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科學家揭示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路徑與致病機制

2024-03-16三農

非洲豬瘟是危害世界養豬業的「頭號殺手」,然而,非洲豬瘟病毒(ASFV)在豬體內真實生理環境下感染的感染細胞嗜性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闡明非洲豬瘟病毒在豬體內感染的靶細胞及病毒在靶細胞內延長感染的機制對非洲豬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鄭海學研究員團隊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在豬體內感染的靶細胞,以及在靶細胞內延長感染(Prolonged infection)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大型雙鏈DNA病毒,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和生存能力。它可以在空氣中保持活性數日,在血液、糞便和組織中長期存活,甚至在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也能長時間存活。這種病毒的頑強生命力使得其傳播變得極為容易,一旦爆發,往往難以控制。

鄭海學研究員團隊的研究發現,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後,脾臟成為了病毒載量最高的器官,一類罕見的單核球是其延長感染的主要群體。這一發現為我們理解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路徑提供了重要線索。

ASFV感染過程中細胞類別和豐度、分子特征,以及脾臟中ASFV的細胞嗜性變化示意圖

鄭海學介紹,脾臟是豬體內的重要免疫器官,它負責過濾血液中的病原體,並啟動免疫反應來對抗感染。然而,非洲豬瘟病毒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將脾臟作為其在豬體內的「大本營」,大量復制並傳播病毒。

進一步的研究揭示,巨噬細胞和單核球是脾臟中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細胞。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成員,它們負責吞噬並消滅病原體。然而,在非洲豬瘟病毒的攻擊下,這些「戰士」卻紛紛倒下,大量死亡。與此同時,一種罕見的單核球亞群成為了病毒感染的主要群體。這些細胞均未表達或低表達單核球的標記分子CD14,使得它們能夠躲避免疫系統的偵查,成為病毒的「隱身衣」。

更為狡猾的是,非洲豬瘟病毒還透過抑制靶細胞的雕亡、幹擾素反應和抗原呈遞能力來延長其在豬體內的感染時間。這相當於病毒在豬體內建立了一個「避風港」,使得它們能夠安然無恙地復制和傳播,而不受免疫系統的幹擾。

鄭海學研究員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P3)檢查免疫保護豬

這項研究系統闡明了非洲豬瘟病毒體內感染的細胞嗜性、病毒復制和感染動態,以及激發免疫反應的特征,為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路徑的鑒定和感染致病機制的闡明提供了重要數據。

據悉,鄭海學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朱紫祥研究員、毛箬青博士和劉保紅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科學中心重點任務、國家生豬產業體系、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等專案資助。(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