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被「孝順」綁架的中年人,要學會跳出這個陷阱

2024-07-18教育

「考驗式孝順」,是父母的隱秘需求

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你是否體驗過一種隱形的「考驗感」——

比如,父母當著你的面,跟親友聊天時,有意無意地說:「已經五六十歲了,不能幹了,再過幾年也不知道會不會被孩子嫌棄……」

亦或是父母在跟你談話的間隙,教育你說道:「你是有出息了,過兩年大學畢業去了大城市,不知道還曉不曉得回來」。

字裏行間,仿佛隨時在等待你給出確定的愛,證明你永遠不會「拋棄」父母。

如果沒有回應,便會在無形中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讓你愧疚又無奈。

這種「考驗式」孝順背後,父母要如何尋得自己想要的確定感,而孩子又如何在接受父母愛的同時,依舊保持自我?

「35歲的我不聽話,媽媽開始絕食」

我有一位來訪者莉莉,最近被母親的行為弄得身心俱疲。

作為單親媽媽,她已經在工作和照顧兒子之間忙得不可開交,但母親的存在卻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應對。

這一切的起因是,醫生警告說莉莉的兒子體重即將超標,可能會帶來健康問題。

莉莉下定決心給兒子制定了一套健康飲食計劃,不再允許他吃零食。

母親卻堅決跟她唱反調:孩子胖乎乎的才壯呢,才說明自己把外孫養得好。

一天,莉莉發現兒子的零食儲備又變得豐富起來,不用說也知道,這一定是母親的手筆。

而且她真的很不理解,母親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

哪怕母親把零食藏起來偷偷給兒子吃,也比這種明目張膽的挑釁,氣人指數小一些。

莉莉的耐心終於在一次爭論中耗盡,她聲嘶力竭地喊著,求母親不要在給兒子買零食了。

然而,這次爭論的結果卻是母親突然宣布絕食。

母親坐在餐桌旁,面色蒼白,目光堅定:

「我還沒有老到不能動,你就這樣對我,我就不吃飯了,看你是不是要餓死我!」

莉莉簡直要崩潰了,她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母親的絕食不僅讓她感到愧疚和無助,更讓她陷入深深的困惑中:母親到底為什麽要這麽做?

母親的幹涉不僅僅限於孩子的飲食,莉莉發現,母親經常翻她的私人物品,無論是手機、抽屜還是筆記本,都逃不過母親的「審查」。

莉莉多次提醒母親尊重她的私密,但每次母親依然是憤怒與委屈。

「你都是媽媽一手帶大的,現在你自己有孩子了,翅膀硬了就什麽都不聽媽媽的了。等我再老幾歲,還不知道是什麽待遇!」。

表面上看,母親與莉莉是育兒分歧。

但實際上,母親在用這種方式找回自己的地位,以確定自己在莉莉心中的分量,確定莉莉依舊是自己心中那個孝順的孩子。

為什麽父母會用鬥爭、控制,甚至委屈的方式,不斷驗證子女的孝順?

父母:反復考驗子女孝心,想要什麽答案?

我問莉莉,同樣作為媽媽,你有沒有那種讓兒子無語崩潰的小行為?

她想了想說,她很難接受自己精心做好的飯,兒子只是匆匆吃一兩口。

為了讓兒子好好吃飯不吃零食,她經常為此逼迫兒子含著淚吃飯。

我試著帶她探尋:

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什麽會用「奇葩」行為讓孩子聽話呢?

而又為什麽,這一招對孩子來說,又屢試不爽的管用呢?

莉莉說,逼孩子吃飯,可能是害怕自己的手藝不被孩子喜歡,也可能是怕養不好孩子,別人認為自己是沒用的媽媽。

至於孩子為什麽會聽話,大概是因為他想要用委屈自己來證明,自己是愛媽媽的,自己是很害怕媽媽傷心的。

當我們把這樣的微妙心理,轉移到莉莉與母親的關系時,一切也就有了答案。

當人們年紀漸長,身體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健壯,精神也開始疲憊,面對日益臨近的老年生活,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死亡焦慮便會逐漸浮現。

母親總是對莉莉的生活進行幹涉,這是一種她能掌控的方式,讓她感覺自己依然重要,依然被需要。

她每天都堅持給外孫帶零食,那個偷偷將零食塞到孩子手中的動作,像極了一個試圖用一點小恩小惠換取認同感的小女孩。

同時,這個小小的動作,也能刺激起女兒的神經,讓女兒也「看見」她。

雖然這種「看見」是一種憤怒,但是,只要是「看見」就比「忽視」要好得多。

她害怕孤獨,害怕被遺棄,只能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讓女兒「看見」自己。

當一個人非常渴望被看見的時候,哪怕是負面的看見,他們也甘之如醴。

她其實內心深處知道,這些事是不對的。

但是,如果自己做了一件不對的事,孩子依然乖乖聽從,這樣的操控感與滿足感是加倍的。

父母反反復復用作妖的方式,索要孩子的孝順,其實是在要一個證明:

證明我是被愛的,證明我沒有被忽視掉,我不會在年老之時被拋棄。

子女:越證明,愛越隔離

當我們理解了父母,我們接下來,就要試著理解一下自己。

為什麽父母的各種「作妖」,總是能讓我們乖乖聽話,無比順從呢?

因為我們是愛父母的,我們也想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愛,我們也不忍心讓父母傷心難過。

可是,愛是需要對方認真感受的,而不是需要我們反復證明的。

我們為了證明自己是孝順的,不停地退讓,委屈卻無法求全。

有一段時間,我的媽媽總是跟我陰陽怪氣的說,別人家的女兒給媽媽買手機,買貂絨大衣,家裏就像開小賣鋪的一樣,什麽好東西都有。

為了成全自己的孝心,也讓媽媽能夠獲得小小的虛榮。

我也試著給她買各種東西,家裏的快遞流水似的送。我自己少花點沒關系,不能讓她低別的老太太一頭。

可是,當我真的買買買了之後,她又開始陰陽怪氣:

天天亂花錢,一點憂患意識都沒有。

現在大環境不好,就不知道攢攢錢啊。買這麽多快遞,都不要錢啊!

給她買東西被罵,不買東西也被罵。最終我的處理方式是—— 不管她說什麽,我想買就買,不想買就不買。

這種擰巴的背後,是父母與子女的微妙關系。

子女明明是愛父母的,但是父母想要的,好像不是用心去感受愛,而是「你要像我證明你的愛」。

父母越是想要子女證明,子女越是難以自洽,難以感受到與父母之間愛的流動。

同樣,即使子女想要證明,也往往會陷入自證的無底洞。

因為歸根結底,父母不是為了感受愛,而是為了從子女身上,尋找自己被看見的證據。

打破愛的惡性迴圈,拒絕自證

關於自證陷阱有一個小故事:一個人被誣陷偷吃了東西,他拿出到剖開肚子,來證明自己肚子裏沒有食物。

誣陷他的人看到之後,一笑而過,而他卻因為剖腹而身亡。

所以說,想讓你證明什麽的人,他未必想知道你有沒有偷吃東西,他可能更關註你為證明自己,能做到哪種地步。

父母也會如此,他們也想知道,你為了證明自己的孝順,能做到什麽地步。

我們應該看到父母的死亡焦慮,同時也應該看到自己眼前的自證陷阱。

首先,孩子需要理解父母,但不需要犧牲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苦難經歷確實值得我們尊重和感恩,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犧牲自己的人生來承擔他們的責任。

設立健康的界限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維護家庭關系的平衡。

比如,當父母用他們的苦難經歷來道德綁架我們時,我們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

「我理解你們過去的辛苦,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責任。我會盡力照顧你們,但這不意味著我要犧牲自己的人生。」

其次,引導父母接納和面對自己的焦慮。

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的操控和苛刻要求,源於他們對養老和死亡的深深恐懼。

他們擔心自己老無所依,擔心孤獨終老,於是透過考驗子女的孝心來尋求安全感。

然而,這種行為往往適得其反,只會加劇我們的反感和反抗。

我們也該試著讓父母學會接納自己的焦慮,意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並透過其他方式來緩解這種焦慮。

最後,作為父母的我們,減少對孩子的依賴,因為我們終將赤條條、無所牽掛離開這世間。

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終有一天會老去,也會有無意識的恐懼和焦慮。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將直接影響我們的家庭關系。

我們要學會正視自己的焦慮,理解這種情感背後的原因,避免將這種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新的興趣愛好、參與社交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減少對孩子的依賴。

同時,我們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惑。

父母的人生經歷固然坎坷曲折,但這並不意味著子女必須為此承擔全部責任。

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尊重和感恩父母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保護自己,設立健康的界限,透過真誠的溝通和理解,幫助父母緩解他們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