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寒冬第一鮮,蠣蠣皆辛苦!一天上岸超十萬斤,紅島海蠣子迎收獲季

2024-01-03三農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孫桂東

隨著天氣轉暖,膠州灣的海冰已經陸續融化,紅島的養殖戶們陸續出海捕撈海蠣子。1月2日,記者在紅島漁港碼頭探訪時了解到,海蠣子陸續進入收獲季,一天上岸超過10萬斤。不過,今年的收成相比於去年要差一些,不少養殖戶反映產量僅為去年的一半左右。

滿載回港

淩晨出海  撈回寒冬第一鮮

1月2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紅島漁港碼頭。隨著膠州灣海冰溶解以後,碼頭上又重新熱鬧起來。正值潮水上漲期間,不少養殖戶的漁船滿載著新鮮的海蠣子歸來。

養殖戶趙先生說,他今年養殖了100畝左右的海蠣子。從進入12月份以後,海蠣子陸續就開始上市了。最近一段時間,正是膠州灣海蠣子大量上市的時候。

正在分揀

養殖戶趙先生說,為了方便卸貨,他們都是趕著漲潮的時候返回碼頭。因此,最近一段時間他們都是淩晨四五點鐘就出海,在海上忙活四五個小時就返回碼頭。

「穿兩件棉襖都擋不住刺骨的寒冷,」趙先生說,每年冬天的海蠣子捕撈季,都是最辛苦的活。主要是海上太冷了,要比岸上低了五六度。尤其是捕撈的時候,海水打在臉上或者手上就像冰雨一樣。前幾天,膠州灣出現了大量海冰。他們也沒閑著,一天還是出一次海。 對於漁民而言,只要是風不大就不影響出海。

雖然等到過年的時候,海蠣子的價格能略微高一點。但是,很多養殖戶不願意等到那個時候。大量的新鮮海蠣子集中上市,物流也比較擁擠。一旦中間再次遇到極端天氣,有些海蠣子就無法及時捕撈上來。

因此,前幾天雖然已經零下五六度,他們還是堅持在海上作業。「幹幾分鐘身上就被凍透了,船上也沒啥采暖措施,就是熬」,漁民趙先生說,冬天捕撈海蠣子是最吃苦的活,很多人都熬不下來。

一船萬余斤 僅可分揀出4000余斤

冬天第一鮮,可謂是蠣蠣皆辛苦。但是,漁船滿載而歸靠岸以後,趙師傅並沒有太興奮。「一船能撈回來1萬多斤,但是只能分揀出四五千斤」,趙師傅說,膠州灣的底播海蠣子都是附著在扇貝殼上撒到海裏。一般生長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才會陸續上市。

即便退潮的時候,膠州灣海底也有四五米深。因此,海蠣子的捕撈都是采用一種特殊的「鐵犁」,利用漁船在海田裏來回拖拽,就能將海底的海蠣子等一網而盡。不過,這裏面夾雜著很多扇貝殼以及海蠣子殼,還要經過分揀以後才能真正上市銷售。

正在分揀

隨後,記者來到漁港碼頭的分揀處。20多名漁民正在地上,使用工具將海蠣子分揀出來。趙師傅說,這項工作只能人工來負責,因此每天的工作量有限。

「總體而言,今年的產量並不好,」趙師傅說,去年也是兩條船出去,一船能拖回來2萬斤左右。而且,分揀出的海蠣子能占到8成。今年一船只能撈回來一萬兩三千斤,大概只能分揀出4成。紅島漁港碼頭的負責人趙宇昌說,一直到春節以前,都是紅島海蠣子出產的旺季。目前來看,碼頭上一天上岸10萬斤左右,主要是發到物流市場,然後銷售到全國各地。紅島海蠣子個頭雖然不大,但是味道鮮美,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一點也不愁銷路。這個季節,碼頭上的批發價一般是每斤2元左右,價格會上下浮動。

部份養殖戶遭遇減產  收成僅為往年一半

       紅島漁港碼頭負責人趙宇昌說,膠州灣今年的海蠣子收成並不均衡,有些淺灘以及紅石崖附近的養殖戶收成挺不錯。但是,不少養殖戶遭遇到了減產,海蠣子苗的成活率不高,收成只有往年的一半左右。有些養殖戶甚至放棄了捕撈,直接等待下一季收獲。

運送上岸

趙宇昌說,影響海蠣子生長的因素比較多,但是海底養殖本身就是一個風險非常高的行業。不同於吊養,他們將苗種撒到海裏以後,完全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等到收獲季才能看到。而且,即便發現有影響的原因,這麽一大片面積也很難人工幹。因此,養殖戶的收益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不過,這兩年養殖戶也在發展多種養殖模式。比如,今年有兩三家開始增大了蛤蜊的養殖面積。今年二三月份,他們從外地買了一般小蛤蜊,然後撒到海裏暫養。依靠良好的水質條件,蛤蜊的生長速度也非常快。到了12月份,蛤蜊就可以提前收獲了。按照往年的情況,蛤蜊要到年後的三四月份才上市。由於提前上市,蛤蜊的收益相對有保障。

「透過發展多樣化養殖模式,養殖戶們也在逐漸減少風險,」趙宇昌說,養殖蛤蜊的收益相對較少但是更穩定一些。海蠣子的收益高,但是風險更大。因此,養殖戶們都在承包的海田裏,分區進行養殖。即便海蠣子遇到了減產虧損,蛤蜊等也能提供穩定收入,漁民們一年的收成也就更有保障。

滿載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