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一個博主的影片,是一個七十歲左右的老漢,春天時節,在一大片剛翻種過的黃土地上灑羊糞。
土地遼闊,只有點點綠意,這是晉西北的春天。
農民要在這一片看起來毫無生機的土地上播種,灑肥,鋤草,等待生機勃勃的秋天,那是他們一年的收成,也是一年的希望。
老漢看起來清瘦,臉頰上有橫七豎八的皺紋,儼如腳下的黃土地。
六七十歲,本該頤養天年的年齡,還在土地上不停勞作。
看到他,我就想起我的父親。
他們是千千萬萬黃土地上農民的縮影,勤勞、辛苦。
影片是我們老家附近縣城一個博主拍的,她曾經幫老漢賣過使用羊糞種出的天然有機小米。
博主用河曲方言問老漢:種這麽多地,你能受行了?
老漢一臉平靜卻也無奈地說,受不行也沒辦法,我多受點,小子女子少負擔下了。
聽到這句話,我忽然鼻子一酸,這是多少中國父母一生的縮影啊。
一輩子辛辛苦苦,培養孩子長大成人,好不容易到了子女們可以靠自己的年齡了。
父母開始害怕自己的衰老,害怕不期而至的意外或病痛,害怕自己會成為兒女們的負擔。
害怕拖累子女,還在想怎麽給子女們減輕負擔。
可是,相比小時候,我明明感到我們的經濟發展好起來了,農村建設也越來越好了,為什麽農民養老焦慮比以前更甚了呢?
特別是沒有退休金的農村老人。
但我小的時候,印象中的養老,明明是更松弛的。
記憶最深刻的,是我的大娘。
我在六七歲記事的年齡,她大概已經有六十多歲。
那時候感覺她就是心目中老人的樣子了。
她還裹著小腳,顫顫巍巍的,但看起來精神很好。長大後的兒女們四散著,有了各自的小家,大娘從我記事起,就一個人住。
我喜歡跟她住,大人們老不在家,我就一個人去找大娘。
大娘那個時候還種點地,但她每天早早地去地裏幹活,大概早晨十點多就回來了。
大部份時間,我跟她就在院墻邊坐著曬太陽。
大娘說,她自己種的地,糧食夠她吃了,兒女們給一點買菜錢,她還能有結余,村裏花不了多少錢。
她種地種到九十來歲,依然精神很好,可以自己做飯收拾屋子,侍弄院子裏的蔬菜。
那時候我早已外出求學,周末回去還是喜歡跟她住,她緩慢,平靜,有秩序,家裏收拾得很幹凈。
夏天的炕總是冰冰涼涼,冬天的炕暖暖和和,我回去的時候,就會爬上炕,跟她一起打胡牌。
躺在幹凈整潔的小屋裏,像躺在搖籃裏。
我一直以為老年生活應該是這樣的,悠閑,潔凈,偶爾勞碌,但不急不緩。
像是一棵樹,活的時候自然,活到自然老去,活到老天爺把她收走。
過程自然地像沒有恐懼一樣,像本該如此一樣。
但現在的養老,卻無疑不是這樣的。
人們從身心靈都歇不下來。
急躁、焦慮,好像人的壽命增加了,也只是增加了在人世間受苦的時時。
我的鄰居阿姨和叔叔,七十來歲,他們很早就從農村遷徙到省城,並在省城買了房。
按道理他們經濟情況不錯,但是叔叔這幾年不間斷地在幼稚園當門衛,還自己做一些買賣,阿姨每天都要在小區垃圾桶翻找紙箱,定期進行變賣。
我的姑姑,自從不需要幫忙給孩子帶娃以後,也奔波在工作的大軍中。
先在餐廳後廚洗碗,整個手泡得蛻皮腫脹,沒法幹以後,開始尋找家政工作,照顧失能老人,給家庭當保姆。
還有我的父親,六十多歲了,還種二十多畝地,一年四季奔波在田間地頭。
讓他們停不下來的,各有各的原因。
我的鄰居阿姨身體一直不好,各種慢性病,很胖,她唯恐一次生病掏空她的全部養老積蓄。
我的姑姑需要幫襯兒子,聽說她和姑父每個月打工要給兒子兒媳媳貼補,共同幫忙撫養孩子。
因為聽說我的表弟,經濟條件並不好,又剛生了孩子,壓力很大。
而我的父親,他停不下來的理由,當然也是按他說的,使命沒完成,要給弟弟娶媳婦。
各有各的理由,但退而不休,幾乎成了我身邊農村老人的常態。
不止於此,我觀察村裏的老人,幾乎所有人都在勞作,只要還活著,他們可以幹到幹不動的那一天。
而且他們這幾年,不僅身體停不下來,他們的心也被牽絆著,被社交媒體上全國各地的意外牽絆著,被兒女們面臨的經濟壓力牽絆著。
社會通訊方便了,但生活的各種苦難、意外,連帶著真相也一並被帶到他們眼前。
讓他們焦慮。
相比肉身的忙碌,心裏的隱憂和焦慮,才是最讓人疲憊的。
縱觀整個大環境下,社會的養老體制確實不夠完善,沒有制度為個人兜底,人永遠有個虛空的下墜感。
生一場病,可能讓一個家庭返貧,陷入絕境,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大,兒女們各自生活都面臨著不確定性。
這一切都導致人們根本停不下來,因為病痛一直在發生,不是在這個人身上,就是在那個人身上。
世界也一直在變化,物價也在波動,漲價的訊息天天在傳。
關於消費主義的焦慮一直在傳播,好像人們必須買點什麽,各大平台也在爭奪老年人的錢和註意力。
人不到去世的哪一天,也絕不會知道,有什麽要面對。
所以,恐慌一直存在。
但我想,作為普通人,除了寄希望於社會養老力量,自我生存技能的提升,以及內在的精神力量,顯然在當下這個紛擾的時代顯得更重要。
焦慮不停下,錢永遠都不夠花,所以,享受當下每一個,內心平靜安然,就是最好的養老。
說到底,還要學會課題分離,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肩負的責任。
無限度地為兒女們操心,為未來的意外操心,可能永遠都沒辦法享受生活。
或許人生最可悲的在於,永遠活在為未來擔心的恐懼中,但恐懼的事情沒有來,生命卻結束了。
所以,普通人最好的養老,應該是一邊養老,一邊熱愛生活。
在能勞動的時候勞動,儲備生存技能,多掙一點錢,但驅使勞動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本能的召喚。
除了農村老人的養老,當下社會越來越卷,人們對物質的推崇幾乎成魔,功利的社會環境,也不允許任何人停下來,每每這個時候,我自己也感到恐慌。
出生率下降,人口紅利減少,我們的50歲60歲,真能順利退休嗎?
衰老幾乎是橫亙在每個人面前的課題。
看著我身邊即使退休,也沒辦法真正歇下來的老人,忽然覺得,人老了真不容易。
但我夢境中,仍然會出現這樣一個場景:
在冬日的暖陽中,我的大娘,那時候九十多歲了,她依然健康,精神矍鑠,從來沒有生過什麽大病。
我們一起坐在墻根下曬太陽,她在講些過去的事情,時光緩緩從我們身邊流過,我靜靜地聽著,偶爾轉頭看她,她一臉平靜祥和。
沒有對死亡的怯懦,沒有對生計的懼怕,只有自然。
自然生,也自然迎接死亡。
像一棵樹的老去,像一朵花的雕零。
每每想到這個,我內心就重新獲得平靜,一剎那間,對一切就不再感到恐懼了。
這幾天,再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更堅定了我的信念:
褪除對物質的渴望,人生所求,也不過三餐溫飽,內心安寧。
人到老了,只要無病無災,怎麽都能解決。
好好享受生活,活著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實,沒有遺憾,那衰老和死亡也沒辦法奈人幾何。
最後,盡管我們一直在呼籲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但社會的進步和變革,是循序漸進的,也從來不以個體的意誌為轉移。
我們可能短期內仍然無法寄希望於國家和社會,也無法迎來一個富裕平糊的養老環境。
但我們仍然盼望著有一天,我們國家能真正迎來已開發國家那種平糊富裕的養老環境。
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不慌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