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雲南嵩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啟用鄉村發展動能

2024-01-12三農

近年來,雲南省嵩明縣楊橋街道黑營盤社區堅持黨建引領,立足村情民情,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產業興、農村強、農民富」為目標,多業態、多領域、多層次拓寬發展路徑,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目前,社區每年集體經濟收入103萬元,手工編織業帶動居民增收2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相比換屆前增長約95萬元,增速大幅提高。

立足資源稟賦,啟用發展動能

土地流轉,土地「活」起來。社區「兩委」班子透過入戶走訪、深入開展「民情懇談」活動,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最終決定在土地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本社區土地集中、地勢平整、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等優勢,黨總支牽頭將土地集中流轉,出租給環境汙染小、脫離地表種植的花卉、蔬菜種植企業。撒馬坪小組黨員帶頭流轉114畝土地用於種植大花蕙蘭,每年不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還給群眾提供就近務工的崗位,一片土地雙份收入,很快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致富帶頭村」。截至目前,社區共流轉土地1444畝,群眾增收251萬元,集體經濟增收14萬元。

精準計量,水源「用」起來。探索建立「黨建+用水合作社+種植企業」模式,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的技術、資訊、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建立起在黨組織引領下的水費收繳精準計量機制。經社區黨總支、用水合作社組織召開農業水費協商會議,與轄區種植戶達成水費收繳協定,實作轄區1500畝土地農灌用水精準計量,並已成功取代轄區30余個地下深井,更好得實作生態環境保護。實作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18萬元。

積極謀劃,大棚「建」起來。為徹底扭轉社區運轉經費靠「補」、公益事業靠「討」、基礎設施靠「要」的無力局面,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途徑,堅持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為促進群眾和村集體「雙增收」的「源頭活水」,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申請上級財政扶持資金595萬元,自籌資金110萬元,建設高端花卉大棚60余畝並成功對外出租,每年集體經濟收入約71萬元。

興旺花卉產業,邁向規模種植

規劃片區,蕙蘭「聚」起來。以麥塘、撒馬坪、花箐居民小組為重點建設大花蕙蘭種植基地,黑營盤社區「大花蕙蘭」產業逐步向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截至目前,轄區種植「大花蕙蘭」企業18家,總面積達860畝,栽種量約180萬盆,每年開花苗約40萬盆,大花蕙蘭年產值達2800萬,帶動轄區170余人就業。2023年成功建立為雲南省「一村一品」示範村。

致富多肉,產銷「旺」起來。建設多肉種植基地100畝,種植多肉約5000萬盆,成立電商直播團隊,淘寶直播間在多肉類目中排名全國前5名,逐漸形成集種植、銷售、包裝、發貨等為一體的銷售模式。多肉暢銷全國各地,同時出口日本、南韓、東南亞等地,年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常年為60余名居民提供就業崗位。

百花齊放,日子「美」起來。緊緊抓住鮮切花相較於傳統盆栽花卉具有市場需求量大、生產周期短、病蟲害風險較小、利潤高等特點,調整360畝土地招募8家鮮切花種植企業入駐,種植百合、桔梗、洋牡丹、噴泉草等,每年可種植2-5季,為鬥南花卉市場供應鮮花1.5億枝,產值達1300萬元。由於鮮切花種植時效短、快,對種植、采收、包裝等崗位需求越來越大,讓社區100余名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實作就業增收。

手工編織增收,拓寬致富渠道

賦能成長,巧手「編」起來。積極探索居家群眾增收模式,拓寬增收渠道,幫助居家群眾增收致富。邀請轄區手工編織能手進行編織教學,發動轄區未就業人群及殘疾人學習編織技能,組建編織隊伍。編織隊成員已編織手工藝品4000余件,平均每天每人可編織1-2件。透過編織花籃、果盤、背簍等手工藝品,讓「馬上能上手、立即就能幹、在家把錢賺」的手工活走進群眾家中,助推婦女、老人和殘疾群眾居家增收。截至目前,舉辦手工編織培訓2場次,70余人加入編織隊,隊伍仍在不斷擴大。

線上線下,錢包「鼓」起來。探索建立「黨組織+編織戶」模式,把群眾組織起來,讓「零散化」的編織品銷售集中起來,以統一工藝、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的方式,把群眾「單打獨鬥」轉變為「抱團」發展,把庭院經濟「小籃子」做成產業發展「大文章」,為居民「編織」一條增收致富路。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宣傳銷售,線上開通網店,拍攝短影片、微信微博宣傳,線下建設集展覽、銷售於一體的手工編織展覽室,參加楊橋街道慈善義賣、嵩明花博會展銷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20余萬元,讓廣大居民不離家、不出村、學手藝、穩增收,讓他們用巧手「織」出幸福生活。

下一步,黑營盤社區將繼續立足資源稟賦,拓展優勢產業,做優布局、做強產業、做精品質,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農民致富增收,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通訊員 嵩小融)

(嵩明縣融媒體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