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學生帶手機進校,老師敢砸,就是給自己挖坑

2024-03-18教育
近日,我們校長手裏集中了幾部手機,它們的命運將如何,我也同樣充滿好奇。我看到一則新聞:近日發生一起引人關註的事件,一位教師在高中部的成人禮上砸毀了七部學生的手機.....校方表示,這些被砸的手機已經無法正常使用,而且得到了學生家長的同意。他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警示學生,不要將手機帶入學校。然而,這一事件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許多網友質疑這一行為是否過於激烈,是否符合教育學生的原則。


我們校長沒有新聞中的老師,那樣過激,給自己挖坑。他的做法是,對第一次沒收手機的學生,就警示教育,讓家長來學校領回手機;對第二次沒收手機的學生,就警示教育,讓家長來學校溝通,告知家長,學校將保存手機,到期末才能領回。


老師們的這種做法,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過於苛責學生了?實際上,這更像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難題。(一)「組合拳」那麽,面對這一連串的手機問題,我們是否能有更加妥善的處理方式呢?我有一個提議,或許我們可以試試所謂的「組合拳」。首先,我們需要制定明確的手機使用規定。如果學校已有規定,那就按學校的來;如果沒有,我們就自己班裏定。這一步非常關鍵,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楚地知道這些規定。這樣一來,那些本就守紀律的學生自然不會帶手機來學校,而那些違規的學生在心理壓力下也會有所收斂。


其次,我們需要和家長進行深入溝通。畢竟,孩子是否有手機,手機的使用情況如何,家長是最清楚的。我們需要向家長明確一點:最不希望孩子手機成癮的,其實是家長自己。那些看似對孩子手機問題漠不關心的家長,其實並不是不想管,而是感到無力。如果我們主動與家長溝通,表示願意介入這個問題,我相信他們會非常支持的。透過溝通,我們可以了解家長願意賦予我們多大的管理許可權,以及在哪些問題上他們希望我們能給予更多的關註。


最後,在班裏我們需要有一種「打草驚蛇」的策略。這不是要我們大張旗鼓地去檢查、去懲罰,而是要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學生明白:手機問題不是小事,需要我們共同去關註、去解決。透過這樣一系列的措施,我相信我們可以更好地處理手機問題,讓學校、家長和學生都能從中受益。不論是解決手機問題,還是應對班級中規模更大的其他問題,試圖突然進行大規模的處理往往都不是一個好辦法。因為這樣很可能導致「法不責眾」的局面,讓問題變得不了了之,最終只會雷聲大雨點小,這對於教師來說,在管理上無疑是一種傷害。


在微信上進行預警,或是在學生們面前強調規則,明確告知他們何時何地將會進行手機檢查,一旦發現有違規情況,應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做法更為妥當。(二)我的做法在處理手機問題上,我通常會設定明確的規則:第一次發現學生攜帶手機,手機將被保管至周五,由家長來取回;第二次發現,保管期將延長至一個月;第三次發現,手機則會被保管至學期末。這樣,學生們就清楚了規則,而我們則只需要靜待他們的行為表現。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大部份聰明的學生在了解規則後,很可能就會避免在檢查時間攜帶手機,以免被抓到。只有那些想要測試教師手段,或是想要看看教師執行力度如何的學生,可能會明知故犯。對於這類學生,我們只需要嚴格按照之前設定的規則來處理,無需過分擔憂。


在實施上述步驟後,班級中可能仍會有少數學生采取隱蔽的方式攜帶手機。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無需再進行大規模的檢查,而是可以透過私下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並嘗試透過溝通來解決問題。必要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運用之前提到的流程化批評策略,妥善處理學生的狡辯行為。(三)教育是什麽?在很多時候,教育其實就是一場心理戰。作為教師,我們擁有很多優勢,包括可以占心理,透過不斷讓學生做出承諾,制造心理上的不平衡,最終在他們心中刻下我們想要的規則。同時記住,教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和策略,透過逐步引導和調整,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們所傳授的知識和價值觀。面對問題的態度,是否能保持冷靜與耐心,將直接影響到你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甚至會影響到教育成果。


想象一下,如果老師處理問題時總是焦躁不安,甚至比學生們還要急於求成,那麽在這樣的心態下,往往會陷入被動的局面,難以有效解決問題。結語當然,教育之路永無止境,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