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豬居然是龍的原型?被馴化9000年的家豬,放到野外1年就變野豬?

2024-03-26三農

家豬白白胖胖性卻雲順,野豬暴躁易怒戰鬥力極強,可一直都有種說法, 家豬放生到野外,不到一年就能長出獠牙,變成野豬。

這就要先從如何由野豬變家豬,如今家豬與野豬有了哪些差異討論。

豬的歷史

豬是一種集五花八門菜品於一身的動物。自古以來,家豬不是在圈裏,就是在碗裏,最後到了人肚子裏。

古人將這樣的家豬稱之為「豕(shǐ)」,也稱「彘(zhì)」或「豚」。那些在野外逃過被吃命運的野豬,則稱之為「封豨(xī)」。

現在說人是豬,那是貶低人的意思,在古代豬可是一種尊貴的象征。

漢武帝劉徹就有個乳名叫做劉彘。農家兒女取個賤名是為了好養活,可當時的劉徹貴為皇家子弟,取了個劉小豬的名字,當然不會是為了作賤自己,只因當時的豬有著龍的象征。

在許多古代的遺跡中,豬與龍的形象很早就繫結在一起。中國在紅山等地發現的玉豬龍,頭部就有明顯豬的象征,被認為是最早龍的雛形。

關於野豬的記載不多,「封豨」是上古神獸,出自【楚辭·天問】:「封豨是射。」,後經著名學者聞一多考證,「封豨」指的是古代的野豬。

如今說的豬是豬科動物的簡稱,包括了家豬與野豬。家豬是野豬被人類馴化所形成的亞種,二者之間並無生殖隔離,家豬在形態、行為、生理等許多方面都與野豬有些相近。

在偏遠的山區飼養的母豬生下來的小豬,與野仔豬外觀習性十分相似。野豬與家豬雖然一個在野外一個在圈裏,生活環境天差地別,但地理分布是相似的,說明它們生活的氣候環境相同。

所以家豬和野豬原本是同一物種,它們之間分道揚鑣,要在遙遠的9000多年前說起。

當時一群野豬發現了在人類的生活區域有很多的生活垃圾,這些垃圾中有很多能夠作為食物。野豬們看中了這種自助餐,經常往人類的營地跑,一來二去與人類混了個臉熟。

人類經常與這些野豬打交道,慢慢積累了關於野豬的知識。當時食物匱乏,打獵又有風險,這些送上門的獵物如果能加以利用,就不用每日冒著風險上山打獵。

於是人類在這些野豬中挑選了性格比較溫順的幾只,將其捕捉以後關起來飼養,有意識地控制它們的繁殖,一代代繁衍下來,就變成了如今看到的家豬模樣。

人類什麽時候開始馴養野豬,從什麽地方開始還沒有準確的定論,目前已知的是人類最晚在9000年前就開始馴養野豬。

中國境內最早的家豬骨骼出土於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以及河北的徐水南莊頭遺址。距今已有9000年以上歷史,兩處的豬骨骼都是被馴化的豬。

對於豬骨骼是野豬還是被馴養的家豬,科學的鑒別方法是從死亡年齡來判斷。從豬骨的判斷豬的死亡年齡是一歲,那說明是被人類馴養的豬。野豬的年齡大多都超過了一歲。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具有家豬形態的豬下頜骨,根據測年結果為距今8600年左右。在河北磁山遺址、跨湖橋遺址、甘肅大地灣遺址等前仰韶時期的遺址中也發現了家豬骨骼。

多地家豬骨的發現,說明豬的馴養很可能是多中心起源。

在許多墓穴遺跡中,常常出現用作陪葬品的豬下頜骨,這是因為豬的下頜骨被視為財富的象征。

新石器時期,開始出現了以豬為形象的藝術品。

出土於上海市青浦區崧澤遺址,長8.1厘米,寬4.6厘米,高4.9厘米的陶豬,是距今約7000-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所塑造的工藝品。

陶豬身體肥胖,有著四條小短腿,完全沒了野豬的模樣,原本身上應該有少許朱紅色,只是年代久遠顏色已經脫落。

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豬紋陶缽,產生於距今約700-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中。陶缽兩側都刻有一豬,是今天研究豬馴養歷史的一個重要物證。

家豬與野豬

雖說家豬是野豬馴化而來的一個亞種,但經過漫長的馴化歷史,如今的家豬與野豬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在體色上,剛出生的小野豬顏色偏淡,並且身上有許多條紋,這是一種有利於隱藏在灌木叢中的保護色。

剛出生的小家豬顏色粉嫩,不能具備保護色的功能,若是在野外很容易被捕食者看到。

成年的野豬全身為黑褐色的毛發,這種毛發同樣是一種保護色,利於野豬在以暗色為主的森林中隱蔽。

而家豬的毛發大多為白色,還能看見粉嫩的皮膚。這種毛發的差異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的。在野外,這種基因突變只會被自然淘汰,在人類的圈養下,這種突變反而被很好的保存下來。

其二是牙齒上的差異,野豬都有著尖銳的獠牙,母野豬的較小,不會展露在嘴巴外面,公野豬的則十分霸氣地露出嘴巴,獠牙既是它們刨土的工具,也是對抗敵人,保護異性的武器。

家豬不需要刨土尋找食物,也無需武器來面對復雜的環境和保護異性,因此也不需要獠牙。

不需要不代表沒有,家豬的獠牙並沒有因為自身前進演化而消失,而是在人類的幹預下長不出來。

野豬要長出外露的獠牙至少要一歲以上,而家豬只需幾個月就要出欄,還在未成年的時候就上了餐桌,它們本就發育緩慢的獠牙就這樣沒了現身機會。

除了沒能撐到長獠牙的年齡,還有一種原因,為了減少豬的攻擊性,養殖戶在豬很小的時候就將它們的犬牙拔了。

除了被拔掉犬牙,豬還會被閹割掉睪丸或卵巢,這種叫做劁豬。劁豬的手法在東漢就有。以前的農村時常有敲著銅鑼叫喊的劁豬匠路過,如今漸漸少了。

豬不劁不胖。沒有被劁的豬,吃的食物都不能轉化為膘,而是為繁殖積攢精力和活力。

豬不劁心不靜。沒有被劁的豬到了發情期,吃飽以後開始思淫欲。但生在圈裏的它們,身邊只有一群好哥們,人類也不會為它們找物件,這樣飽受長久的相思之苦,它們也變得消瘦。

只有那些沒有世俗欲望的豬吃了睡,睡了吃,才能養得白白胖胖,賣個好價錢。

家豬與野豬的第三點差異是身體的前後比例,野豬的前段較粗,後段較細。這是因為野豬的攻擊性主要集中在頭部,它們一般用快速的奔跑來撞擊對方。而且每天的覓食也使得它們的奔跑能力非常強。

而家豬不需要那麽強的奔跑能力,即便肚子吃得圓圓的也完全沒關系。在人的圈養下,它們的脂肪開始大量積累,腰部、臀部都增大,這使得它們後半部份變得更加粗大,身材比例剛好與野豬相反。

家豬與野豬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家豬的耳朵比野豬大,這是因為家豬身體大,在圈裏生活也比較悶熱,需要更強的散熱能力,所以大耳朵的特征就留了下來。

野豬的嘴比家豬要長,原因是野豬需要用嘴去拱土尋找食物,而家豬的嘴只用來吃,而且寬嘴比長嘴更容易吃到食物,所以嘴也就變短了。

除了身體上的差異,野豬與家豬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當時人類選擇馴養豬時,挑選的就是性卻雲順的野豬,在與人的長期相處後,家豬的性格也相對的溫和。

而野豬常年在野外生活,隨時都要面對天敵和競爭者的攻擊,因此它們的性格也相對的暴戾。

家豬與野豬生活習性也有差異,野豬屬於夜行動物,白天在棲息地睡覺,傍晚時分開始活動。而家豬除了吃飯時間,大多在睡覺。

在生長方面,因為人工飼養的緣故,家豬食物充足加上飼料的作用,它們的生長速度比饑一頓飽一頓的野豬要快一些。

家豬變野豬

家豬由野豬前進演化而來,那麽將家豬放生在野外,它能否變回野豬呢?

如果一頭家豬生來就沒有人類的幹預,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一歲以後就會長出獠牙,這是野外生存的第一個重要武器。

前面說過家豬之所以不見獠牙,是因為年紀不到,遼寧大連一老人曾經將一頭豬養到了18歲,這頭高齡老豬嘴上的獠牙十分引人註目。

家豬有了獠牙這一武器,拱土就變得方便一些,在面對其它猛獸攻擊時,也有了反擊的能力。

但即便有了獠牙,家豬的野外生存能力也很弱,因為長期缺乏鍛煉,一身肥肉的家豬在速度耐力上都有欠缺,而且體型不適合戰鬥,既打不過,又跑不過。

能夠活下來的家豬,在短時間內會向著野豬的行為、性格方面發展,但它們只能算是野生的家豬,並不能算是野豬。

若是有足夠長久的時間,那這些在野外的家豬為了適應野外的生活,會摒棄身體上那些不適應生存的家豬特征,野豬的特征也會慢慢出現,並保留下來。

如此再經歷一個漫長的前進演化過程,它們或許會成為今天的野豬模樣,或許會前進演化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一只躺平的豬到野外時,它要面臨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獠牙可以再生,肥肉可以慢慢變成肌肉,但時間是不等豬的。

活下去,子孫後代就不再成為人類桌上美食。活不下去,那將是一個不自量力的笑話。

再強大的物種也有滅絕的可能,再弱小的物種也有翻身的機會,大自然的神奇,能讓一代霸主消失,也有能力讓一個只能成為食物的物種,慢慢變強大。

只是這個變強的過程,有著上千年的痛苦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