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為啥說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晚年更幸福?心理學給出原因,很真實

2024-10-14教育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想先問問大家:你覺得獨生子女和多子女的父母,哪個晚年更加幸福呢?

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同的生活經歷,也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多子多福」是鐫刻在我們骨子裏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一直以來被許多人奉為真理。

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多生育兒女,既能滿足家族式抱團發展的需要,也能為「老有所養」提供多一份的保障。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的生存法則,似乎不再適用。

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斷感慨,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到了晚年可能會更加幸福。

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咱們今天就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原因真的很現實。

01.獨生子女家庭,親子情感濃度更高

在多子女家庭,我們常探討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

如何把一碗水端平?

可事實上,真正置身其中的時候,我們就會恍然明白,哪怕再怎麽一視同仁,也總有顧此失彼的時候。

也就是說,在多胎家庭,無論是時間、精力、情感等投入,在某個瞬間,必然會發生傾斜。

再講的通俗一點,孩子們得到的是父母看似公平分配之後的「愛」,並且這種愛,也很難達到百分百的平均。

用化學名詞來解釋就是:多一個孩子,相當於原本的親子情感濃度,多了一次「稀釋」。

但這種現象,卻不會出現在獨生子女家庭。

因為家裏一個孩子,往往是眾星捧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存在。

無論是長輩還是父母,所給予這個孩子的愛,都是完整的。

而孩子從父母身上所感受到的關愛、養育、照顧、陪伴,缺乏比較、競爭物件,整個成長過程,是在全身心的汲取。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的情感濃度,必然更高,關系也更加緊密。

心理學家艾爾波特,就提出過一個名為「社會滲透理論」的說法。

指的是,隨著關系的深入,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逐漸從表層資訊,擴充套件到深層次的私人資訊。

在獨生子女家庭,因為關註點只有一個,精力和時間不會被分散,也就充分創造了父母和孩子深入交流的條件和環境。

雙方的情感黏性更高,依賴感更強,等到老人晚年了,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來往也就會更加密切。自然而然會覺得更加幸福一些。

02.多子女家庭,家庭資源被分散

在多子女家庭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一種現象:

提起養老,兒女們之間總是精於算計,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

就比如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

一個老太太有七八個孩子,但是到了晚年,卻沒有一個願意在跟前盡孝。

不僅如此,有一個算一個的還直勾勾的盯著老人家的房子。

到後來,有人給老太太出了個主意,就說家裏有個祖傳的寶貝,誰最有孝心,這個寶貝就傳給誰。

等到風聲散出去之後,果然,兒女們趨之若鶩,立刻變了一副嘴臉。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孩子多了,養老反而成了一件難事呢?

其實,這跟家庭資源被分散,有著莫大的關系。

社會學家吉爾登的家庭資源分配理論指出,家庭中的資源,包括情感、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

而在多子女家庭中,這些資源更容易分散,也更容易發生傾斜。

簡單來說,每個孩子都沒有獲得完整的資源,就容易在心理上出現「養老責任平攤或傾斜」的想法。

但事實上,養老責任的平攤,就跟多胎家庭,父母要把一碗水端平一樣,根本無法實作。

到最後,就會演變成抱怨、爭執、吵鬧,甚至是撂挑子的擺爛狀態。

而獨生子女家庭,卻完美規避了這個問題,既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也不會耿耿於懷資源上的分配不公,自然就只能依靠自己,給老人晚年帶來更多的關註和溫暖。

03.獨生子女,更有責任感

在「生成與停滯理論」當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在中年階段,往往會透過照顧下一代或支持父母來獲得成就感和心理滿足。

也就是說,每個人到了一定年紀,都有「烏鴉反哺」的心理推動力。

但是在多子女家庭中,這種推動力,會因為養老責任的共同分擔,失去效應。

而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因無人分擔,卻可以無限放大這種推動力。

當然,從表面上看,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獨生子女的責任感,會更強一些。

這種「責任感強烈」的源頭,一方面是他們體會了「你養我小」的全面溫柔和細膩,另一方面是明確沒有人能夠提供幫助後的堅韌決心。

因為獨生子女明白,自己與父母之間,有著絕對的唯一性。

所以一般來說,在養老層面,獨生子女的主動性更強,也因與父母建立了良好的親密關系,所以在情感表達層面,也能在父母的晚年,滿足他們更多的情感與精神需求。

其實,人到晚年,生活到底能不能得到保障,其核心要素根本不是兒女的數量。

而是要看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否建立了緊密的情感連線。

也就是說,哪怕是多子女家庭,只要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父母與他們構建了和諧、平等、幸福、有效陪伴和頻繁溝通的親子關系。

那麽總有一天,孩子同樣會把這一切,還給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