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這些怪象,已經席卷中國各地,你註意到了嗎?

2024-07-17三農

談到了農村男性成為「剩男」、生育率下降、學歷通脹和農村社會觀念的轉變等問題。其中,農村男性成為「剩男」現象引起了熱議,農村重男輕女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快來看看!

農村男性成為「剩男」,原因是農村重男輕女現象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行程的加快,農村的發展和變化也變得更加明顯,然而在這種變化的背後,也往往伴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農村的「剩男」現象就是其中之一,這種現象的出現,既有個人選擇的因素,也有社會環境的原因。

而農村重男輕女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傳統觀念認為,男性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需要延續祖宗香火,所以生了兒子就有了後代。

再加上受到戶籍制度的限制,兒子能夠繼承農村宅基地和家產,而女兒嫁出去後則不能繼承。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農村人普遍重男輕女,甚至會采取嚴重手段,如墮胎、溺女等,來達到生兒育女的比例。

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倡導和普及,人們對於男女平等意識的覺醒,這種情況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之前長期存在的重男輕女思想,還是導致了現在性別比失衡的局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目前東方大國農村男性總數超過5億,女性總數則只有4.7億。

也就是說,在每100個農村人中,就有近20個男性找不到配偶。

性別比失衡導致了大量農村男性無法組建家庭,這直接導致了農村剩男現象的出現。

而這種剩男現象,則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勞動力流失、社會老齡化等問題,形成了惡性迴圈。

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尊重個人選擇的前提下,采取措施緩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

東方大國正處於人口紅利快速消失、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的關鍵階段,面臨著勞動力短缺、養老負擔加重等嚴峻挑戰。

為此,東方大國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並鼓勵年輕人生育。

然而東方大國的生育率一直都不高,在國際上也是低水平的。

雖然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後出生人口有所增加,但是從長期來看,東方大國仍然面臨著生育率下降的趨勢。

這是由於東方大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使得年輕人在生育問題上更加傾向於追求個人發展而非家庭擴張。

再加上之前獨生子女政策長期存在,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身上背負著更多父母親人的養老壓力。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年輕人對於生育觀念的改變,他們更願意晚婚或不婚,並且更願意追求自己的事業和夢想。

政策制定者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緩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

需要在尊重個人選擇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鼓勵生育,並提供相應支持。

比如可以考慮給予生育補貼、擴大育兒假期等政策來支持年輕父母。

只有如此,才能讓年輕人敢於生育、樂於生育。
之前網傳一個新聞說一個50多歲的女士再婚後產下一子後去世,有人說她太自私不該生育。但我覺得這位女士應該被支持。因為她作為一個女性,在她即將迎來暮年時依然有生育欲望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她並沒有像大部份人一樣安於平凡只顧自己享受晚年。她為自己留下了一個希望,這也正是東方大國現在需要推廣的價值觀念。在尊重個人選擇前提下為年輕夫婦創造更好的生育環境。畢竟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負責,而不是一味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生育率下降

隨著東方大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程度普及化程度的提升,東方大國年輕人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

年輕人更加傾向於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並且更願意追求個人發展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擴張。

這種思想觀念上的轉變,與東方大國過去長期提倡「為國家生育」的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再加上近些年來全球經濟形勢波動不定、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等原因,在國內外諸多壓力下,年輕人對未來充滿焦慮和擔憂。

在這樣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面臨著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如何緩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

需要在尊重個人選擇和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采取措施鼓勵生育,並為年輕夫婦創造更好的生育環境。

如提供適當的生育補貼、延長產假假期、建立健全幼托服務體系等,讓年輕父母敢於生育、樂於生育。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對年輕夫婦因為孩子把工作辭退去外地打工賺錢養家。孩子小時候沒父母照顧,在學校表現不好。孩子犯錯入獄。母親悔恨萬分:「早知道不該生他!」我覺得故事背後應該反思全社會對於生育以及家庭教育方面是否給予足夠關註。這樣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要求年輕人勇敢生育,並應該從全域出發共同努力為每個新生命創造更好成長環境。
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足夠時間精力去陪伴孩子成長。就算再富有物質條件也彌補不了心靈上的空缺。我們應該從全域出發共同努力為每個新生命創造更好成長環境。

學歷通脹使得大學文憑變得不再稀缺

曾幾何時,大學文憑是許多家庭奮鬥終身都無法企及一座珍寶山。

那時候大學文憑稀缺並且具備非常高的含金量,在求職市場上非常吃香。

但是隨著東方大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學歷通脹問題也日益凸顯。

按照教育部門規定,到2020年普通高校毛入學率要達到40%以上,這就意味著將近一半學生都能夠接受高等教育。

再加上很多地方推行「本科無零起點」政策,考試分數線也越來越低,導致許多學渣都能夠進入高校學習。

甚至很多本科畢業生還存在就業難、待遇差等問題,而研究生畢業生則面臨著博士後待遇卻只能當助理研究員等問題,這都反映出了學歷通脹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學歷通脹讓原本稀缺並且具備較高含金量的大學文憑變得「一毛不值」,也讓很多本該屬於他們的機會被低學歷者占據。
其實以前大家最羨慕的就是大學畢業了找工作不用愁,薪水待遇也高,但是如今很多大學畢業生反而成了就業市場中待遇最差,最沒有優勢,甚至還要面臨就業困難的一群人。

教育改革逐漸註重提高質素和實用性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們對於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教育質素和實用性,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對於各類人才的需求。

所以教育部門也在近些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課程設定、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推動教育內涵式發展,並註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政策導向也開始轉向對技能型人才、套用型人才等非學術型人才群體,例如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計劃招收更多專項技術人才,扶持技工院校等。

相信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學歷通脹問題將會逐漸緩解,許多留學生們也會對回國工作放心許多。
其實作在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讀書好好讀,將來不愁沒出息」,但是其實隨著時代變化,大家已經認識到,僅僅靠讀書是很難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所以除了讀書外,運動、興趣培養、實踐鍛煉等方面同樣需要關註和培養。

幫助學生和在職人員提升實際工作能力

學歷通脹最大原因還是在於過去盲目追求文憑,但卻忽視了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能,這也導致了許多「紙上英雄」出現。

他們雖然文憑很高,但是在工作崗位上卻很難勝任,導致企業和單位不得不進行培訓和調整,增加了用人成本和工作強度。

所以當局和相關部門也應該引導大家正確看待學歷問題,不能一味地追求文憑,而忽視了實際工作能力和技能培養。

對於在校學生來說,可以增加實習時間和機會,讓他們更早接觸真實職場環境,鍛煉實際操作能力。

對於已經參加工作並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職員來說,相關部門也可以推行「三通兩平」政策等方案鼓勵他們繼續深造和學習。
其實曾經網傳過一個段子: 「考試蒙了個富婆結果娶了個窮光蛋」,其實這話反映出了學歷與能力之間關系曾經存在著誤區。雖然文憑能夠代表一定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但是卻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是否具備實際工作能力。能力才是硬道理。

農村社會需要更加開放和包容

農村中長期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但是隨著時代進步和農村發展,很多家庭已經開始改變過去陳舊觀念,更加尊重女性權利,並給予她們更多機會和空間去發展自己。

很多地方也開始推行扶持農村女性創業、給予她們專項政策支持等措施,許多農村女性都因此獲益良多。

再加上城鄉差距逐漸縮小,農村居民觀念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像城市裏面普遍流行「三觀合一」的理念,在農村裏面也開始逐漸獲得推廣。

再加上許多城市年輕人回鄉創業或者鄉村振興專案蓬勃發展,使得農村社會文化氛圍變得更加開放包容,也給予農村女性更多發展空間。
其實每個女性都值得被尊重。無論她們選擇什麽樣的工作或者身份地位。我們應該根據個體能力來評價每個人,而不應該將標簽貼在別人身上。

結語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尊重個人選擇的前提下,采取措施緩解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潛在社會問題。而教育改革逐漸註重提高質素和實用性,也是解決學歷通脹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對於農村社會來說,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社會氛圍將給予農村女性更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