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橫跨半個杭州,只為她的手藝!農貿市場裏的小小裁縫鋪,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2024-03-26三農

鞋底脫膠了,在街頭就能補;手表不走了,在路邊就能修;鑰匙遺失了,在樓下就能配……

曾經,這些「小修小補」攤位在杭州街頭隨處可見,雖不起眼,卻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更新,這些攤位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堅持下來的鳳毛麟角。

在上城區丁蘭街道,就有這樣一家開了二十年的便民裁縫鋪,幾經搬遷卻依舊門庭若市,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的顧客。有人甚至願意橫跨半個杭州城,也要趕來這裏修補衣物。

這家民間「老字號」,到底有什麽秘訣?

農貿市場裏的小小裁縫鋪

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在時尚洋氣的同協農貿市場內,張玉娟的裁縫鋪並不算起眼,藏在一樓大廳的拐角處,自動扶梯背面。招牌也是小小一塊,一前一後兩台機器,一高一矮兩個櫃子,幹幹凈凈,櫃子裏衣物井井有條。

工作日的下午,市場迎來了一天中最為空閑的時刻。不過張玉娟卻沒工夫休息,端坐在桌前專心致誌地給牛仔褲改褲腳。

指尖輕壓慢慢向前推,伴隨著電動平車機有節奏的「噠噠」聲,一條褲腳就縫制完成了。

格子鴨舌帽、紅色呢大衣、黑色刺繡袖套,張玉娟打扮得挺洋氣,臉上總是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得知我來采訪,她顯得有些「社恐」:「我不太會說話的,這怎麽辦呀?」

張玉娟一邊寒暄,一邊起身為我擺好凳子,順便開啟桌旁的櫃門,裏面是一包包打包好的衣物,每個袋子上都掛著號碼牌:「這些都是今天收來的衣服褲子,晚上又得加班了。」

嚴格說起來,張玉娟的手藝算是「家傳」的。在她十來歲時,表姐從部隊帶回來了一台縫紉機。「表姐要幹農活,又要帶小孩,就讓我們幾個孩子都坐上去試試。」張玉娟回憶,「我們小時候沒有別的東西玩,我沈下心來邊學邊練,很快就熟練掌握了。」

長大之後離開安徽老家,張玉娟先後在成都、寧波做過小生意,手上的縫補功夫一直沒丟。2004年,在哥哥的邀請下,一家人來到杭州,在丁橋東林橋旁落了腳。老公跟著哥哥跑運輸,她開了個縫補店貼補家用。沒成想,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獨門絕活是修改「雙面呢」

幹這一行,手藝好就等於口碑

補衣服、改褲腳、換拉鏈……這些在張玉娟看來只是裁縫鋪的「基本操作」,很多師傅都能做得漂亮。她的獨門絕活是改雙面呢(雙面的呢大衣)。

「具體是怎麽改的?」我好奇地問。

「這可不能告訴你。」張玉娟賣起了關子,隨手拿起一件呢大衣給我打比方,「很多人只能折回去封邊,但是我能做得和出廠的一模一樣(做成原邊)。」

沒等我繼續問,一位年輕寶媽帶了三件旗袍來找張玉娟收腰。張玉娟麻利地翻過旗袍看了看比了比,心裏已經有了主意。

「這個面料沒什麽彈性,改小一寸我看差不多了。」張玉娟的眼睛就是「尺」,上手一量腰圍,準得很。

「改一下多少錢?」

張玉娟歪過頭想了幾秒鐘:「25(元)一件,三件75(元),一周後來拿。」

等客人離開,她又悄悄告訴我,其實這樣的旗袍改起來難度不小,要花上不少時間,要是在大廈(商場裏),沒200(元)保準下不來。

「幹我們這一行,手藝就等於口碑,靠的就是回頭客和口口相傳。」張玉娟的眼神裏透露出自信,「我不喜歡一股腦全都收下來,如果不需要(改),我會(給顧客)勸回去。」

兜兜轉轉一直在丁蘭

因為這裏「什麽都好」

憑借著一雙巧手和誠信踏實的生意經,二十年來,張玉娟的鋪子從沿山搬到銀鼎商貿城,再到現在的同協農貿市場,總有那麽一批回頭客不離不棄,有的顧客甚至從文暉路、城西趕來,把衣服送過來交給她改,她也總是笑臉相迎。

「當時的‘老家夥’我還沒丟呢。」張玉娟擡起頭,用下巴指了指,提醒我掀開右手邊的桌布,裏面是一台老式縫紉機,「跟了我這麽多年,有人想買我都不舍得的。現在都是‘老古董’啦。」

二十年間,張玉娟和丈夫一起在丁蘭街道買了房,生了老三,也在杭州紮下了根。如今,老大老二都有了穩定的工作,一大家子的生活愈發幸福美滿。

「為什麽兜兜轉轉總是離不開丁蘭?」

「因為這裏什麽都好,像是我的第二故鄉。」張玉娟脫口而出,然後又頓了頓,說道,「買了房,安了家,透過自己的努力紮下根。顧客信任你,支持你,還有什麽比這更幸福的呢?」

橙柿互動 記者 朱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