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評論丨只有一名學生的鄉村小學,不能用成本「算計」受教育權

2024-10-27三農

「一個人的小學」是一種面向社會的人文教育,這是在向人們展示教育的公平底色。在種種成本「算計」之外,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更值得珍視

近日,有網友發影片稱,長春一鄉村小學只有一名學生就讀。影片中,在這所小學,一名學生正在教室裏上課,一名老師在教室裏看管。據極目新聞報道,當地政府部門一名工作人員證實,該鄉村小學裏確實有一名六年級學生就讀。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生不需要幫助。

這不失為有人情味的一幕:只要有一個學生,學校就會為其敞開。這是一種對人的尊重,對受教育權的尊重。但此事在網上也引發了一定爭議,有網友認為這是「浪費資源」,「難道讓幾個老師圍著一個學生嗎」「為什麽不能讓該生轉去鎮上的學校」……有人覺得,為了一個學生開一所學校,並「不劃算」。

目前該小學在正常營運,這名學生緣何堅持一個人在該校上學,尚不得知。但這不是衡量是否「劃算」的標準,不能認為編制、開支、經費這些有形資源,就比受教育權這種無法量化的權利更重要。其實從教育本身來說,「浪費」「節約」等很難厘清。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投入,尤其是義務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孩子有學可上。 如果說「一個人的小學」是一種「浪費」,那麽盡可能地把學生塞到一所學校裏,指望最少的老師教最多的學生,就是一種「節約」嗎? 資源存在的意義就是使用,只要資源確實物盡其用,那麽也談不上什麽浪費。

查閱以往報道可以發現,此類現象並不罕見。比如去年,榆林某鄉村小學一年級僅剩一名學生,學生班主任表示,一個孩子也會好好帶,會一直堅持下去;2016年,平江縣一鄉村小學二年級唯一的班級內,只有一名學生,該小學一共只有7名學生。

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過渡現象。隨著學生數量減少或是畢業,不少村小的結局大概率可能是難以為繼進而關閉,這和當前人口遷徙集中的大趨勢有關。根據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4.35萬所,比上年減少5645所,下降3.79%。另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2001—2021年,國內鄉村小學從416100余所減少至81547所,減幅達80.4%。

即便趨勢可以預計,但也不意味著可以用「資源浪費」「為什麽不轉走」的理由,去輕易地強迫他人的教育選擇。不能居高臨下地看待這些家庭,每個家庭有自己的狀況和條件,每個孩子也都有受教育權,只要有可能,村小依然有義務也應當盡全力去教育學生。

2024年中央一號檔提出,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最佳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只要有需要,村小就有存在的必要。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的小學」也是一種面向社會的人文教育,這是在向人們展示教育的公平底色。在種種成本「算計」之外,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更值得珍視。

可以預計的是,今後村小的存在感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甚至淹沒不見,會成為很多人的集體鄉愁——它是多少人改變命運、走出鄉村的起點,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就此消失。我們應當對村小抱有敬意,也允許它體面的存在和結束。而在眼下,只要有學生在,只要有村小在堅守教育,就不妨予以支持。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