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湖南日報特稿 | 汨羅農村綜合改革何以備受矚目

2024-01-27三農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如蘭 周磊

1月26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研討會在汨羅市召開,農業農村部及高校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共探改革新路徑。

近2個月內,全國農村宅基地管理專題培訓班現場教學活動、客貨郵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現場交流會等活動不約而同選址汨羅,正是被農村綜合改革汨羅模式所吸引。

汨羅市探索農村綜合改革,抓住土地要素這個鄉村振興「牛鼻子」,構築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大通道」,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治理新路徑,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低效田變高標準田,「選單式托管」吃「精糧」

在羅江鎮羅江村,種植大戶韓文勝流轉的2000多塊零碎土地整合為197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2023年畝均產量創歷史新高。

「零散低效田打造成高標準農田後,實作機械化、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效率收益雙高。」羅江鎮黨委書記郝光說,該鎮改造高標準農田1.3萬多畝,實作種植面積增加、主體增收、農田增產。

汨羅市借助「支部引領、市場引導,黨員帶頭、能人帶動」的「雙引雙帶」模式,全面鋪開高標準農田建設「小田改大田」工程。

早在2021年,桃林寺鎮高豐村在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錢從哪裏來」這道必答題時,就提供了引導企業、鄉友鄉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資本投資的解題思路。

經過進一步探索,汨羅市支持靈活運用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含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林權等農村產權抵(質)押作為擔保方式,為農戶打通獲貸路徑、降低融資成本。

汨羅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建設前,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土地預流轉協定,統籌規劃田塊;建設時,統一土地平整與設計,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後,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作效益落地。

各鄉鎮掀起「改田」熱潮,透過「投貸聯動」推進「小田改大田」6.04萬畝。

「農村社會、鄉村空間是一個多元價值的承載體,要摸清資源家底,做好基礎性工作。」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特聘專家肖運來認為,「小田改大田」應不斷最佳化投融資機制,最大程度利用政策性資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鄉村。

「改田」後,種植如何從「粗放型」變「精細型」?供銷合作社惠農服務成為主要抓手。

羅江鎮供銷社惠農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該中心與1502戶農戶簽訂8610畝土地種植協定,提供育、耕、種、管、收、銷售、農資供應等「選單式托管」,年農機作業服務總面積達3.2萬余畝,每畝為農戶節約成本約200元。

鄉鎮供銷社、鄉鎮農合聯、鄉鎮惠農服務中心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3個鄉鎮惠農服務中心、153個農資供應網點,將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供銷服務網越織越密。

農民有了專屬「田保姆」,真正打通惠農服務「最後一公裏」。

喚醒閑置資產,聚「地氣」添財氣

丘陵地變成良田,外地大戶聞訊而來。

汨羅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來自江蘇、湖北、浙江等地的種糧大戶透過大螢幕VR全景看地,田地全景及面積、價格、流轉年限等資訊一目了然,找地猶如逛「淘寶」。

從前,流轉田地少不了田間地頭實地考察。2023年2月,該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揭牌營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四荒」地使用權等13個流轉交易品種入市入場,流轉交易、抵押貸款等事項可「一站式」辦理。

「選中地塊後直接下單,土地資源變成有據可查的數碼商品。」中心負責人曹玉霞介紹,該中心已網上成交辦證159筆,面積10.6萬畝,成交總額1.63億元,為集體增收1484萬元。

數碼化建設,土地、金融等要素加快集聚,鄉村「活起來」。

2022年,汨羅市啟用農村宅基地審批監管平台,「線上審批」宅基地1426宗,摸清歷史超面積宅基地24316宗,透過存量超面積宅基地有償使用階梯式付費,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累計增收1668.52萬元。

如何讓更多紅利「裝進」農民腰包?在汨羅鎮瞭家山社區可以窺見答案。

遠離鬧市,湖畔庭院,流水潺潺,回廊曲折,一步一景。汨羅鎮瞭家山社區流轉宅基地使用權,引進社會資本500多萬元,打造「羅城故事」網紅農家樂牌,帶動30多名群眾「家門口就業」。

「透過盤活集體資產、土地流轉、宅基地改革等舉措,2023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該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何永勝說。

2023年,汨羅盤活閑置宅基地、農房等405處,投產和在建「家門口就業」專案122個,帶動4700多人就近就業,為農民直接創收近1億元。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地政策研究室負責人劉俊傑認為,汨羅可進一步因地制宜探索宅基地改革路徑,產權流轉交易中,將農村內部充分流動和城鄉有條件聯動有機結合,做好產權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

要素流動提速,拓寬夯實富民路

臨近春節,汨羅市客貨郵物流中心非常繁忙。4000多平方米的物流中心,日分揀能力超10萬件的全自動分揀器材加速運轉,將快遞精準投送至各匯集卡口。

它們被搬上經「獨立倉儲、客貨分離」改造的農村「客貨郵」公交專車,當日可送達村民手中。

物流向「雲端」,「數碼」幫大忙。

開啟該市自主研發的客貨郵智能執行系統,快遞包裹資訊、站點收益統計分析一目了然,調配運力科學合理;系統無縫對接城鄉公交智能監控平台,即時獲取車輛班次、定位、營運路線、途經站點、發車時間等資訊,對客貨郵快遞包裹全程跟蹤管理;透過站點智能監控系統,該市164個客貨郵鎮村服務站實作視覺化、規範化、標準化。

在汨羅市委書記朱平波的設想中,「客貨郵」融合發展不僅是資源整合的綠色工程、便民惠民的實事工程,更要成為產業振興的富民工程。

汨羅最大限度整合客運、郵政、物流通往農村的路線,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裏」和工業品下鄉「最後一公裏」,解決農村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低、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

離該市城區約20公裏的屈子祠鎮徽山村盧塘屋,90後退伍軍人荀明返鄉創業,他的「小明家山裏土豬臘肉」直播間,鄉村臘肉透過客貨郵發往全國各地網友的餐桌。

借力客貨郵助農電商平台,白塘富硒米、長樂甜酒、白水馬復勝糕點等一批農特產品「突圍」,從村裏奔向網絡,2023年,新增銷售產值5400多萬元,直接為農民創收近700萬元。

快遞下鄉坐公交,農貨出山搭便車。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大通道」日益融通,汨羅「客貨郵融合+電商物流+一村一品」入選全國第四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

攝影:夏凡 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