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再苦也別讓孩子住校」,媽媽痛訴,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提前獨立

2024-04-03教育

大家好,我是萌仔媽!

遇到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小雅,寒暄時,朋友提到了自己的女兒,這眼看就到了三年級下期了,小雅卻開始為女兒發愁了。

小雅當初一個人帶娃,有些分身乏術,再加上為了培養女兒的獨立性,早早的就決定讓孩子住校。

起初,一切似乎都很順利,女兒適應得也挺快。

一段時間後,小雅開始察覺到女兒有些不一樣了。

以前放學回家,女兒總是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和他分享在學校的各種趣事。

可現在女兒周末到家後,把門一關,就往房間裏鉆。即使把孩子叫到客廳,孩子也常常只是安靜地坐在角落裏,不怎麽說話。

帶孩子外出也是,女兒只是靜靜地跟在小雅身後,問一句答一句,一提到學校,孩子就開始表現的不耐煩。

小雅覺得有些不對,詢問孩子有沒有遇到什麽問題,女兒只是淡淡地答「還好」、「沒什麽」。

小雅開始不知道女兒遇到了什麽事,多次追問後,女兒才哭著說自己不想回學校,很多事情自己處理不來,孩子說在寢室裏想要和人說話,室友卻突然開始不想理睬她,遇到她的東西還專門擱置到一個角落,好像生怕和她的東西放在一起。

小雅說,女兒也不知道哪裏「惹」著了室友,所以也不敢說話了,晚上也睡不好,就盼著回家,回家後又不敢跟爸媽說不想住校的事,只好自己在心裏煎熬。

「你說這孩子傻不?不跟我們說,怎麽知道她受了委屈,成績、生活都被這些事耽誤著,我現在挺後悔,早知道這樣,我再苦也不讓她住校。」

小雅說自己只想著,獨立是件好事,但現在想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在年紀小的時候就被放到一個完全獨立的環境中的,有的孩子的獨立是要一步一步來的。

01

住校的孩子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白巖松曾經在節目裏談論到孩子住校的問題時說:「我絕不同意讓我的孩子住宿,為此,我和家人犧牲很多。」

住校對於孩子來說,可不只是換個地方睡覺那麽簡單。

孩子可能會面臨更多人際方面的挑戰。

你想啊,住校生活中,個人空間相對較少,一個房間裏住著好幾個孩子,那相處起來,摩擦肯定少不了。

之前單位上有個實習生,說到自己學生時期住校的經歷,當時她和舍友的生活習慣不太一樣,她喜歡早睡,可舍友們卻都是夜貓子。

這可咋辦呢?女孩一開始不好意思說,只能自己在被窩裏偷偷哭,後來實在受不了了,才跟舍友們說了自己的情況,好在舍友們也都很理解,大家一起商量了一個作息時間,問題才解決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意見不合的時候,就特別考驗孩子處理問題的技巧。

另外加上孩子們心智還不成熟,更容易出現小團體意識。

這宿舍團體帶來的壓力,那可是班級和學習壓力之外的又一重壓力,就像小雅女兒遇到的情況一樣。

對住校的孩子來說,外來的挑戰來自於社交壓力,對內的困擾在於,情感上支持度不夠。

想想看,孩子在學校裏,不能天天見到爸爸媽媽,遇到開心的事兒,不能馬上和家人分享;遇到難過的事兒,也不能立刻得到家人的安慰。

因為缺乏與家人的親密交流,心裏肯定會有失落感,加上學習壓力大的時候,可能還缺乏適當的指導和支持。

畢竟,在學校裏,老師要照顧那麽多孩子,很難做到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足夠的關註。

住校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會處於隱形渴求的狀態,卻又因為青春期或個性原因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期待,讓自己處於委屈又被動的「情感真空」狀態。

02

那什麽樣的孩子更不適合住校呢?

一般來說,年齡小、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不太適應住校生活,自己還照顧不好自己呢,怎麽去適應集體生活呢?

還有那性格內向、比較敏感的孩子,在住校的環境裏,會更容易感到孤獨和壓抑。

我有個鄰居的孩子就是這樣。那孩子從小就特別內向,不太愛說話。

住校之後,鄰居發現孩子越來越沈悶了,問他在學校裏的情況,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後來鄰居幹脆不讓孩子住校了,每天接送,孩子的心情才慢慢好起來。

要是家庭關系微妙,親子關系中孩子本來就缺少心理關註,那住校就更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啦。

對於這類孩子來說,再好的住宿學校也抵不過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能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溫暖和慰藉,還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也說過:「人類早期就是一對一撫養,過早的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父母無法給孩子解決一對一的情感關系,他以後成年會有很多心理問題。」

獨立的前提是心賴恩全感的穩固,我們在考慮讓孩子住校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不要只想著讓孩子早點獨立,卻忽略了他們的情感需求。

你家孩子住校嗎?你有什麽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