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小學校尖子,昔日學霸能有幾個登頂985?老師的回答很現實

2024-02-21教育
教育的耕耘是一個漫長而細膩的過程,雖然各個成長階段的教學手段各異,但孩子們的本質與潛能往往不易被外界輕易塑造,特別是「三歲定八十」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植已久。許多家長錯誤地認為透過孩子的早期行為就可以準確預判他們未來的成就高度。在小學階段,一些孩子便因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這些在小學時期成績傲人的學生,成為了家長們眼中羨慕不已的「模範生」。不過,我們不得不關註的一個問題是,這其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夠在日後成功躋身985高等學府呢?教師們給出的答案頗具現實主義色彩。


有些家長察覺到,原本在小學調皮搗蛋、不受約束的孩子,到了初中階段,成績往往會大振幅滑坡,經歷中考分流後,他們多數會選擇職業高中,畢業後多數投身生產線工作。相對的,那些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展露頭角的優等生,在進入中學後,學業發展勢頭迅猛,大部份都能考入理想大學,並在畢業後成功進入待遇優渥且地位崇高的職場領域。無數家長心懷期待,希望自家孩子能在學業上取得佳績,成長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最近,筆者回到家鄉,有機會與曾經的小學班主任展開了一場深入交談。


【令人失望的結果】回憶起過去的班級成員,班主任提出了一個引發深思的問題:當年那些在學業上堪稱翹楚的「學霸」,其實並非人人都能順利進入名牌大學。曾任班級學習委員的鄭同學,數學屢獲滿分,備受教師寵愛,他初中時進入了市區最好的私立學校,中考更是成功進入省重點高中就讀。可是,當他步入高中生涯不滿一年,雖迅速晉升至快班前列,排名一度位列前30,但之後的表現卻逐步下滑,最後只考入一所極為普通的本科大學。


老師坦誠表示:「當初我對幾位寄予極高期望的同學跟蹤了解後發現,其中竟有一半未曾成功考入一本大學,而能夠邁入985、211這類頂尖學府的比例更是低於三成。這種情況並非某屆學生的特例,而是幾乎每一屆畢業生都要面臨的現實。」這種結果無疑會讓許多家長倍感失望,畢竟在當前重視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成績常常被當作衡量學生素質的絕對標尺。所以,許多家長理所當然地認定,只要孩子持續保持領先優勢,便意味著他們必將輕松考入重點高中,甚至名牌大學,似乎一切都將是順遂自然的過程。


【學習是一場持久戰】僅憑借小學階段的成績就斷言學生的未來發展,實乃缺乏理性分析的做法。小學時期的成績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優秀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大,很難分辨誰才是真正具備智慧與有效學習策略的學生,而在成績落後的學生中,問題產生的原因又各自不同。學習宛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率先出發的選手未必能笑到最後。再者,小學與中學的學習模式存在著顯著差別。與此同時,考試形式的變化也不容忽視。在小學階段,學生應對的考試內容通常圍繞教師在課堂上反復講解的知識點,學生主要依賴重復學習來掌握知識點,這個階段的考試更像是對學生記憶力和執行力的一種測試。這一時期恰好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視窗。在小學階段被譽為「學霸」的學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類則是遵循既定步驟完成學習任務。


【中學階段直觀重要】隨著進入中學階段,考試的標準愈發嚴苛,除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還註重他們對知識的實際套用能力。這時,學生間的差距就會顯現出來。具備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會積極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方法,而缺乏這一習慣的學生則可能仍沿襲舊有的學習模式,由此導致成績無法得到顯著提高。有一些學生,原先在初中階段適應良好,學術能力出眾,但在高中階段卻選擇性地降低自我要求,甘於平凡。這些曾在過去被視為「學霸」的孩子,他們的成就感往往建立在名列前茅的基礎上。然而,當他們步入高手如雲的高中環境,即便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可能只能停留在中等層次。


【作者有話說】初次直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殘酷現實,可能會給某些學生帶來沈重的心理壓力,讓他們陷入深深的焦慮,反而影響了學業進展。因此,本文作者向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家長發出警示:教育的核心應立足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現階段,過於強調孩子的刻苦拼搏,或者單一強調「讀書改變命運」的理念,或許會產生事與願違的效果。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