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候鳥變留鳥 它們用翅膀為「安徽綠」投票

2024-10-01三農

央廣網黃山9月30日訊息(記者周然 見習記者張琳琳)九月的江淮大地綠意盎然,滿眼皆景。

「安徽綠」有多美?鳥兒用翅膀給出了答案。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候鳥變留鳥,一向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的鳥兒選擇在安徽越冬、棲息、繁殖、安家,用它們的實際行動來為「安徽綠」投票。

小微濕地點「靚」村落,貴客中華秋沙鴨遠道飛來

9月25日,記者來到黃山市祁門縣閃裏鎮的文堂村采訪濕地治理成效,很快被眼前的景象吸引。

沿著鄉間小道走下去,很容易發現一條條流動的溝渠,一旁沈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枝頭,寓意著豐收在即。而穿插在稻田周邊的不僅有成片的荷花塘,還有可供村民休憩的微型遊園,金黃與翠綠交相輝映,詩情畫意的生活有了真實場景。

小微濕地裏的荷花塘(陳家靜攝)

放在以前,文堂村的濕地環境可沒這麽「可圈可點」。有農業面源汙染,有隨意丟棄的生活垃圾,還有谷物生長面臨的缺水問題。

祁門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柯尚旋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堂村采用自然力,利用高差將文閃河水引入村內農田和濕地,透過底泥改良、種植水生植物,恢復溝渠生態系,增加農田生態系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控制養分流失,達到養分再利用、減少水體汙染物質等目的,實作農田汙染的近零排放,這就是祁門縣實施的「生態氮磷攔截溝+近自然濕地」的生態工程。既修護了濕地,又點「靚」了村落。

如今,春天的文堂濕地鑲嵌在油菜花田,夏天的文堂濕地樹影婆娑,秋天的文堂濕地五彩斑斕,冬天的南天竹火紅一片,四季有景,一景一品。

小微濕地的修護是祁門縣近年來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專案等工作的一次縮影。去年,祁門縣全面啟動了轄區內閶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專案,如今閶江又建立補償資金規模與水質考核情況掛鉤的雙向補償機制。

濕地步道 (陳家靜攝)

據統計,2023年至2024年8月,轄區閶江流域出境斷面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其中2023年達到I類水質的年度占比為1/3。水環境的持續向優也讓祁門縣迎來了一批「客人」,這其中就有「貴客」中華秋沙鴨的身影。

中華秋沙鴨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號稱生態環境的「生態試紙」,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全球瀕危物種,與大熊貓、華南虎、金絲猴齊名。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多選擇人為幹擾少、水質良好、魚類資源豐富的河流水庫棲息,2023年2月份,祁門縣首次捕捉到兩只珍貴的中華秋沙鴨的身影。

2023年12月底,中華秋沙鴨再度飛到祁門縣越冬,讓攝影愛好者為之振奮,這一次鏡頭裏記錄了四只中華秋沙鴨的生動舞姿。

中華秋沙鴨從首次露面,到結伴而來,讓「安徽綠」多了一份靈動。

城湖交相輝映,數百只小天鵝共舞平天湖

綠水映青山,煙波浩茫茫。

9月26日,記者來到池州市平天湖齊山風景區,這裏集山、水、濕地於一體,自然景色優美,人文積澱深厚。詩仙李白遊湖時曾寫下著名詩句「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平天湖因此而得名。

美麗的平天湖(陳家靜攝)

平天湖風景區水域面積12平方公裏,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國家濕地公園和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平天湖風景區圍繞「綠水青山平天湖,金山銀山新城區」定位,抓生態、優環境、聚產業,打好凈水牌和生態牌。先後開展平天湖風景區雨洪溝整治工程(一期)、平天湖區域水環境—白沙河、石馬河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曹家圩環境治理修復工程等工作,讓湖水更清,景色更美。

湖在城中,城在湖中。一片湖,一座城,見證了綠意池州的生態底色。

「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是珍稀野生候鳥的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平天湖景區濕地公園管理處負責人錢新勝說,池州堅持生態優先,全面保護濕地,強化濕地利用監管,打造出一個自然融合、自在生長、自由歡樂的濕地公園。

數據顯示,2022年冬,來此越冬候鳥數量已增加到2萬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白琵鷺首次在平天湖月亮湖內越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小天鵝總數達420余只,鴻雁、豆雁、灰雁總數達700只左右,均為歷史最高紀錄。

小天鵝到平天湖越冬(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供圖)

而小天鵝的這一最高紀錄再次被重新整理。

2023年透過調查監測,平天湖越冬的鳥類主要以小天鵝、雁鴨、骨頂雞類為主,其中小天鵝近700只,僅一年的時間,小天鵝的數量增加了近300只。到了冬天,小天鵝們或湖面起舞,或水中嬉戲,讓月亮湖成了名副其實的「天鵝湖」。

這一點誌願者伍磊感觸很深。伍磊每個月要來平天湖風景區誌願服務兩次,為遊客解疑答惑,巡查周邊環境。「一到冬天小天鵝集聚的時候,這裏就成了遊客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作為伍磊說環境越來越好,候鳥也就越來越多。

科技賦能候鳥「生命線」,守護山清水秀「安徽綠」

來池州,國網安徽電力汪湜護線愛鳥創新工作站是不能錯過的地方。作為國網系統首個「候鳥生命線」公益專案試點單位,這裏蘊藏了許許多多愛鳥護鳥的故事。

「電線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生態保護。」汪湜是國網池州供電供電員工,也是工作站領銜人,在日常工作中他和同事們發現不少鳥喜歡在電線上築巢,這對民生用電和鳥類安全都有著考驗,所以他們組成了開展野生鳥類保護科普知識宣傳、受傷受困鳥類專業救護、候鳥南遷北歸聯合巡護、路線棲息鳥類愛心守護等活動,達到既能護線又能愛鳥的雙贏成效。

今年,工作站引入科技元素,正在試點輸電路線鳥類活動分析及預警裝置,該裝置包含高畫質網絡攝影機、鳥類辨識系統和生態光束,用科技來賦能生態守護。

科技賦能「候鳥生命線」(陳家靜攝)

「針對鳥類的習性,我們聯合多方專業力量研發該裝置,當有鳥靠近或停歇線上塔時,網絡攝影機就會捕捉到鳥的影像,然後辨識系統快速辨識並啟動生態光束,以此來警示鳥兒不要靠近電線。」汪湜補充說其實鳥類看到的不是光束,而是像一面墻、棍子等這類對其而言有危險的實體,因此能警示鳥兒盡快飛離。

其實,汪湜還有一種身份,即池州市野生鳥類保護誌願者協會會長,說起來池州的候鳥,汪湜是如數家珍。

「環境是逐年變好,從候鳥的數量、棲息地就能看出來。」汪湜告訴記者,過去在主城區都看不到的棉鳧,如今都深入到了城市中心地帶,也成了池州的夏候鳥。

比如猛禽黑翅鳶以往大多在雲南繁殖比較多,隨著環境的改善,漸漸的在池州繁殖安家,成了池州的留鳥。「說明這裏環境好啊,他們不需要再飛來飛去,直接安家多方便。」除此外,還有鳳頭鸊鷉、白骨頂、黑翅長腳鷸等都從冬候鳥變成了留鳥,在汪湜看來,這反映了生態向好,生物多樣性更豐富,展現了鳥語花香的和諧生態畫卷,鳥兒也用它們的翅膀為「安徽綠」投票。

生物多樣性蘊藏著巨大的生態服務價值、經濟利用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晴雨表」。2023年7月,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動員部署會,全省23個縣區正式開展調查工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安徽省將高質素推進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守護好山清水秀「安徽綠」,為安徽高質素發展註入「綠色動能」。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