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24歲大學生回鄉種田 四川眉山永豐村這位種糧大戶有了接班人

2024-06-09三農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秧苗落地兩個月了,這幾天,永豐村種糧大戶王元威的心情越來越好。

一邊是3000多畝的水稻蹭蹭長,豐收在望;另一頭,自己學農學的兒子即將大學畢業回來種田,種糧事業後繼有人。

6月8日,走在綠油油的高標準農田裏巡田,王元威感覺風都是甜的。

永豐村的高標準農田裏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王越欣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位於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的永豐村,歷來是種糧大村。作為土生土長的永豐村人,關於種田這件事,王元威幹了一小輩子了。從2002年從別人那轉包過來的200多畝,到現在的3000多畝,王元威成了永豐村首屈一指的種糧大戶。

這3000余畝的土地中,有2500畝都在永豐村,全是高標準農田。就連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管理的1500畝、全川最大的水稻中試基地,就是租他的田。而中試透過的優秀品種,也由王元威率先種植。「我現在種的這個品種,就是前兩年試驗出來的成熟品種」。王元威說。去年,王元威的田平均畝產達到了700多公斤,喜獲豐收。

種糧22年,每年都有新變化;今年,王元威又投入了30多萬,新添了育秧流水線和碼盤機械臂,實作了育秧的全線自動化。「以前一直都有育秧機,用來自動撒種子,但是擺盤、施營養土,取盤都得人工來,現在有了這些機器,基本上就是全程機械化。」王元威說,這樣的好處就是,人工成本大大減少,且機器可以連續不間斷運作,效率翻倍。

自動傳輸機將秧苗盤從車上運送下來。圖據受訪者

而這一全套流程操作下來,一天可生產1.2萬盤育秧盤,可播種水稻600畝左右。今年,有了新機器的助力,王元威不僅自家加快完成了育秧,還為周邊種植戶提供社會化服務,育了大概1萬畝的秧田。

當然,除了育秧效率大大增加,王元威說,機器育秧還有優點:「種子撒得更均勻,不漂秧,秧苗的整體質素也更加穩定。」

「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王元威感慨道。

「00」後「農二代」即將回鄉

不過,再厲害的機器,也要由人來操作。雖然王元威這半輩子都在與各式各樣的農機打交道,但這次新購入的自動育秧機器卻也難倒了王元威:「要輸入什麽程式,我們這些哪搞得懂,都是我兒子整的。」王元威擺擺手笑著說,語氣間卻有些小自豪。

原來,王元威24歲的兒子王海聰,大學學的正是農學專業,今年即將畢業。去年寒假在家的時候,王海聰天天跟著父親學種田。

王海聰拿取運輸機上的秧苗盤。圖據受訪者

如何種田、管田,王海聰自然比不上父親這位「老種田人」,但操作農機,王海聰卻能幫父親解決許多難題。「他們老一輩對新機器有的不太懂,我們年輕人上手要快些。」

對於操作農機,王海聰得心應手,育秧機、平田機、收割機樣樣都會。去年,王海聰還拿到了無人機駕駛證。在家的這段時間,王海聰正好遇到春耕。在幫忙收了田裏的青菜後,王海聰也開始了每天育秧、播種、整田等種田生活。「每天6點多就起床幹活,一直幹到晚上10點多。」雖然很辛苦很累,但王海聰樂在其中。對於未來回鄉種田,王海聰是認真的,也早早做了準備。

王元威(右一)蹲在地裏,和兒子王海聰(左下角藍色衣服)及工人交談。圖據受訪者

「現在種田的大都是老人,年輕人再不加入進來,以後就怕沒人種了。」從小就跟著父親耳濡目染這麽多年,王海聰對種田是真心感興趣,也有種自己的想法:「國家對農業很重視,政策也好,我覺得農村一樣大有可為。」

這幾天,因為畢業論文的事,王海聰又回到了學校。等下次王海聰回家,金燦燦的稻穗也將綴滿良田,迎來收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