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立足特色謀產業 因地制宜促發展

2024-03-15三農

三圳鎮景色優美,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丘林強 攝

①工人正將鹹菜打包準備銷往珠三角。丘林強 攝

②客家農夫生態園裏,遊客正在體驗采摘果子的樂趣。丘林強 攝

③水果番茄。丘林強 攝

三月,俯瞰三圳鎮,處處都是生機與活力。

天氣回暖,在招福村絲苗米種植基地裏,沈睡了整個冬季的土地迎來了新的活力,農民們正在忙著備耕,再過不久,嫩綠的禾苗將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在順嶺村食用菌種植大棚裏,白色的菌絲藏在稻草下,一段時間後,它們將化身成為一朵朵身披白色「長裙」的竹蓀,從蕉嶺出發,銷往全市各地;在九嶺村客家農夫生態園裏,一批批遊客欣然前往,在白色的大棚內盡情地采摘草莓、小番茄,享受著春日的樂趣……

近年來,三圳鎮拿出推進頭號工程的幹勁,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緊抓融灣入海機遇,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打造鎮域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與此同時,加大最佳化人居環境的力度,讓群眾生活更幸福、更滿足。

新氣象,呼喚新作為。接下來,三圳鎮將用足用活用好資源優勢,緊抓蘇區融灣機遇,推進「百千萬工程」,積極搶抓國家新一輪債券專案資金投放「視窗期」、2024年涉農專案等機遇,立足實際,持續壯大鎮域經濟實力,提升鎮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把鎮域經濟打造成高質素發展的有力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梁時禹 通訊員 廖靜宜 丘林強 汪敬渺 徐誌寶

強基礎

抓住商機發展特色產業

「制作鹹菜是我們村的老傳統,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做。截至目前,我們村共種植芥菜300多畝。」招福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鐘永增笑著告訴記者。

新鮮的芥菜苦中帶甜,與魚腸一同烹煮,便是一道美味佳肴;然而,相較於新鮮的蔬菜,客家人更喜歡將芥菜腌制成鹹菜。瞄準這一商機,招福村便開始發展鹹菜產業。

「鹹菜是我們在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鐘永增說,在三圳鎮黨委的幫助下,去年村裏盤活利用閑置廠房,建設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鹹菜加工廠,將傳統的制作工藝升級為工廠流水線生產,以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鹹菜從一產轉為二產,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鼓足了村民們的錢袋子。」

在鐘永增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鹹菜加工廠,映入眼簾的是成百上千的泥甕,從門口到墻尾有序排列。工人們忙著整理腌制好的芥菜。

「待芥菜腌制出甕後,就變成酸爽可口的鹹菜了。」村民徐阿姨告訴記者,她在這裏工作一段時間了,每天主要做一些挑選、腌制、裝甕等工作,日收入約120元。「從種植到采收制作,工廠都需要招人,能提供比較穩定的就業崗位。能在家門口就業,還是挺方便的。」徐阿姨說。

得益於當地的優良氣候、土壤、灌溉條件,種植的芥菜品質優良。家家戶戶嫻熟的鹹菜制作工藝,也使得工廠招工更加便捷。「這些都是我們引進富民強村公司建設加工廠的底氣。」鐘永增介紹,鹹菜產業的生產投入小、見效快、產量高,能夠有效盤活冬日農村閑置土地,為村民和村集體增收。「透過收購產出的青菜並進行精深加工,再集中銷售。」鐘永增說。

招福村鹹菜產業蓬勃發展,是三圳鎮積極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最美註腳。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地制宜,找準產業,才能讓村民鼓起錢袋子。三圳鎮地勢平坦,主要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該鎮農業發達,歷來是農業大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瞄準精致高效農業,三圳鎮透過流轉土地,充分利用時節,不同階段穿插種植不同蔬菜,有效盤活土地的同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在產業發展方面,三圳鎮突出「一村一品」,發展壯大農業基地,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盤活土地資源。根據各村特色,建成蓮子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等,形成了一批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格局。三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三圳鎮將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以黨建為引領,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充分發揮「強村公司」和「產業村長」作用,積極培育鹹菜、香水檸檬、淮山等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快三圳高質素發展。

優結構

探索農文旅融合新路徑

近年來,周邊遊興起。周末到周邊的鄉村、鄉鎮露營、采摘,是蕉嶺縣不少居民娛樂休閑的首選。

走進位於三圳鎮九嶺村的客家農夫生態園,工人們勞作的場景映入筆者眼簾。一株株番茄苗長勢良好,藤蔓攀附在鐵絲上,嫩綠的樹葉向上生長,煥發出勃勃生機;樹葉下,果實若隱若現,紅的、綠的、黃的,在陽光的照射下,圓潤有光澤,令人垂涎欲滴;工作人員拿著剪刀,行走在一排排番茄植株間,剪去舊的枝葉,為新枝系繩。

生態園負責人徐春紅迫不及待地邀請遊客品嘗成熟的番茄:「快來嘗嘗我們種植的番茄,每一株都是精心呵護的,味道可甜了。」輕咬一口水果番茄,汁水瞬間充盈筆者的口腔,酸甜的味道,挑撥著味蕾,讓人欲罷不能。「不少遊客就奔著我們家的番茄來的。」徐春紅說。

在生態園的另一側,寬闊的草坪上,三五遊客正坐在帳篷內圍爐煮茶。迎著微風,披著和煦的陽光,細品香茗,靜靜享受著鄉村的靜謐,令人心情愉悅。

「生態園的活動比較多,每星期我們都會組織一次現場音樂派對、燒烤、恐龍展覽等比較吸引人的活動,把客家農夫草坪、竹林打造成年輕人喜歡來的網紅打卡點,帶動公司的餐飲、農產品銷售。」徐春紅說,今年春節期間在生態園舉行的首屆壽鄉田園不夜城活動,融合了視覺、美食、文化等旅遊元素,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

在做好農業產業的同時,三圳鎮也在不斷強化鄉村的產業結構,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持續壯大鄉村產業,不斷拓寬鄉村產業發展渠道,讓更多的農民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甜頭」。

近年來,三圳鎮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積極引導農戶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采取「農業+休閑采摘」的模式,打造特色農業產業。

透過盤活鄉村農業景觀資源、生態資源、村落資源、文化資源等,三圳鎮賦予鄉村資源更多的內涵,著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融」出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活力。

下一步,三圳鎮將繼續依托地理優勢,合理布局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葡萄、香水檸檬、黃金百香果、草莓等特色「土產品」,搭好「采摘經濟」快車,走出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賦能「百千萬工程」,助力高質素發展。

啟用力

組建鄉村「治理顧問團」

「書記,煙葉種植的事情,能不能再商量一下,今年,有些地塊我想拿回來自己種。」還沒踏入順嶺村橫龍片紅色網格議事站,筆者便聽到裏面傳來的談話聲。

走進議事站,只見鎮村幹部、網格員和治理顧問團成員以及幾名村民代表等坐在一起,商議近期煙葉種植的事情。

「村裏集約了40畝地種煙葉,1畝田幹產300多斤,總收益達20多萬元。我們想著把煙葉種植擴大到120畝,現在正在征求村民們的意見。」順嶺村黨總支書記鐘雙英說,無論村內大小事,只要村民對村子建設有不同的想法,就可以來議一議、論一論。

有30多年黨齡的村民陳祥明是其中一位治理顧問團成員,他笑著說,自從組建治理顧問團,大家不僅積極協調解決村裏的矛盾糾紛,還大力支持產業發展,去年,由順嶺村黨組織牽頭盤活的撂荒地種烤煙專案迎來豐收。

鄉村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鼓勵支持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廣闊的田間地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當前,三圳鎮在順嶺村、招福村、芳心村試點開展「治理顧問團」組建工作,把陳祥明這樣心系鄉土、具有一定聲望和影響力的黨員吸納進來,組建治理顧問團,充分利用其人頭熟、地方清、情況明等優勢,開展政策、技術、資訊服務等活動,協助村「兩委」班子幫助村組和村民解決發展難題、辦好民生實事,做好基層治理,促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

讓農民自己發聲,「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團結一心、共謀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正不斷開啟。

「橫龍片區今年2月成立了網格議事站,如在種植煙葉上,群眾反映道路不通和無水灌溉的問題,我們便和鎮黨委、政府反映,也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現爭取打通了一座深120米的深井,並在煙葉種植基地鋪設250米的水泥硬底化機耕道路。」鐘雙英說。

據了解,三圳鎮依托全科網格建設,因地制宜,在群眾休閑聚集場所創新打造網格議事站,積極統籌各方力量進網入格,充分發揮網格員「移動探頭」作用,認真收集社情民意,推進道路、水利等民生改善,全面構建「網格事、網格議、網格治」的鄉村治理體系。

此外,該鎮積極組織鎮村幹部、「兩代表一委員」、治理顧問團成員等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開展拉網式大走訪行動,以「敲門入戶」等方式在與群眾交流中掌握一線民情,並做到邊走訪、邊整改、邊回應,對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則采取建立問題台賬,對癥下藥、及時反饋、跟蹤落實、幫助解決,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切實破解基層發展的堵點、難點、痛點,全面釋放基層治理效能,提升基層治理質效。

「下一步,三圳鎮將在全鎮各個村推行‘治理顧問團+網格議事站+走訪大行動’的治理模式,在各村設立一個網格議事點,讓更多的村民樂於在網格議事站內暢談議事,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更好地推動產業發展、撂荒地復耕復種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進一步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三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

小菌菇撐起

鄉村「致富傘」

在三圳鎮順嶺村食用菌種植大棚裏,梅州市景瑜長壽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貽宜和技術工人王兵正在檢視棚內香菇的長勢,他們要針對氣溫攀升帶來的自然環境改變,制定出適合香菇生長的方案。

「這個階段,是否需要增加營養液?」「雨天和晴天交織,濕度控制在哪個範圍比較合適?」「光照適當增加一些,可以促進香菇生長。」……大棚內討論聲不斷。

徐貽宜說,順嶺村食用菌產業基地每日可生產各類菌包1萬包,每日處理鮮品5000公斤,基地全面擴建後,保守估計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可帶動4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

順嶺村日漸成為三圳鎮食用菌產業版圖上的一顆新星。

「發展食用菌產業,是村‘兩委’經過深思熟慮和考察之後決定的。」順嶺村黨總支部書記鐘雙英說,順嶺村山多地少、水源缺乏,種植農作物,用水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在過去,老一輩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想要成活就得到山裏找水。因此,抗旱的農作物一直是村民種植的首選。」

食用菌種植不占用土地,也不需要土地土壤營養,培養料可以隨處移動,向空中發展,只要溫度、濕度、光照、通風條件適宜,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在用水量上,食用菌栽培生產的需水量並不大,適合順嶺村這樣的水資源匱乏的村莊。

「我們與鐘書記一拍即合,決定在村內發展食用菌產業,一年大概種植5—7個品種,四季都有不同的品種產出。」徐貽宜十分看好食用菌產業,他相信透過售賣不同種類的食用菌可以給村裏帶來收益。

「3—4月種植竹蓀,6—10月可種植香菇、赤松茸、猴頭菇,10—12月種植靈芝……」種植計劃早已寫在了徐貽宜的產業規劃中。

順嶺村正努力發揮優勢。為了給企業爭取種植基地,村黨組織牽頭,做好土地集約和土地流轉,完成順嶺村食用菌基地周邊土地集約70畝,還利用原花木場林木新增林下種植40余畝。同時,全力調動深入本村農戶參與食用菌種植的熱情,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持續擴大食用菌產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