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開學快一個月了,不知道各位爸爸媽媽是怎麽陪孩子寫作業的呀!
前段時間一位粉絲媽媽給開心爸爸留言,說她快被自己的孩子氣死了。
這位媽媽想讓孩子養成好的寫作業習慣,比如寫作業前要先回顧一下白天所學知識,寫作業的時候要直起腰保持良好的坐姿,有錯誤要及時改正等等,於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坐在一旁的她也是「忙個不停」。
一會提醒孩子直起腰來,要不頭就快掉進作業本裏面了;一會是指出孩子的錯誤,責令他馬上改正;一會則是開始抱怨,怎麽剛寫了幾道題目之後就又拄著筆不動了;再要不就是吐槽孩子,一點條理都沒有,寫過的筆隨便亂扔再用的時候就找不到了......
按理說,在這位媽媽的努力下,孩子應該會變得更好,知道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至少會有一些好習慣的影子。實際上卻是事與願違。孩子開始對寫作業有了抵觸情緒,對媽媽也有了抵觸情緒,不是不想動筆寫作業,就是寫作業的時候要求媽媽別在自己身邊。而且老師也反映說孩子在學校雖然不搗亂,但經常是神遊天外,整節課就沒多少時間認真聽課的。
最後這位媽媽說,這到底是怎麽了?自己陪伴孩子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難道做錯了嗎?
父母的「好意」,正在毀掉孩子的專註力
別的開心爸爸不好說,但頻繁糾正孩子寫作業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在毀掉孩子的專註力。
眾所周知,一個人要想進入到專註的狀態中,是需要一定的鋪墊以及時間過渡的。
對於孩子來說更是這樣,看上去是在一點點的寫作業,實際上卻是在不斷讓自己進入到學習狀態的過程,而爸爸媽媽頻繁地糾正,看上去是提醒了孩子,讓他們能夠做的更好一些,但更多的是一次次的把孩子從快要專註了的狀態中拉回來,次數一多時間一長,對孩子專註力的形成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頻繁的糾正孩子,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對孩子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未知到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挺難的,需要不斷得到正向的反饋,才能支撐他們繼續學習下去。
而爸爸媽媽的不斷糾正,無異於拿一個喇叭,在孩子耳邊大聲地喊「你看,你就是不行」「怎麽就又錯了」「怎麽這麽笨呢」,看上去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一些,實際上卻是讓孩子的信心一次次的受挫,讓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一點點的減少。
頻繁的糾正孩子,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
對於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應該有過領導在自己背後指指點點的經歷吧?大家都是什麽感受呢?是從領導的指點中知道了工作更快完成的方法,還是內心憤怒不斷詛咒領導怎麽還不離開?
想必大家都會選擇後者,是的,孩子也會這樣選擇。
沒有人願意被不斷地批評和糾正,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也許在別人眼中就是慢,就是錯的太多,但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做,最後還是可以發現的,就算是發現不了,透過錯誤的教訓,也能夠讓自己以後變得更好。
父母的糾正對孩子來說,只是機械的完成,而自己的發現,那才是真正的成長。
好習慣的形成,就是不要拿小事消耗孩子
對於孩子專註力的培養,其實應該「抓大放小」。
抓大呢,就是主要抓一些重要的方面。
比如環境的影響。
孩子寫作業的書桌上,應該放盡可能少的東西,盡量減少與作業無關物品對他們的影響。孩子寫作業的環境,應該盡量的安靜,盡量減少外界噪音對他們的影響;
比如計劃的影響。
孩子寫作業前,應該盡量把每個作業的時間安排的清楚一些,像語文就可以第一段話用5分鐘寫完,第二段話用7分鐘抄完之類。數學可以是5分鐘完成一道套用題,10分鐘完成10道口算題之類;英語可以是邊讀邊抄,口腦手並用之類。
比如及時檢查。
檢查,其實也是專註力形成中比較關鍵的一環。特別是孩子自己寫完作業後的檢查更是這樣。一方面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這時候再檢查更能及時發現問題,並且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學習效果自然就更好了;另外一方面,檢查本身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有著極為顯著的促進作用。
而放小呢,就是不要老拿一些小事來消耗孩子。
像上面哪位粉絲媽媽說的,孩子有錯誤啊,寫的不工整啊,中間序列了啊,這其實都是小問題,只要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給定的檢查時間內處理了,就完全可以了,孩子反而會因為是自己檢查出來的問題,會記憶更加深刻。
最後
其實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說糾正孩子的小錯誤,更多的是要激發孩子對於學習對於認知的興趣,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不光專註力的培養是這樣,很多孩子身上的好習慣都是這樣,只有爸爸媽媽克制了自己糾正的沖動,才能給孩子更大的自由,才能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才能讓他們變得更好。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