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教育的敏感與機智

2024-07-06教育

【教育的情調】提到教育的敏感性和機制無比重要。開篇即指出:「一位機智的教育者知道什麽該說而什麽不該說,什麽該提而什麽不該提。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教育管理人員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的能力。」「教育是一種與人相處的學問,一種成年人與孩子相處的學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術性更加重要。」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教育案例」(暫時稱之,不一定合適):

小兆同學,六年級下半年才從另一所小學轉到我校,智力殘疾,有一定的溝通障礙,說不了一句完整的話。

我時常會接到班主任的電話:「校長,我們班那個小兆同學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今天課間僅僅因為思涵同學不讓她把門關上,連踹了思涵肚子三腳……」

「……其他人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證,萬一下次沒輕沒重打腦袋之類的地方。上次還剛接的熱水,直接故意灑別人。感覺這樣下去好危險……」

我也找小兆同學聊過幾次,由於表達障礙,他很難被理解,極易出現易怒的行為。我理解小兆同學。

每回我都盡量勸解班主任:「再堅持一下,努力一下。一方面兆宏因溝通不暢,易怒,而出現暴力行為,可正常教育、嚴厲批評。二是讓其他同學了解小兆同學的這種行為,不同於普通同學,爭取理解。三是實在不行,在兆宏不在時,可引導同學沖突時,適當遠離他,不要讓沖突升級……」

有一次,住校生晚自習時又接到班主任的求助電話:「校長,小兆又打人了……」

我趕緊趕了過去,只見小兆同學已被拎在轉角處。小兆牙齒咬得咯咯響,眼神狠狠的。

班主任還在旁邊批評教育:「又打人!又打人……」

「為什麽又是思涵,一個巴掌拍不響,她也肯定有不對的,是吧?你也肯定有委屈……」

小兆聽著,忽然「哇」地大哭了起來,直喊「背疼,背疼。」

經簡單了解,思涵用班牌狠狠地打了小兆的背部,班牌都斷成兩節了。這次,小兆吃了眼前虧。

我急忙叫來「校醫」,初步檢查之後確定沒事,是硬傷地痛,還有是「心痛」。抹了些外傷的藥水,並進行心理「撫慰」。

思涵也後怕自己下手重了。我趁熱打鐵地明確告知班主任與思涵同學:「小兆是特殊同學,必須要理解、關愛,有任何沖突,首先是你的原因,內心都有「挑事」的嫌疑,第一下就要找你負責,第一板子先打在你身上!不僅如此,我還要給你壓責任:今後還要幫老師帶頭引導全班同學接納、幫助小兆同學,用友善氛圍擁抱小兆同學……」

前前後後經歷幾件事情後,後面的沖突少了。

小兆每回校園裏遇到我,都會主動跑在我跟前,憨憨地笑。有時還從背後拍一下我,叫一聲「老師」,看得見的親近。

我在處理小趙同學相關的事件中,也有觸動,也在反思。我必須站位在小趙同學一邊,他更需要我的關心與幫助,不該讓他經歷過多的指責,批評。教育的物件應該是思涵同學,一位強勢的女同學,她的身上讓我看到了「世故」與「老練」,是一個「厲害人物」,應要適時適度「敲打敲打」。引導的還有班主任,班主任在處理事情中總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總在逃避事情本身,所有的問題都停留在表面的處理上,而沒有從根本上研究背後的原因,是「懶政」,當然也存在能力經驗問題。所以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中,並沒有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經驗。老師作為成年人,應該以更高的格局,用降維的思維來處理班級孩子的沖突及問題。

學校管理人員不是經理,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我們首先應該是教育者,因此遇到事情的時候應該這樣想:這個男孩與女孩遭遇了什麽?對他來說,這意味著什麽?我應該說什麽、怎麽做才能讓他從這件事中獲得教育或成長?

作為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麽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就對不上號。

這就需要有教育敏感,這種「敏感性」——一種周全的充分體貼他人的思想。

要時常反思這種敏感性,並促成教育機智形成——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的行為,是一種瞬間知道該怎麽做,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臨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