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廢舊銘印
編輯 | 廢舊銘印
90後「恐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年味,去哪兒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記憶中,這句童謠是年味的序曲, 開啟了紅紅火火、充滿期待的春節倒計時 ,對於越來越多的90後來說, 這句童謠似乎成了一種遙遠的回響 ,曾經熱切盼望的年味,如今卻變成了「甜蜜的負擔」
曾經,一句「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道出了多少遊子對家鄉的眷戀,對團圓的渴望, 而如今 ,面對「回與不回」的靈魂拷問,不少90後陷入了沈思,是什麽讓曾經期盼回家的心, 變得猶豫不決?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過的年味,究竟去哪兒了?
年味變淡了 ,是因為物質生活豐富了,曾經期盼的新衣、零食,如今唾手可得, 自然少了那份期待
也年味變淡了 , 是因為生活節奏加快了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疲於奔命,無暇顧及那些繁瑣的習俗和禮節
年味變淡了 , 是因為人情關系復雜了 ,曾經單純的走親訪友,如今卻變成了攀比和壓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誠然 ,這些都是年味變淡的因素,但對於許多90後來說,讓他們對「回家過年」望而卻步的, 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小麗,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90後女孩 ,今年春節她選擇留在上海過年, 當被問及原因時 ,她無奈地笑了笑:「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
小麗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從小到大, 她都是村裏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成績優異,考上了上海的大學,畢業後留在了上海工作, 在父母眼中 ,她是他們的驕傲,是全家的希望
這份「驕傲」和「希望」 , 卻成了小麗肩上沈甸甸的負擔 ,每次回家過年,親戚朋友都會圍著她問東問西:「在上海一個月掙多少錢啊?」、「什麽時候買房啊?」、「有物件了嗎?什麽時候結婚啊?」
這些問題, 像一把把利刃 ,刺痛著小麗的心,她知道,親戚朋友並非惡意, 只是出於關心 ,但這些關心,卻讓她感到無比的壓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一個月薪金一萬多,在上海不算高,房價那麽高, 根本不敢想 ,物件?哪有時間談戀愛啊,每天加班到深夜, 只想好好睡一覺」小麗苦笑著說
這些話,她不敢對父母說,怕他們擔心;也不想對親戚朋友說, 怕被說成「矯情」 ,她只能選擇逃避,選擇留在上海, 獨自一人度過這個春節
小麗的故事, 並非個例 ,對於許多從農村走出來的90後來說,他們背負著家庭的期望,努力在大城市打拼, 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 ,改變命運,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現實的殘酷 , often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 ,高昂的房價、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回家過年」 ,本應是放松身心、享受親情的時刻,卻變成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壓力測試」,他們害怕被問及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 害怕被貼上「不孝」、「沒出息」的標簽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們選擇了逃避 , 選擇了留在城市 ,獨自一人舔舐傷口,默默承受著孤獨和壓力
過年,本是團圓的日子,但對於一些90後來說, 卻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 ,他們渴望家的溫暖,卻害怕面對現實的壓力;他們渴望親情的慰藉, 卻害怕被貼上「不成功」的標簽
這種矛盾的心理 , 讓他們在「回與不回」之間徘徊不定 ,最終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恐歸」
除了來自現實的壓力 , 農村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俗 ,也讓許多90後感到無所適從
小強,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90後程式設計師 ,今年春節他早早地就買好了回家的火車票, 臨近出發的前幾天 ,他卻突然決定退票,留在北京過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媽打電話說, 今年過年要帶我去相親 ,還要去廟裏給我算命,說我今年犯太歲,要找個屬龍的女孩結婚才能化解」小強無奈地說, 「我真的受不了這些 ,感覺自己像個物件一樣,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小強從小接受的是科學教育 , 對算命、相親這些傳統習俗並不認同 ,他希望透過自由戀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不是被父母安排
「我知道父母也是為我好, 但他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我真的無法接受」小強說, 「與其回去和他們爭吵 ,還不如留在北京,落個清靜」
小強的經歷, 也反映了許多90後面臨的困境 ,他們成長於資訊爆炸的時代, 接受了多元化的文化 ,對傳統觀念和習俗,有著自己的理解和選擇
在一些農村地區 ,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長輩們often難以理解年輕人的想法,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著晚輩的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種觀念上的沖突 , 讓許多90後感到無奈和壓抑 ,也讓他們對「回家過年」產生了抗拒心理
除了現實壓力和觀念沖突 , 農村生活環境的局限性 ,也是一些90後選擇「恐歸」的原因之一
小芳, 一位在廣州工作的90後設計師 ,今年春節她選擇和朋友一起去泰國旅遊,當被問及為何不回家過年時,她說:「農村太無聊了, 除了走親訪友 ,就是打麻將、看電視,感覺時間都被浪費了」
小芳從小就喜歡熱鬧 , 喜歡新鮮事物 ,在城市生活多年,她已經習慣了城市的便利和豐富多彩的生活
而農村的生活 , 對她來說 ,過於單調和乏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知道父母希望我回家陪他們 ,但我真的無法適應農村的生活節奏」小芳說,「我更希望利用假期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
小芳的想法 ,代表了一部份90後的心聲,他們追求個性,追求自由, 渴望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而農村生活環境的局限性 , 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發展空間 ,也讓他們對「回家過年」失去了興趣
「恐歸」現象的背後 , 是時代的發展 ,是城鄉差距的體現,也是兩代人觀念的碰撞
對於90後來說 , 「回家過年」不再是唯一的選項 ,他們有更多選擇,也更註重自身的感受和追求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對於父母來說 , 他們或許無法理解孩子的選擇 ,但他們依然愛著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
如何化解「恐歸」現象 , 如何找到兩代人之間的平衡點 ,是需要我們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或許 ,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多溝通 , 多理解 ,父母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要試著理解父母的苦心
多包容 , 少指責 ,父母要包容孩子的缺點,孩子也要包容父母的不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多陪伴 ,少壓力,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 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
多尊重 , 少幹涉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過多幹涉他們的生活
「回家過年」, 本應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 ,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 能夠讓「恐歸」現象逐漸消失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讓每一個家庭都能享受團圓的喜悅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 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