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滬滇合作之後,天天種咖啡的拉祜族農民,終於喝上了

2024-09-29三農

這是中國最長的國道——G219,從新疆喀納斯到廣西東興,沿中國邊境綿延1萬公裏,名副其實的戰略要道。

75年來,無數人在這裏用血肉身軀,構築起守護國土完整、守護邊境安寧的鋼鐵長城。今天,沿邊開放的新語境下,世代堅守的國門,也在更好地「開」。

「治國必治邊」,今年6月至8月,解放日報「信仰之路Ⅱ·大國之道」報道組先後前往西藏、新疆、廣西、雲南四省區,沿著219國道一路尋訪,領悟這幾個字的深意。

在這條公認的「國之大道」上,我們讀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讓」,也看到開放合作、睦鄰友好。這背後,正是一個大國的強盛之道。

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鎮改新村有一幢漂亮的二層白色樓房。

今年8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來到改新村。晚上8點多,同行的上海援滇幹部就邀請我們去「看排練」。還沒走進小樓,記者就聽到裏面傳來一陣歡快的歌聲,還有小朋友們玩耍嬉戲的聲音。

原來,縣裏來的老師正在指導村裏的文藝隊排練,其中還有幾首原創歌曲。文藝隊隊員們都是改新村的村民,年齡從20歲到50歲,他們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就來唱歌跳舞,期待把拉祜族的熱情好客展示給更多遠方來的客人。

今年5月18日,滬滇協作瀾滄改新咖旅莊園正式對外營業,這幢白色小樓正是剛剛建成開業的咖啡培訓體驗中心。咖啡產業,正在讓這個拉祜族村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發展產業

2022年7月,禹旭晨作為上海援滇幹部掛職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任縣委常委、副縣長。如何能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把瀾滄鄉村建設得更美好、更具有生命力?經過大量調研,禹旭晨和他的同事、掛職瀾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的樸素發現,瀾滄縣種植咖啡7萬畝,咖啡是縣裏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由於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瀾滄長期以來只售賣咖啡鮮果,大量咖啡鮮果都被外地客商以便宜的價格收購,咖農並沒有依托咖啡種植而過上更好的生活。

上海援滇幹部禹旭晨,劉雪妍 攝

同時,禹旭晨對於上海咖啡市場也有所了解,作為中國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在上海,咖啡幾乎成了白領人手一杯的飲品,眾多咖啡企業也將總部設在上海。如果能夠建立一個橋梁,聯動雲南資源與上海市場,在咖啡產業方面實作合作,瀾滄咖啡未來將大有可為。

最終,禹旭晨和同事謀劃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以改新村為樣本,打造一個滬滇協作瀾滄咖旅莊園,實作一二三產協同發展。

改新村平均海拔近1500米,高度、溫度都特別適宜咖啡樹生長,有成片咖啡地近2000畝,當地咖農都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另外,這裏還有著發展文旅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交通便利,離瀾滄景邁機場只有15分鐘車程。

改新村一景,劉暢 攝

2023年,專案啟動建設,包括村容村貌的改造、咖啡一產提質增效、咖啡精深加工廠建設、引進咖旅研學隊伍等。「我們找了上海的設計團隊來對村莊進行整村規劃,同時采用營運前置的理念,引入了兩家營運團隊。」禹旭晨介紹。上海明謙咖啡有限公司負責二產,營運咖啡精深加工廠;上海鄉村筆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三產,營運文旅研學。「我們的目標是將這裏打造成瀾滄精品咖啡基地,以及中國咖啡研學目的地。」禹旭晨說。

在村裏的咖啡精深加工廠,所有咖啡處理器材都已經準備就緒,三間廠房裏分別放置著鮮果處理機器、脫殼以及烘焙器材,可以實作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全過程。「從這裏將咖啡鮮果導進機器,經過重力提升、水沖振動除雜後,透過色選機把全紅果留下來,青果打出去。全紅果進入下一個流程,去除果皮、果肉、果膠,留下咖啡豆,經水洗發酵後烘焙。」上海明謙咖啡改新專案負責人段文指著工廠裏的機器,一一介紹。工廠正式營運以後,每年能夠處理2500噸咖啡生豆,年產值預計達到2億元。

咖啡苗,劉雪妍 攝

不僅如此,今年,明謙咖啡還向村民發放了10萬株新品種的咖啡苗,並且提供免費種植培訓,希望將中低產咖啡園改造成平均畝產達到900公斤以上、咖啡精品率達到30%以上的「高產、優質、生態」咖啡園。

咖啡培訓體驗中心,劉雪妍 攝

目前,村中曾經閑置的小學校舍已經改造升級成可容納50人的研學基地,配合1000平方米的咖啡培訓體驗中心,共同服務於來到改新村的研學團隊,滿足他們的「吃、住、學」。「開業以來,已經接待遊客1000余人次,接待研學團隊12個,745人次。」「鄉村筆記」改新專案負責人卡卡說。

改變鄉村

衛曉林今年20歲,瀾滄東回鎮人,剛剛從雲南技師學院中藥學畢業。今年3月,她聽朋友說鎮裏的改新村新開了咖旅莊園,正在招聘咖啡師,就來試試實習。

衛曉林之前沒接觸過咖啡制作,跟著老師學了幾天,又在網上找影片自學,一段時間下來,手沖、拉花都已經像模像樣。她給記者看手機裏的圖片,是她自己設計的咖啡拉花,圖案是當地的櫻花樹。如今每個月,衛曉林都能拿到3000元薪金,公司還提供員工宿舍,對於這份工作,她特別滿意。

衛曉林在制作咖啡,劉雪妍 攝

改新咖旅莊園專案對村莊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專案初期,縣裏便將建設方案透過村民大會、黨員大會向大家交底,聽取群眾的建議。在村容村貌改造階段,拆除了廢棄的豬牛圈和私搭亂建,打造房前屋後的小菜園,臭水溝變成了遊覽步道,爛泥塘變成了可以開展研學活動的大草坪,改新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咖旅莊園專案完工後,一方面,企業透過租賃廠房向村集體支付租金,村民每年能夠拿到分紅。另一方面,村民可以在專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創業、就業。「我們對每一戶村民都做了入戶調查,了解他們有何種資源稟賦,比如是不是能歌善舞,或者是不是做飯很好吃?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己開辦民宿、農家樂牌等,融入進咖啡文旅產業當中。」禹旭晨說。今年,改新村村書記帶頭把自己家的老房子推倒重建,打算建造一個兩層樓的民宿供遊客入住。

誌願者組織村中孩子做活動,劉雪妍 攝

村民們珍惜、愛護煥然一新的村莊。村裏組織每家每戶排起值班表,對公共空間的衛生進行定期清掃,保持環境整潔、幹凈。村裏還成立了改新兒童環保小分隊,小朋友們撿到垃圾、煙頭可以到「鄉村筆記」營運的咖啡培訓體驗中心換取禮品,大家積極性很高。「除此以外,我們還帶領村裏的孩子舉辦閱讀會,組織村民進行篝火晚會等,在點滴中為鄉村發展帶來改變。」卡卡補充道。如今,咖啡培訓體驗中心的墻上畫滿了彩繪畫,是上海敬業中學的學生們來研學時和當地的孩子們一起完成的:穿著旗袍和穿著拉祜族民族服飾的小人站在一起,背後是外灘三件套和瀾滄的咖啡樹,大家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墻上彩繪,劉雪妍 攝

「群眾參與非常重要。」禹旭晨總結道。畢竟,最終專案資產都將留給村集體。只有當他們擁有獲得感、參與感,專案才會有持久發展下去的可能。

在咖啡工廠的墻上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招貼畫,上面寫著:歡迎來做客,村民免費喝咖啡。

改新村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咖啡,但在咖旅莊園專案營運之前,大部份的村民從未喝過咖啡。一開始,村民覺得咖啡很酸、很苦。經過一年多的引導,慢慢地,他們已經可以品嘗出不同咖啡的層次,比如柑橘的酸味和蘋果的酸味並不相同。

村民們終於知道自己種植出來的咖啡究竟是什麽味道。

欄目主編:朱瑉迕

來源:作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