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三個大事!背後的新方向,你得看明白

2024-06-30三農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Pro

最近有三個事非常值得關註,他們背後,是一場非常必要的大調整。

第一個事,跟公募基金的薪水有關。

最近157位基金經理辭職了,數量不少,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公募基金的薪水要做出限制了,現在的說法是最高290萬。

一些基金已經開始退薪工作了,從2022年起,超出標準的薪酬要退還,8月份截止。

金融業的高薪金人所共知,是過去幾十年妥妥的金領行業。

2010年,金融業限薪先從銀行開始。

當時薪水最高的是深發展銀行的董事長紐曼,1741萬,新規要求高管薪酬不得超過總薪酬的35%,後來紐曼就辭職了。

又過了幾年,券商也開始提這個問題了,當時關註比較多的,是中金,董監高一共領了1.68億薪水,之後開始逐年限制,到現在也沒結束,時不時傳出來要大幅降薪的要求。

2020年,中金公司董監高中

有7位稅前年薪超過1000萬元

這麽一來基金業就不能坐著不動了,2022年,基金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但是動作不大,結果連續兩年的大幅虧損,讓基民損失慘重,基金公司高層的高薪金,惹了眾怒。

2022年,基金行業虧損了1.1萬億。

2023年,繼續虧損4347億,基民購買比較多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虧損8900億,意見很大。

而管理這些基金的人,收入不受影響,高薪令人炫目。

已經進去的明星基金經理松松,年薪據說高達7000萬,而收入過千萬的基金經理數量非常多,還有一個不知真假的傳說,說是某位明星經理一年的報銷占了公司報銷總額的一半,這就實在太誇張了。

更過分的是,公募基金的收入模式可稱「神仙模式」。

他們的收入主要是根據基金規模提取管理費,跟掙不掙錢沒關系,所以基金公司想要多掙錢,必須把規模迅速做大。

很多基金公司用的是造星戰術,全公司之力推出一兩個超級明星,然後用這些超級明星去瘋狂擴大規模,不少經理以前管幾十億規模,後來迅速膨脹到幾百億、上千億,規模上去了,業績卻越來越差。

明星經理坤坤三年虧300多億,他的公司兩年虧1900多億,這背後是多少家庭的血汗錢啊。

雖然虧得亂七八糟,但他所在的公司業績爆棚,去年收入是125億,凈利潤34億,都是行業第一。

你說這合理嗎?

第二個事,就是最近上面要求, 「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

大白話說,就是「退金令」。

與此類似的,是2010年提出來、2020年重申了一遍的「退房令」,當時要求78家主業非房地產的央企結束房地產領域。

這是為什麽呢?

主要是發現他們老愛「紮堆」。

2008年之前他們是紮堆煤市,非常賺錢,但後來產生了罕見的煤電倒掛,於是這些資金又去了房地產。

在這種背景下,發出了央企的「退房令」,但這麽一來,有些企業的收入、利潤啥的都不如原來了,就有公司借著文旅專案、投資控股等等模式重回房地產,所以2020年重申了央企「聚焦主業」,嚴控「房地產行業參股投資」的意見,其實是給之前的政策打了修補程式。

那為什麽現在提出了「退金令」呢?

很簡單啊,因為很多公司不讓搞房地產後,他們就看上了金融,這讓上面很擔心

1、國有資產流失。

國資是我們經濟的基本盤,很多公司覺得搞金融能吃肉,但他又沒這個能力,透過各種渠道進來之後,發現搞得都是些高風險的專案,老挨打,這樣國有資產就可能流失,這是不行的;

2、脫實向虛。

都知道金融掙錢,都往裏沖,那這麽一來,需要重資產投入的實業、制造業拿到的資源自然就少了,金融對就業、上下遊產業的直接拉動能力是很有限的,但是實業不一樣,一個大龍頭起來了,能帶動一個產業鏈上的公司一起都有好日子。

咋解決這個問題呢?

你不是哪掙錢去哪嗎?那現在就把這些口子都堵上,讓你專註主業、專註實業。

如果還有閑錢怎麽辦呢?

這兩天也明確說了, 要給予央企的創投基金更大的支持,鼓勵他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就是要發揮長期耐心資本作用。

說白了,鼓勵你幹實體,當耐心資本,別再玩加杠桿的金融了。

這篇文章裏已經提到了,就是在著手解決小銀行的問題。

我們84%的銀行都是這種村鎮的小銀行,2007年第一家設立,後來發展到3000多家,本來呢,是想讓這些銀行服務三農的,這是很多大銀行夠不到或者不願意做的事,結果呢,搞了十幾年發現問題不小:

1、很多銀行不甘心服務十裏八村,透過互聯網銀行,一個小銀行實際上可以全國展業,他也沒啥優勢,就紛紛用高息吸引儲蓄,最瘋狂的時候,承諾18%的收益;

2、但他們的掙錢能力有限,所以息差跌倒了1.6%,基本都是虧的;

3、光虧損也就算了,很多小銀行裏還有不少壞人,大股東把這些銀行搞成了提款機,借錢不還,更可怕的像之前某XCF集團,控制三家小銀行,用一個APP,居然搞出來400多億的大窟窿,最後還是地方兜底,這就完全跟設立他的本意背道而馳了。

所以,從去年開始,對這些小銀行的整頓已經上了軌域。

其實,除了這三件事,還有一些事情值得關註。

  • 比如,現在很多銀行的理財部門正在被排查;
  • 比如,基金代銷和基金評級的名單也出來了,不在名單上的以後搞不了這些業務;
  • 再比如,以前很多銀行代銷私募產品,以後,這些都不行了
  • ……

    這些事背後的大趨勢是比較明顯的——對金融業的大調整正在進行,以前能幹的很多事以後不能幹了,以前能掙的很多錢以後也不能掙了,想讓錢流向哪裏,也是很明確的。

  • 1、嘗試不成功的,會逐步結束,比如有些小銀行;
  • 2、對於很多殺入金融業的沖動,會直接攔住,已經進來的,要結束,比如央企的退金令,鼓勵他們脫虛向實;
  • 3、對於很多存在風險的渠道,會被堵死的,比如銀行賣私募;
  • 4、透過對銀行、券商、基金的限薪,降低這個行業的膨脹沖動,引導他們做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 這在基金行業是看得很清楚的。

    前面說到,為了追求規模,很多基金公司都有造星運動,明星經理得拿業績說話,所以很多基金經理的管理模式像押註似的,追漲殺跌、快進快出,押註成功就一鳴驚人,不成功就重頭再來,反正都不是自己的錢,他們哪有壓力?

    因為有這些「神仙」存在,市場 沒有了壓艙石 ,有資本的沒耐心,有耐心的沒資本,股市向好很困難。

    對大公募的定位,就是壓艙石,如果你覺得沒意思,可以轉私募,靠能力掙錢,限制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