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我的名字裏面有個「國」丨00後大學生方興國:對祖國的愛讓我站在她需要的角度看問題

2024-10-07教育

個人的命運既和自身努力奮鬥有關,也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個人的未來與國家的未來緊密相連。

一個人的名字凝聚著一個人的生命存在、社會責任、人生軌跡等,也寄托著父母對他的期望。名字裏面有個「國」,正是將個體命運融入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

時值新中國成立75周年,澎湃新聞推出國慶特別策劃——我的名字裏面有個「國」,以記錄這些年輕人的人生故事,也記錄著他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心路歷程。

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周年華誕,也是方興國23歲生日。

「小時候我也曾好奇,父母是否特意選在這一天讓我降臨人世,得到的答案是:一切都是順其自然。」與新中國同一天生日,讓方興國自幼便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他說,如同近來備受矚目的「黑神話·悟空」中的「天命人」一樣,他也始終懷揣著一種使命感——要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方興國目前就讀於北京交通大學詹天佑學院,該學院實施八年一貫制、本博連讀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引領智慧交通發展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本科期間,方興國專註高鐵汙水處理領域的研究,與團隊攜手提出高鐵汙水處理的創新解決方案,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和專利一項。學習之余,方興國積極參與各類誌願活動,累計誌願時長已超過180小時。

「我的家庭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條件較差,在學習上我也不是天賦型,之所以能在挫折中堅持不懈,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祖國的熱愛。」這份熱愛讓方興國自覺地站在國家需要的角度思考問題,擁有超越個人需求的精神力量。

「國」字不僅在方興國的名字裏,也深植他心中。從事什麽行業才更有意義?做什麽才能有更多的貢獻?正是這些思考指引著方興國做出人生選擇。因為方向明確,所以內心堅定,也便無懼挑戰。

方興國告訴澎湃新聞,他的名字還寓意著方興未艾、未來可期,他也希望將來能在祖國的事業裏寫下自己的名字。

名字

愛國從來不過時

在方興國出生前,他的父母想,如果生個女孩就取二人的姓氏,合起來叫方梅,而男孩的名字倆人遲遲拿不定主意。2001年10月1日晚,方興國出生。那天正好是中秋、國慶兩節合一,實為難得,於是方興國的舅舅提議,名字裏可以帶「國」或者「月」字。

「後來考慮到‘興’這個輩分,且‘月’可能更適合女孩。最後爸媽一致同意用‘興國’作為我的名字。」方興國說,「興國」代表著報效祖國的宏大抱負,也是長輩寄予的美好願景。

方興國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小學畢業,母親甚至沒有完成小學教育。自小以來,方興國的父母對他的學習成長並未抱有太高期待,考試失利時,他們也大多是安慰:「一次考試而已,沒什麽大不了,吸取教訓下次好好發揮。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

「倘若我有科研的天賦和興趣,他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為社會發展、國家復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倘若確實沒有天賦,能有一技之長,有一份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工作,能立足於社會也是好的。」方興國說,他的父母希望他先做好一個普通人,有余力則更進一步,為社會和國家多做一點貢獻。

在20多年的成長過程中,方興國很少見到同齡人名字裏有「國」字,自己的名字也有過不少小插曲。中學老師講到「科教興國」,同學們總是會看向他。初中畢業紀念冊裏,他的名字被寫成「興園」。他笑著解釋:「這是在提醒我,要‘振興祖國’先得‘振興家園’。」

「我過去常想,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現在大家覺得名字裏有‘國’字很‘老土’、很有年代感,所以不常用了呢?後來我想,哪有‘老土’、‘年代感’之說,愛國從來不過時。」方興國對記者說。

暑假方興國(左)在家幫忙

使命

擁有超越個人需求的精神

早在十幾年前,年少的方興國就堅信「每個人都肩負著為國家做貢獻的使命」。祖國發展日新月異,每個人都鉚足了勁,致力於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與更強大的國家。汶川地震救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掃黑除惡、海外撤僑,以及教育、醫療、科技、交通等領域的飛速發展,都讓年輕的方興國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溫暖。

「我們這一代人無疑是祖國日益壯大的見證者,更能體會到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2021年,方興國在高考誌願填報時毅然選擇了北京高校。那年國慶日,方興國一大早就來到天安門廣場。當時他只感覺北京的清晨很冷,廣場上人頭攢動。當國旗在晨光中升起,方興國的內心有種難以言表的充實感。站在天安門廣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的自豪與榮耀。

2021年10月1日方興國於天安門前拍攝

在大一時,方興國便懷著滿腔熱忱,鄭重送出了入黨申請書。在大學期間,方興國參觀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也參觀了香山雙清別墅,近距離了解新中國成立的艱難險阻和共產黨人偉大的革命精神。

方興國認為,作為新時代青年,要有家國情懷,其核心在於對家庭、國家懷抱發自內心的責任、使命和愛。然而,現在不少年輕人缺乏使命感,一味崇尚西方所謂的「自由」,認為所作所為完全由個人意誌所決定,這就是遺失了民族和國家使命感,可能表現為自私自利,甚至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福祉。

「對自己的祖國更是需要源自內心的熱愛,在祖國名譽受到玷汙的時候,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憤怒。在祖國安全遭到威脅的時候,會奮不顧身去維護、去戰鬥。在祖國繁榮昌盛的時候,會由衷感到自豪。」方興國告訴記者,作為個人,在追求個人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心系國家需求,要擁有超越個人需求的精神。比如國家現在在半導體、電腦、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學、高端制造等領域急需人才,因此在選擇職業發展方向時,如果有能力可以多考慮這些領域。

方向

站在祖國需要的角度看問題

方興國坦言,自己並不算特別有天賦的人。小學時期成績墊底,步入初中後,備受壓力的方興國奮起直追,但成績依然沒有大的起色。升入高中,他的成績有所提升,但也只是勉強達到普通本科線,與他的目標差距甚遠,「普通本科不是不行,但我想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這樣才更有可能讓自己擁有更全面的能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憶自己的高中生活,方興國說,盡管曾經有過退縮的念頭,但心裏一直有一個聲音勸說著他:再試試,萬一呢?幸運的是,這部青春奮鬥劇以圓滿收尾,方興國從安徽老家考入北京交通大學詹天佑學院。方興國說,他是不幸的,因為付出了超過絕大部份人的努力,犧牲了學習以外的幾乎所有。但他也是幸運的,因為最後的結果對得起自己的堅持。

大學課程更加繁難,方興國的數學、編程成績都不盡如人意。但與高中相比,他多了一份坦然,不再執拗於成績的高低,更加註重自己的全面發展。在一些重大的科研專案中,他學會借助團隊合作的力量,「一個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很難走遠」。方興國參與了大創專案組,專註高鐵汙水處理方向,提出高鐵汙水處理的創新解決方案,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和專利一項;學習之余,他積極參與各項誌願活動,誌願時長超過180小時。方興國說:「在誌願服務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人,熱血的青年誌願者氛圍深深地影響著我。」

方興國告訴記者,如果只是為求個人的發展,他應該堅持不到現在。之所以能在挫折中堅持不懈,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將對國家的愛深植心中,讓他自覺站在祖國需要的角度看問題,為國家發展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支撐著他的成長歷程。

從事什麽行業才更有意義?做什麽才能有更多的貢獻?這些問題指引著方興國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理想

在物流領域為祖國做貢獻

方興國目前就讀北京交通大學詹天佑學院,是學校實體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實施八年一貫制、本博連讀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引領智慧交通發展的未來科技領軍人才。

上了大學後,方興國才了解到交通運輸不是簡單的修路、架橋、開車。其中鐵路就涉及路線、訊號、機車、乘務、倉庫、月台、管理等多個方面。道路也涉及路徑規劃、訊號控制、交通流線分析等。要提高交通的便利程度,則需要工程、管理等多方協同進步。

「交通不僅承載著人們的日常出行,還承載著生產資料和商品的流動。一件商品從原材料到成品,其中需要經過多達上百個步驟,而其中很多步驟都需要物流。交通運輸的過程本身也在創造著利潤。」談到自己的專業,方興國很自豪,只有交通運輸業不斷發展,運輸效率不斷提升,運輸成本不斷降低,企業制造能力才能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才能不斷增強,經濟活動才能保持活躍,社會的經濟才能不斷發展,「所以我的專業與國家的繁榮有著密切的聯系」。

目前方興國最感興趣的是多式聯運方向,透過最佳化公鐵聯運、鐵水聯運、空鐵聯運過程,降低貨物全程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通俗來說就是讓原來需要兩天運到的貨物一天就運到,讓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損耗更少等。同時,他希望能夠引導交通運輸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降低交通運輸行業對環境的汙染,實作可持續發展。將碳排放量較大的運輸方式向碳排放量小的運輸方式轉變,助力中國碳達峰、碳中和計劃的實作。

2024年暑假方興國參加鄂爾多斯物流園區工作年會

「可能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卡脖子’領域我沒有天賦和成就,但我想在物流和供應鏈領域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畢業之後方興國計劃出國深造,學習國外先進的物流技術,再回國在物流行業深耕。

馬上就是祖國75周年華誕,方興國也要迎來自己23歲的生日。對祖國,方興國充滿期待與信心,「希望祖國能穩步發展,進一步提高科技、教育、醫療、軍事、文化等領域的水平,實作產業的高端轉型和科學文化的繁榮,早日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自己,他也有著期許與展望,「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立足於現場的學習和觀察,選定一個限制物流效率提升的關鍵瓶頸,為進一步提高物流執行效率、降低全社會的物流成本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