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26省野豬泛濫成災,與其人為捕殺,可以野放華南虎以解決豬患嗎?

2024-10-06三農

近年來,野豬日益頻繁地闖入人類的視線之中,成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匯點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一趨勢不僅限於偏遠的鄉村地帶,就連一些繁華喧囂的大都市,也開始不時迎來這些不速之客——野豬的身影。它們仿佛擁有跨越城鄉界限的非凡能力,出現在那些看似與它們格格不入的地方,挑戰著我們對野生動物棲息範圍的傳統認知。

以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為例,野豬的出現已不再是個例,而是成為了一種常態。無論是靜謐的校園角落、居民密集的小區綠地,還是繁忙的施工工地,都曾有野豬留下的足跡。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甚至突破了人類商業活動的邊界,偶爾造訪商場內部,乃至驚現於奶茶店中。這一系列目擊報告,不僅是對野豬族群活躍度提升的直接反映,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國野豬數量顯著增加、生態分布廣泛化的現狀。

全國野豬數量約200萬頭,在26省達致害程度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野豬的數量曾顯得相對稀少,即便是在農村茂密的森林深處,也難以輕易窺見它們的蹤跡。然而,近數十年間,這一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野豬族群數量經歷了驚人的激增,其棲息地範圍也隨之迅速擴張。

經過專家們嚴謹而全面的科學評估,確認當前野豬族群數量已處於相對充裕的狀態,短期內並無滅絕之憂。因此,在2023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釋出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野豬被正式移出了保護名單。

那麽,中國當前的野豬數量究竟達到了怎樣的規模呢?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權威數據,中國境內野豬的總數量已接近200萬頭,其分布範圍覆蓋了全國28個省份。尤為值得註意的是,在這28個省份中,有26個省份的野豬數量已經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可能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危害的程度。

野豬數量的快速增長,背後有多重因素在共同起作用。一方面,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為野豬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野豬自身強大的繁殖能力也是其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野豬在自然界中缺乏足夠的天敵制約。

作為眾多大型捕食者的基礎獵物,野豬的天敵主要包括大型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等。然而,在中國當前的森林環境中,由於虎、豹等大型捕食者的數量嚴重不足,野豬族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這一自然調節機制,從而導致了其數量的無節制增長。

野豬泛濫成災,人為進行獵捕

野豬作為一種獨特的野生動物,其數量過剩時對農業生產構成的威脅尤為顯著。這主要源於野豬的雜食性特征,它們幾乎無所不吃,尤其偏好下山覓食農作物,這種行為不僅限於簡單的采食,更伴隨著社交活動的發生。

當野豬群體「造訪」農田時,它們不僅肆意啃食各類作物,還常常在田間嬉戲追逐,踐踏農作物,導致農田景象慘淡,作物損失慘重。以陜西安康市為例,僅在2014年至2020年間,就因野豬的肆虐,導致薯仔、魔芋等大量農作物被毀,經濟損失高達1.2億元人民幣。

野豬數量過多所帶來的問題遠不止於農業生產的破壞。當它們成群結隊地走上公路時,還會對交通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有效應對野豬帶來的禍患,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人為進行生態性捕殺。這一做法旨在透過合理控制野豬族群數量,以維持生態平衡。

例如,近期的寧夏西吉縣就制定了捕殺300頭野豬的計劃,並為此開出了每頭成年野豬2400元的補貼價格,公開招募狩獵隊進行獵捕。這種做法並非個例,實際上,許多地方都曾實施過類似的措施。以浙江省為例,該省在2006年就曾捕殺過1360頭野豬,以應對野豬數量過剩的問題。

可以野放華南虎解決豬患嗎?

眾所周知,人為獵捕野豬的根本緣由在於當地野豬天敵的缺失。鑒於此,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是:是否可以考慮將老虎重新野放至自然環境,利用它們作為野豬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從而達到有效控制野豬族群數量及發展的目的?

華南虎作為中國獨有的珍稀虎種,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部份地區,但如今卻只能在動物園中得見其身影。若能成功實作華南虎的野放,這無疑將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事實上,華南虎的野放工作已經歷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技術手段上看,實作華南虎的野放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完全具備可行性的。然而,老虎作為極具危險性的大型捕食者,其野放工作絕非易事。首要考慮的是人類的安全問題,即如何有效避免「人虎」沖突,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此外,老虎作為頂級捕食者,其生存環境的適宜性並非僅憑野豬數量過多這一單一因素即可判斷。當地其他有蹄類動物的數量能否支撐老虎的生存,同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在決定是否野放華南虎時,必須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評估。

關於華南虎能否真正回歸山林的話題,雖然已被討論多年,但答案無疑是肯定的。畢竟,人們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然而,華南虎的野放絕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可能僅因野豬過量這一原因就草率實施。畢竟,老虎的野放工作涉及諸多復雜因素,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方能實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謹慎與耐心,確保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而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