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歷經極端高溫「烤驗」 重慶再生稻「噸糧」技術靠譜

2024-10-10三農

10月9日,有關專家對重慶市農科院承擔的「再生稻規模化、機械化、輕簡化豐產優質高效技術整合示範與產業化」專案進行田間測產驗收。結果顯示, 示範片再生稻平均畝產328.6公斤 ,較當地非示範片 增產超17% 。加上此前中稻(頭季稻)的產量, 兩季水稻畝產達1040.8公斤 ,實作 「噸糧田」 目標。

專家組組長、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表示,這個產量表現處於 西南地區先進水平 ,全程機械化可以大幅減少用工成本、實作生產規模化,進而 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事實上,重慶屬於「非優質稻產區」,一是水稻生長前期陰雨寡日照,影響高產;二是灌漿結實期的高溫和小溫差不利於稻米優質。此外,頭季稻機收蓄留再生稻對稻樁的碾壓,也是一大技術瓶頸。 今年,創紀錄的極端高溫天氣還追加了一道超綱「附加題」。

如何解題?

時間回到半年前,今年春種,第1眼新聞記者選定了這塊位於永川區來蘇鎮的再生稻試驗田,持續關註、報道,與專案組一同親歷水稻移栽、拔節、抽穗、灌漿、收獲時刻。

經過前期溝通, 4月16日,記者今年第一次走進試驗田塊 。剛剛移栽的秧苗露出水面10多公分,也就一個巴掌那麽高。 優良品種、栽插密度,這些豐產穩產的基礎在之前就已經打好了

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重慶再生稻研究中心張巫軍副研究員介紹說,示範片選用我市雜交水稻主導品種「渝香優8133」。 它是我市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稻品種,耐高溫、綜合抗性好、結實率高,豐產穩產性好,稻米外觀品質、食用口感佳,也是宜機收再生稻專用品種

5月底,水稻拔節長高。

7月7日,水稻「身高」已經達到記者腰部 ,足足有一米,這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據了解,中稻(頭季稻)種植整合了毯苗增密機插、精量施用粒芽肥、二次曬田水分管理、病蟲害無人機統防統治等成套技術。特別是 二次排水曬田技術 ,增加了土壤硬實度,為頭季稻機收減損提供了良好的作業環境。

8月8日,中稻(頭季稻)測產驗收 ,這時的水稻已經長到記者肩部位置。再生稻專用收割機沿栽植行向有序機收,這樣一來,能夠有效減少收獲環節對稻樁的碾壓,把碾壓率控制在15%以內。

專家組現場測得 示範片中稻算術平均畝產712.2公斤 。收獲後的稻樁高度僅到記者小腿位置,等待再生芽萌發生長。

今夏的極端高溫天氣,基本貫穿了再生稻整個生育期,特別是抽穗、灌漿等產量形成的關鍵環節。專案組一方面透過 灌水降溫 ,同時在抽穗揚花期 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蕓苔素甾醇 等,來緩解高溫對結實率的不利影響。

「這些措施起了作用,此前的田間普查結果顯示, 示範片再生稻結實率在70%到80%左右,與往年基本持平,產量也就有了保障 。」張巫軍告訴記者。

最終,10月9日,專案順利透過田間測產驗收,整合了 渝西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豐產優質高效技術模式1套 ,透過「豐產優質品種+輕簡宜機技術+高產樣板示範+綜合技術培訓」的推廣方式,輻射帶動渝西地區中稻-再生稻豐產增效。

據了解,發展再生稻、建立「噸糧田」,能夠有效挖掘現有耕地潛力,是實作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市農業農村委表示,重慶常年蓄留再生稻100萬畝,平均單產在100公斤左右。受高溫影響,今年再生稻面積有所減少。

接下來,我市將在適宜地區大面積推廣這套技術,努力 使再生稻單產提高到200公斤以上,再生稻蓄留面積逐步達到150萬畝以上

記者手記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這是一段為水稻牽腸掛肚的時光,高溫怕它旱,強對流天氣怕它倒,陰天又怕它光合作用不夠長不好。一直到8月初頭季稻收獲,各項數據都不錯,兩季畝產有望創下新高。

後來,天天高溫紅色預警的日子,我們著實為第二茬捏了把汗。好在品種抗旱、技術模式成熟靠譜、科研人員辛勤堅守,即使稻葉早衰,結實率也穩住了。

以往都說農業是靠天吃飯,透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優良品種選育、成熟技術推廣等一系列措施,旱澇保收、豐產優質正變為現實,我們的飯碗會端得更穩,稻米會更香。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穆亞 楊雪儀 特約記者 冉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