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王宥利驚艷系列15

2024-02-19三農

我也不是學經濟的,因為以前玩的遊戲涉及到這些加上自己感興趣所以了解了一些比較淺顯的經濟原理。

這件事說出來邏輯很簡單,糧食問題從古代開始就是國家之本,民以食為天嘛,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足夠的糧食供給潛力是必要的,所以國家的糧食產量一定是冗余的,尤其加上從國外進口的糧食(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從市場經濟規律出發糧價此時一定是賤的,因為供給大於需求嘛,所以當你到東北的時候會看到大部份土地上種的是玉米,因為玉米作為糧食的同時又可以生產酒精,畝產又高,好歹能賣多一點,雖然還是賺不到幾個錢。同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實際上並沒有普及,因為不好吃,國家目前不需要這麽大的產量。然而一旦到了大災或戰爭時,糧食產量會由於農民受征召錯過農時、農田收到破壞等等原因大幅減少,同時國際形勢的變化會導致進口糧食量大幅下降,如果和平時期農民都脫離土地或改種經濟作物譬如棉花、絲綢或者水果了,糧食就會緊缺,糧價就會暴漲。

古代的解決方法是設立常平倉,平抑糧價,而新中國不止設立常平倉,還利用中國對於國家的深度掌控設立了18億畝紅線,透過國家內部調配補貼和平時期的農民,並要求農民必須種糧食。這樣農民能活,國家也有糧,就敢於放開手改革。但是這看似完美的方法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端,就是一切對於經濟行為的政治幹預都會影響到經濟本身的活力,農民被要求必須種糧食,依靠補貼導致沒有足夠利潤累積來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國家取消農業稅,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省份缺乏稅收來源,就必須讓占據了第三產業的省份勻出稅收補貼。這就是所謂的戰略調配。

〈今日頭條歡迎你〉

戰略調配導致的結果就是占據第三產業的省份稅收高➡️人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省份則相反。與此同時我們國家的很多資源都是國有的,國家開采出來供給全國,當地人民除了有一份工作以外並不能吃到資源紅利,而國企工作的收入是基於當地平均薪金的。

說白了,最典型的資源大省、農業大省東北三省,一沒有享受到家鄉土地上下儲備居全國首位的石油、木材、煤、鐵,居全國前五的銅、鉛、大理石等的資源紅利,二被迫被限制在土地上忍受低收入,故而占據第三產業、生活水平高地區的人就應該心存感激。因為一個省份整體收入高並不是因為這個省的人更勤勞,而是他們的產業利潤高罷了。

當然有些人就是比較純粹了,這些道理他們其實是懂的,只不過他們故意當不懂,讓受了委屈的人還要更委屈罷了,以此來滿足他們畸形可笑的優越感,甚至是從這種行為裏獲得昧良心的利益。遇到這些人你講道理也是沒用的。一樣水養百樣人,林子大了什麽樣鳥都有,哪個地方沒這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