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映的電影【抓娃娃】大家都看了嗎?
因為看到它的定位是合家歡大電影,前兩天,我便帶著兒子踏入了電影院的大門。
可沒想到,電影還沒開始,我們就撞見了一對母女爭吵的畫面。
這兩人看的是前一場,散場後,媽媽一邊往外面走,一邊隨後問女兒:「怎麽樣,今天看完這電影你都學到些什麽了?」
女兒卻一副興致不高的樣子,只說:
「什麽也沒學到,只覺得繼業哥哥(電影男主角)好可憐哦。」
媽媽楞了,反問道:
「哪可憐了?全世界都圍著他轉,他爹媽難道不是比他更不容易嗎?」
女兒卻大聲反駁道:
「可我最討厭的就是這部電影裏的爹媽,你們做家長的怎麽都那麽自以為是,總想方設法欺騙孩子、控制孩子!」
媽媽看女兒急了,語氣也變得不好:
「那還不是為了他好!可憐天下父母心,你們當孩子的啊,永遠也不懂……」
母女倆漸漸走遠,但看得出兩個人的爭執還還在繼續。
好好一出家庭喜劇,卻成了親子關系破裂的導火索,這真是令我怎麽也沒能想到。
帶著些許疑惑,我牽著兒子的手走進了放映廳。
直到看完後才明白,原來這部電影從父母的角度看跟從孩子的角度看,幾乎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故事。
所以,我勸大家如果沒有以下三種覺悟的話,千萬別輕易帶孩子一起看【抓娃娃】。
愛不是讓孩子常覺虧欠
而是有配得感
這部電影講述了白手起家的大富豪馬成鋼,生了兩個兒子。
然而,大兒子因為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長大後變得不學無術,根本無法繼承家業。
眼看著「大號」已經廢了,馬成鋼把目光投向了年幼的小兒子馬繼業。
他決定趁孩子還小不記事,好好窮養馬繼業,讓他吃自己小時候吃過的苦,培養他百折不撓的韌性。
於是,馬成鋼便開始和老婆扮窮人。
他們帶著馬繼業住到父親小時候住的破房子裏,把每個月的開銷設為1000多元,家庭用水主要靠水龍頭滴水,還雇了一位教育專家扮演癱瘓在床的奶奶……
生活中,一家人也一直對馬繼業進行苦難式教育。
張口閉口就是「砸鍋賣鐵我們也要供你上學」、「為了你,受再多委屈我也認了」、「孩的生日,娘的苦日」……
父親出遠門套好了驢車,奶奶掏出煮好的雞蛋讓父親帶著路上吃,父親卻說:「留給孩子吃吧,我不愛吃。」
馬繼業每天給奶奶煎中藥,只要一天沒有按時買藥,奶奶就假裝吐血,讓繼業以為是自己的錯。
為了凸顯自己的不容易,父親刻意把鞋底兒撕了又撕……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繼業,再也不敢有自己的需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家人的恩情。
哪怕後來,一切真相大白,知道了自己是有錢人家的孩子,繼業一看到地上的空瓶子還是會忍不住想要去撿。
美國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自我犧牲裏沒有滋養,有的是期待、壓力和負擔。
若我沒有復合你的期望,我從你那裏拿來的,便不再是營養,而是毒藥,它制造了內疚、怨恨,甚至仇恨。」
苦難式教育,對孩子而言其實是一種折磨。
最終,只會讓孩子稚嫩的心靈被愧疚感和無力感蠶食殆盡。
還記得之前的一則新聞嗎?
因為從小被灌輸家裏窮,賺錢不容易,13歲的男孩患上了重度抑郁。
可即便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到必須就醫的程度,孩子的媽媽依舊在一旁喋喋不休:「我們掙的錢都給你花了,你有啥想不開的,你還抑郁了……」
事實上,帶著虧欠的愛,就像是父母對孩子的霸淩。
當犧牲變成了一種控制孩子的手段,當付出成了孩子一輩子還不清的債,留給孩子的就只剩下崩潰和窒息。
教育不是如我所願
而是如你所是
為了確保馬繼業能夠按照父親規劃好的道路成長,他的生活被嚴密控制:
繼業住的房子周邊,有24小時安保監控,確保能從各個角度看到他的一舉一動;
每天看似是跑步上下學,但其實身邊一直有保安偽裝跟隨;
就連繼業的日記,也要被陳列在展示板上,像分析犯罪日記似的釘起來,被專家逐字解讀分析……
不僅如此,因為父親從小有個考名校的夢想未能實作,繼業就被要求一定要上清北。
在學校裏,繼業愛上了長跑,也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但父親為了阻止兒子上體校,就偷偷在繼業的腳上塗麻醉藥,讓繼業誤以為自己的腿出了問題,再也沒法跑步,只能好好念書。
而隨著繼業年齡的增長,父親的控制欲也與日俱增。
只因為懷疑兒子有早戀傾向,就安排跟兒子關系好的女同學轉學;
被兒子發現「奶奶」在操場打籃球,就直接給奶奶發「死亡劇本」,假裝奶奶離世,甚至在繼業真情實感地嚎啕大哭時,被匆忙拉過來的主持人還在聲情並茂地朗誦著:
「你奶奶的靈魂在清北大學工商管理系的上空等著你。」
他的人生就像是被繫結在了一條單向道上,稍有差錯便要被強行「糾偏」。
而為了擺脫父母的監控和控制,最終,繼業選擇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反抗這一切。
父親則流著淚,重復著同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你好。
但是,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的人生,將未完成的夢想與孩子捆綁,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孩子又真的需要這種好嗎?
這不禁讓我想到泰國動畫短片【繼承者】:
孩子出生後,父母就為他規劃好了將來的人生。
為此,玩具是不能玩的,興趣是不能有的,夢想是無足輕重的。
久而久之,孩子的手腳都長出了長長的線。
他只能被迫踏上一級級台階,可每一步都不是他自己想走的。
孩子就這樣從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誌的玩偶,臉上和心裏都只剩麻木。
就像弗洛姆所說: 「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
把控制欲當成愛和教育,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要知道,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活成提線木偶,任由他人操控自己的一舉一動。
一個孩子真正的使命,是去體驗,去經歷,去感受,如此,才能活出熱氣騰騰又明媚遼闊的人生。
成功不是清華北大
而是心懷熱愛
好在作為一出喜劇,電影的結局還是讓人欣慰的。
大兒子找到了真心喜歡的事情登山,不再每天無所事事,證明自己也可以有所作為;而小兒子繼業則參加了第二年的高考,如願去了自己曾經向往的體校。
這世上,不是只有清華北大這一種成功。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有的是玫瑰,有的是茉莉。
用種植茉莉的方法去澆灌玫瑰,最終的結局只會是枯萎,倒不如允許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芬芳。
還記得之前備受爭議的考古女孩鐘芳蓉嗎?
四年前,作為湖南省高考成績第四名的她,本可以任意挑選那些當下的熱門專業。
但她卻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堅定地選擇了冷門的北大考古。
因此,遭受了不少人的嘲笑、譏諷。
面對這些紛擾,鐘芳蓉只說:
「我從小就喜歡,報專業只用了幾分鐘,但我會為此堅持很久。」
而她的媽媽,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還是選擇尊重女兒:
「我們沒什麽文化,孩子喜歡什麽我們就支持什麽。
我最大的心願,是她以後再也不會像我這樣,讓她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一家人能開開心心在一起。」
而如今,鐘芳蓉順利畢業,並作為畢業生代表,上台發表演講。
不僅如此,她還以面試92.4分的好成績,被甘肅省文物局直屬事業單位——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崗位成功錄取。
而這一崗位,全國也只招聘一人而已。
在清華教過十年書,又到北大任教的渠敬東教授,曾閱「天之驕子」無數。
但這些學霸,留給渠敬東教授的印象卻是:
有著疲憊的身體、殘破的心靈,以及無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孤僻……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在孩子的世界裏,從來都不應當只有成績、證書和五花八門的技能。
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和能自得其樂琢磨一整天的興趣愛好,有時候其實比前者更加重要。
畢竟,熱愛,才是一個生命最好的燃料。
看完電影後,我去搜了不少影評,發現有這樣一個關於影片片名的解讀:
「玩抓娃娃的時候,大家經常是用盡心思、緊緊抓住不想松手,最後撲了個空。
於是我們找各種攻略,破解出抓娃娃的秘訣,想套用一個標準流程,完美抓到自己最想要的那個娃娃。
但人和娃娃不一樣,人本不應該被鎖在娃娃機裏。」
深以為然。
養育孩子不是抓娃娃,沒有一個能夠通用的教程和保證成功的攻略。
父母的角色,也從來不是一個操縱手柄的掌控者,而是站在孩子背後的守望者。
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及時的回應和得體的結束,孩子們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
點個 贊吧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