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他是清華永遠的校長,面對教育部長的任命竟拂袖而去

2024-02-06教育

在民國,他的名字振聾發聵。

他是現代中國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就讀於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

他是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

他被譽為清華「永遠的校長」,也是兩岸清華校長。

他是招攬大師的大師,無論是清華還是在西南聯大,像朱自清、聞一多、 潘光旦、曾昭掄、陳省身、華羅庚、錢鐘書、 雷海宗、吳大猷、吳有訓、趙忠堯、葉企孫、 王竹溪等等,這些名家都是為了追隨他而來。他們培養的人才如李政道、楊振寧、張守廉、黃昆、屠守鍔、鄒承魯、郭永懷、陳芳允、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汪曾祺等,個人學術和學科貢獻,在世界範圍內領先。

他就是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梅貽琦,一個不事張揚,而又影響極大的大學校長。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今天津市人,歷任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物理系教授、清華教務長。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日本侵華期間,任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1955年,在台灣新竹建立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出任校長。

梅貽琦熟讀史書,喜愛科學,他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這一核心觀念,倡導德、智、體、美、群「五育」教學觀念。他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個性沈靜,寡言、慎言,治學嚴謹,為人低調,處世冷靜。有人評價,他是一個沈默寡言的人,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他都不肯輕易發言,甚至與友好或知己相處,也是慎於發言。但當某種場合,勢非有他發言不可,則又能款款而談,暢達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風趣橫生。

清華師生和校友這樣評價他:「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風趣地說到: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貽琦受到大師們的喜愛,他也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那些可敬可愛的師生們。

1948年12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搶救北平學人計劃第二批專機,冒著交戰雙方的炮火,在槍林彈雨中駛離北平南苑機場,幾小時後降落在南京軍用機場。這一次,國民政府接到了他們最想搶救的學人之一梅貽琦。

抵達南京的第二天,梅貽琦就接到了政府的任命書,要他繼任教育部長。

面對高官職位的誘惑,梅貽琦堅持不為所動,當即提出辭職,默默地在南京隱居下來。據後來人回憶,梅貽琦對當時現狀感到憤憤不平,他說,1948年底國民黨給我一個極短的通知,什麽都來不及就被架上飛機,飛到南京。當時我舍不得也不想離開清華,我想就是共產黨來,對我也不會有什麽。大部份北平教授沒有接運出來,自己卻在這裏做官,深感慚愧。師生都在北平,極少數幾個校長卻逃到了南京,豈不被大家笑話?

此後,梅貽琦由南京直飛巴黎,後輾轉到了美國。直到1955年,才回到台灣,他親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了「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台灣清華大學的前身。從此,梅貽琦在清華學園勤奮工作,一直到病逝的那一天。

梅貽琦一生公正廉明,在國民政府和教育界享有極高的聲望。他有好多子女,但是無論是上清華,還是升清華的附中,一律按考試成績錄取,與他這個清華校長沒有半點關系。

清華南遷並入西南聯大以後,梅貽琦多次找到雲南省主席龍雲,為學校爭取到不少辦學經費,甚至還為困難學生申請了一定量的生活補助金。一來一往,由於工作,兩人也產生了深厚的友情。

這一年,龍雲的孩子要上聯大附中,只可惜沒有考過,龍雲非常生氣,想不到梅貽琦連這一點面子也不給,打算上門理論。後來一打聽,梅貽琦的女兒也參加了升學考試,分數未過,同樣沒有學可上,龍雲有火無處可發。梅貽琦還主動給他的孩子推薦了家教,鼓勵他下一年再考,也給學校老師找到一個賺錢的機會。

1962年5月,已經纏綿病榻多時的梅貽琦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細心的工作人員和家人早已註意到,他經常提著一個黑色皮包,從未離過身,人們很好奇,是不是藏著什麽支票或者存折?要不就是價值連城的古董古玩。

當疑惑不解的家人開啟了他最為珍貴的黑色皮包時,所有的人都沈默了。原來,那裏面裝著的,只是一本本賬本。這麽多年來,每一筆基金的用處,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從未有一處疏漏。所有的錢,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多年來沒有一分落入私囊。

人們至此才明白了,為什麽梅貽琦爭取到那麽多困難學生補助金,而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間從沒有享受過一分錢。他的夫人也是學校的一名老師,由於子女多,靠兩人薪金生活很艱難,不得不利用節假日和課外時間上街賣年糕,做小生意補貼家用。

人們更不敢相信,梅貽琦生病住院期間,買不起藥竟然是真的。死後更是無錢埋葬,眾多校友自願捐獻他方才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