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隱形的力量:母親,育兒嫂與不平等的日常

2024-03-31教育

梅根·斯塔克的【女人的事】是一部深刻揭示新母親情感世界與現代家庭內在張力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她毫不掩飾地分享了自己從成為母親那刻起所經歷的心靈旅程——從產後抑郁到在社會中感受到的身份「消失」,她的故事是對全球眾多母親情感體驗的真實呼應。

原文:你一層層消失,輕柔地飄落在淤泥中。首先從工作場所、酒店大堂、新聞釋出會和行李傳送帶上消失。接著,從晚宴、雞尾酒會和家庭聚會中消失。你依然坐在醫生的候診室裏,肚子滾圓,裏面是個動來動去的寶寶。你很平靜,還自鳴得意。總之,你太累了,寧願在家睡覺。可隨後身子變得太重、太熱,你便不在乎了,你被打敗了,被生物學摔倒在地。但即便如此,你還在商店裏、在人行道上。再過一陣子,你就只在漆黑的房間裏出沒。再之後,你會像鬼魂一樣在Facebook上發出聲響,掠過那些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人。其他消失的人——大多數是母親,還有失業者和病人。

作為曾長期在中國擔任駐外記者的斯塔克,她獨特的跨文化視角為我們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找到可靠育兒幫助的對比。透過個人經歷,她展示了外國雇主如何依賴前雇主的推薦信來找到信任的育兒嫂,這種模式相比中國母親常用的中介推薦方式顯得更為可靠。

梅根·斯塔克

她坦白地討論了在北京僱用育兒嫂期間遇到的挑戰,透過她的敘述,我們得以窺見身為外國人的她在文化和種族界限中的不同體驗,以及這如何影響到了母親與育兒幫手之間的動態。斯塔克敏銳地觀察到,家庭照片中故意回避育兒嫂的存在,以及育兒嫂和孩子間獨立的交流被同樣隱去的現象,反映了現代家庭中的一種隱藏的勞動分配與新自由主義給女性帶來的某種迷思。

原文:作為雇主,我們假裝我們優雅的存在是自己工作和優秀品質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其他女人的勞動成果。房間之所以幹凈是因為有人打掃過;孩子們之所以能茁壯成長是因為家裏多了一個大人。養育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可惡,我們就雇了一個。但是沒人想這麽說,至少不能直說。我們都假裝這不是一份工作,也與勞動力、金錢和日程安排無關。僱用關系是我們共處一室的唯一原因,而我們卻把它視為一個不方便,甚至令人厭惡的事實——我們第一時間想從照片中裁掉的一部份。

書中對育兒依賴的坦誠討論,尤其是將育兒嫂的作用視為甚至超過了伴侶的情感支柱,提出了對傳統家庭角色的有力挑戰。

原文:我甚至不知道小李(編者註:斯塔克的保姆)的全名,我想她也不知道我的全名。她給我起的外號叫「對不起」。我們的關系本質上是交易關系。但我把小李同理智、健康、擺脫失眠和抑郁聯系在一起。她是引著我從最荒僻的荒野中走出來的那條麪包屑小徑,現在我明白為什麽在孩子迷失於危險森林的古老故事中會出現麪包屑了:因為麪包屑是家常食品,讓人感到安慰,它們是被撕成小塊的生存必需品。湯姆的直覺是正確的。我對小李的依戀變成了一種非理性的依賴。他甚至不知道我背叛的程度。

……那些日子裏,我有時想象小李、湯姆、馬克斯和我在一艘擁擠的救生艇上漂流。必須有人被扔到海裏。我知道得扔掉湯姆,把我的真愛投入大海。我對小李的依賴之深,到了如此境地。再說一遍:我設想過為了保姆而犧牲丈夫。

斯塔克不避諱地指出了僱用關系的脆弱性以及家庭穩定性依賴於單一個體——如育兒嫂的困境。她個人育兒嫂突然的懷孕情況,為她的日常帶來不確定性,進一步揭示了現代社會缺乏類似「一個村莊」式的集體育兒支持。

原文:不知怎的,一切都出了問題。雇用小李是為了讓我把註意力從孩子身上剝離下來,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這種情形一度發生過,但只是曇花一現。我了解到,保姆不是托兒所。她不是一個村莊。她不是一個出現後就能簡化生活,並且不會造成更多麻煩的工具。小李是一個人,她的問題也開始成為我的問題。也許,就像湯姆一直說的那樣,這種纏結表明我缺乏專業界限。但我想,除非我缺乏所有人類的情感,否則這樣的結果就不可避免。

在書中,斯塔克提出對美國育兒文化的反思,質疑為何尋求陌生人的幫助成了常態,而家庭成員之間獨立孤立。她的這種探詢不僅指向了一種期待著更為傳統和集體的育兒方式,也暗示了對中國祖父母育兒模式的認可與羨慕。

原文:我想到了代際生活。我們四處尋找陌生人來照看孩子,而我們的母親卻在獨居,這根本沒有道理啊。也許我們被騙了。也許美國人是全球經濟的好朋友,被廣告騙得五迷三道,變得孤立和瘋狂,這樣我們就會買更多的東西。是不是存在這種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孤零零地住在自己家裏——我們都花了更多的錢。每個家庭都需要一台洗衣機。每個家庭都需要一輛車。每個家庭都需要一棟房子!我們很害怕,於是要給家裏裝上警報裝置,配上槍。我們感到孤獨,於是需要毒品和酒。我們是卓越的消費者,堪稱世界一流。我們大買特買,直到無法儲存,然後又去買容器來裝放不下的東西。我們大吃大喝,直到脂肪害我們生病,然後我們吃藥、做手術來糾正消費帶來的疾病。我們如此狂熱地消費,這簡直要了我們的命。

舉家從中國搬到印度之後,斯塔克也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的降生,她與印度女傭瑪麗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不同文化和階級背景下的共同處境——女性在生育後犧牲個人需求的習慣性選擇。這種經歷引導斯塔克進行了內心的和解探索,以及如何在面對婚姻中的不平等時找到平衡。不過,盡管面對丈夫在育兒和家庭事務中的參與度不足,斯塔克並未表現出明顯的憤怒或嘗試改變現狀。相反,她似乎早已為自身心理上做好準備,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能在新境地毫不愧疚地使用幫助,同時承擔起寫作和陪伴孩子雙重責任的人。

原文:我同意舉家遷往印度,但有一個明確的條件:我要毫不愧疚、大手大腳地聘用家政人員。我要把購物、準備食材、烹飪、清潔和洗衣的活兒統統外包出去。湯姆的事業把我們推向印度,但我決心讓我的工作也從中受益。我開始安排一個新的家庭模式,除了陪孩子和寫作,我什麽都不做。 全球經濟再一次站在了我這邊。印度的勞動力甚至比中國還要便宜。一個全職工人的薪金,哪怕按照當地標準慷慨地支付,對我們的家庭預算也幾乎不構成任何影響。所以,到德裏的第一天,我就開始物色保姆。

斯塔克的這部作品不單是對她個人育兒經歷的記錄,更深刻探討了現代家庭、性別角色和跨文化差異下的各種挑戰。【女人的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關於家庭、愛與犧牲的真實世界,而斯塔克的勇氣和坦誠則為在這個多樣化世界中尋求平衡的每一位母親提供了共鳴和啟示。

【女人的事】不僅是斯塔克親歷的育兒記述,更是對全球女性共同面對的家庭與社會問題的深刻省思。她無聲的呼喚是對世界各地那些「第二大腦」妻子們的悄然支持。這本書無疑成為了理解當代中美家庭生活、女性角色以及育兒文化大格局的一個寶貴視窗。

原文:說到底,答案是男人。他們必須承擔家務。他們必須承擔這該死的工作!為什麽我們要作繭自縛,死活不願說出這個簡單的真相?這是一個日復一日重復著的永恒的真理,這是一個危險的真理,因為如果我們堅持這一點,我們會把自己的家庭炸成碎片,我們會拆散這個家,我們會破壞我們偉大的愛情。這樣的要求足以摧毀我們所珍視的一切。所以我們索性閉上嘴巴,埋頭幹活。沒有一項任務值得爭論。刷馬桶,洗幾個盤子,回復老師的便條,和另一個媽媽聊聊天,買些日用品。不要小題大做,不要沒事找事。所有這些瑣碎的家務事,顯然正是我們被困在毫無意義的對話中、發展受到限制的原因,但請不要介意。在經歷了女權主義浪潮和各種女性身份的內部爭論之後,我們仍然被視為一種可以被毫無顧忌地掠奪的自然資源,但請不要介意。孩子們都在一旁看著,但請不要介意。如果介意的話,你可能會發瘋的。做飯、打掃衛生和照顧孩子就是一切。它們是終極真理,它們構成我們所做的一切的基礎,使之成為可能。這項至為關鍵、不可避免的工作永遠按照性別分配,這使女性註定失敗,男性註定成功。它耗盡了一半人口的能量,給她們的大腦帶來負擔。然而,坦誠地討論家務仍然被視為一種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