯與生物技術的前沿,還深入探索這些前沿技術如何與氣候變遷相互作用,並致力於研發出能夠適應氣候變遷的作物品種。

我此行見到的中國科學家們充滿活力與熱情,他們正致力於攻克世界科技前沿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同時,來自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和非洲當地育種機構的眾多合作夥伴這次也來了,他們也在深入思考非洲的實際需求。我們並不是在中國或者坐在西雅圖的辦公室單方面地為非洲決定他們的需求,而是促成非洲代表與中國科學家的緊密合作,共同尋找在非洲當地環境下哪些品種最為適宜,這其中也充分考慮了當地人的口味。

因此,這一專案不僅代表著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廣泛的合作夥伴關系,以及中國基於自身小農戶生產經驗所展現的領導力所共同推動的結果。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海南三亞報道

編輯 郭莊 責編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