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刻苦努力」不可能超越「遺傳智商」,有些片面了

2024-03-21教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每位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取得優異的成績,進入頂尖的大學。為了實作這一目標,許多家長毫不猶豫地投入大量資源,從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有些家長確實實作了他們的願望,但大部份家長卻感到失望,盡管他們的孩子進入了最優秀的學校,接受了一對一的輔導,但學習成績仍然沒有達到預期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家長開始對孩子產生不滿,抱怨他們不夠努力,認為他們辜負了自己的付出,並因此給予孩子更大的壓力。然而,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導致家庭關系緊張,甚至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在追求孩子學業成功的過程中,家長們需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潛力。盲目地追求名校和高分,而忽視了孩子的個人興趣和發展需要,可能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中失去動力,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關註孩子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局限於學術成績。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享受成長的過程。在2023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李玫瑾教授以其深厚的心理學背景,為家長們帶來了一場題為【心理養育基於心理發育】的精彩主旨演講。在演講的眾多亮點中,有一段特別聚焦於學生成績的決定因素,引發了與會者深刻的共鳴。


李教授指出了一個關鍵的現實:學生的學業成績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具體而言,就是智商的作用不可忽視。她強調,盡管刻苦努力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它無法超越遺傳所賦予的智力潛能。換言之,無論學生們如何勤奮地刷題或學習,他們的成果可能仍然無法與那些天賦異稟的人相匹敵。對此,李玫瑾教授提醒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應當摒棄那種「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取得優異學習成績」的過時觀念。同時,她警告不應過於嚴苛地逼迫孩子進行機械式學習,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孩子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會引起反效果,導致孩子們對學習產生厭惡。教育專家普遍認為,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節奏都是獨特的。老師們在實際教學中也發現,某些學生能迅速理解新概念,甚至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自學成才,而另一些學生則可能即使經過多次解釋和練習,仍舊難以掌握某些知識點。這一現象再次證實了李玫瑾教授的觀點,即我們應當更加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更為靈活和個人化的方法來引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關於李玫瑾教授的論述,公眾意見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她的天賦差異觀點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認同;另一方面,也存在質疑聲音,比如一位網友評論說,小學和初中的知識水平尚未達到需要依靠天賦的程度,他認為恰當的學習方法加上努力就能夠取得良好成績。


對此,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人的天賦差異其實從兒童出生後不久便開始顯現,遠在小學初中之前。她堅持認為,認為小學階段不需要拼天賦的觀點顯然是缺乏教育現場經驗的。對於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他們有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孩子們剛進入一年級不久,經常不需半個學期,老師們就能明顯分辨出哪些孩子天資聰穎,哪些孩子在學習上有所困難。盡管大多數學生的智商大體相似,但在這種情形下,勤奮就成為了競爭的關鍵。懶惰的學生往往會逐漸落後,而勤奮者雖有所進步,但往往還是難以追趕那些聰明絕頂的同學。此外,有網友在討論中戲言,幼兒固已顯出智力高低。雖然這話聽起來似乎帶有玩笑的成分,但實際上卻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真相:智力的差異確實在幼小的年紀就可見端倪。說白了,李玫瑾教授強調的是,天賦的差異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而且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這些個體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在學習成效上。因此,認識到每個孩子的不同,並在此基礎上提供適宜的教育和指導,對教師和家長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教授李玫瑾的觀點雖然準確,但這並不意味著某些學生可以放任自流。實際上,盡管我們可以從幼稚園階段就初步判斷一個孩子的智商水平,但直到大約15歲時,個體的智商才基本穩定。因此,持續的努力對於智力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與初中的教學過程中,教育的核心任務應當是激發和提升智力。古人所講的「啟蒙」正是此意。有的孩子可能天資聰穎,但如果未經啟發,他們的潛能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發揮。孩子們的心智開竅早晚各不相同,這正突顯了思維訓練的重要性。而這一過程,與學生的勤奮程度密切相關。


然而,如果一個孩子盡管聰明,但懶惰不前,那麽無論外部條件如何有利,其結果往往是成為所謂的「聰明的差生」,這種現象在當前並不少見。我們鼓勵努力,因為適度的努力對智力開發有益。但這並非意味著越努力越好,盲目的過度努力反而無效。這裏的關鍵是要理解和掌握孩子的正常承受力——即孩子感到愉快、積極參與、不易疲勞並能取得成效的狀態。一旦孩子感到不滿、練習變得毫無效果或學習無進展,便說明已達到了他們的承受限度。此時,不應繼續強迫他們努力,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導致不良後果。綜上所述,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不僅是關於知識的灌輸,更是關於激發潛能,培養思考能力的過程。教育者的責任在於引導而非強迫,讓孩子在愉悅和充滿成就感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發展他們的智力潛能。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學生們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學習壓力。他們在校園裏的課程繁重,往往精疲力盡。然而,一些家長卻無視孩子的疲勞,給他們額外增加了學習任務,這種做法實際上並不科學,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有些家長缺乏理性,即便孩子的學業成績已然不錯,他們仍盲目送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這不僅對孩子幫助有限,反而成了家長心理安慰的開銷。與其將時間和金錢投資在效果甚微的補課上,不如為孩子選擇一個藝術班。藝術教育能夠提供給孩子一個探索興趣,培養愛好的平台,同時還能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和審美情感。藝術類課程不僅讓孩子放松心情,更有助於其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提升。哪怕他們將來不選擇成為藝術家,這些藝術體驗也將成為他們寶貴的人生財富。


總的來說,家長應當更加關註孩子的真實需求和心理健康,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數上的提高。透過合理的課外活動安排,如藝術課程等,可以讓孩子在享受學習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這樣的成長經歷,遠比枯燥乏味的補課班裏的經歷,要來得更有意義。#教育優質作者發文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