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開學一個月,精神科裏擠滿崩潰的小學生

2024-10-01教育

文 | 米粒媽

每到開學季,家長和孩子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慌慌張張。

特別是新一的學生,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老師、同學,壓力可真是不小。

很多時候,隨著開學而來的,就是兒童精神科的爆滿。

前幾天,米粒媽看了一部兒童醫療類的紀錄片,【大象出沒的地方】。

說實話,雖然我特別愛看紀錄片,但平時我真的不太有勇氣看這個題材的紀錄片。

畢竟孩子、醫院、ICU這些關鍵字組合在一起,就很讓人揪心了,特別是當了媽媽以後,更是舍不得看到孩子受苦。

但是這部紀錄片給我的感覺,並不是單純記錄生病的孩子,也不僅僅只是兒童醫療類紀錄片,在導演的構想和拍攝中,我看得到,她想表達的是生病孩子的背後,那些生病的家庭。

片子裏最讓我難過的,是一個12歲的女孩,紫雲。

她因為連續一周沒有吃東西,身體過於虛弱,甚至頭都沒力氣擡起來了,於是被姑姑和奶奶送進了醫院。

紫雲並不是因為極端減肥節食,而是因為她胃疼,實在沒辦法進食,無論吃什麽都會吐,而且,還伴隨著劇烈的頭痛。

頭痛發作的時候,剛開始她還有力氣,用手捶打自己的頭,試圖減輕疼痛,後來吃不下飯,沒力氣之後,就只想撞墻,疼得一夜都睡不了覺,看得人心裏揪得直疼。

到了醫院之後,幾番檢查做下來卻發現,紫雲的身體上完全沒有任何疾病,無論是胃還是頭,都檢查不出任何問題。

紫雲依然很難受,但病因始終查不出來,她的爸爸更加堅持認為孩子沒病,不過就是胃不舒服,回去好好養養就是了。

可經驗豐富的醫生仔細觀察了紫雲的狀態,私下悄悄跟爸爸建議帶紫雲去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於是,爸爸又帶著紫雲去看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先簡單地跟紫雲聊天,在被問到家裏有幾口人的時候,她說有6口人,可是爸爸卻回答說,有7口。

爸爸口中的第7口人,是他再婚的妻子,而紫雲口中少的那一口人,是她的親生母親。

她3歲那年,母親去世了,當她想媽媽的時候,就只能抱著媽媽的照片看了又看。

要維持7口人的生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紫雲上面有個還在讀書的哥哥,下面有個調皮可愛的弟弟,為了養活一家老小,爸爸也只能拼命努力,做裝修的他每天有接不完的業務電話和幹不完的活,工作特別忙。

就連回家吃飯都要靠著拉貨擠出來的時間,回來匆匆扒上幾口飯,吃完就走,跟女兒說不上幾句話。

紫雲3年級開始,就住進了寄宿學校,早熟的她內向而敏感,她既渴望爸爸的關心,又害怕因為自己的撒嬌和依戀耽誤爸爸出門做工賺錢。

爸爸賺了錢,也會想著給她買些好吃的,可懂事的紫雲卻體諒爸爸賺錢不容易,總是拒絕。

久而久之,父女倆的溝通越來越少,紫雲已經長到12歲了,爸爸連她喜歡吃什麽都不知道,更別提女兒那些細膩的小心思了。

在長久的壓抑之下,紫雲病了,一個12歲的小女孩,開始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疾病最終也被確診了,是中度焦慮和重度抑郁,而胃痛和頭痛,是出現的軀體化癥狀。

北京六院的一位兒童精神科醫生就說過,很多表現出心理問題的孩子,一開始往往是軀體癥狀,這些癥狀可能會表現得非常嚴重。

比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到了多次送醫院急救的地步。還有不少孩子會表現為各種疼痛,頭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以及惡心、嘔吐、心慌、發熱等,但是做各種檢查又查不出問題。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軀體癥狀時,急得不得了,四處求醫,生怕孩子得了什麽大病。

但一旦告訴他們,孩子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家長的態度就完全變了,不僅不急了,還很有可能責怪孩子。「其他孩子不也是這樣嗎,怎麽就你有問題,就你不能上學?」

這些反應,很可能把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淵。

對愛的追求和渴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孩子。

米粒媽刷到過很多救助小動物的影片。

那些流浪的小貓小狗,從被發現時瘦骨嶙峋、充滿警惕的可憐樣子,再到被救助後,被愛意滋養,擁有了健壯的身體,順滑的毛發,也對人有了自然放松的親昵。

被愛是瘋狂長出血肉的,流浪的小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自己的孩子。

也許對大人來說,只要給孩子們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就夠了,可在孩子們的眼裏,放下手機,認認真真陪他吃完一頓飯,就已經能讓他們感覺到非常滿足了。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精心呵護的玫瑰,並不是玫瑰本身多麽名貴,而是小王子付出的時間與心力,才讓這朵玫瑰變得與眾不同。

對孩子來說,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點點的關註、呵護,是聽他說話、及時回應,並不是需要大人做出多大的犧牲,形影不離。

孩子們上了新學校,換了新環境、新老師,都可能產生不適應,更需要我們多多傾聽與關註,很可能我們一句支持和鼓勵,就能幫助孩子平息一次心裏的驚濤駭浪。

陪伴的意義,在昊昊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昊昊今年9歲,上二年級,他是一名「星星的孩子」。

昊昊的媽媽把陪伴兒子的過程比作蝸牛前進:日拱一卒,努力向前。

為了方便照顧昊昊,媽媽自己一步步摸索,創辦了一所孤獨癥兒童康復機構。

在她的陪伴,昊昊3歲開始康復訓練,4歲開口說話,7歲學會了過馬路,並且成功在一所全日制小學入學就讀。

媽媽幫昊昊準備了詳細的時間按規劃表,還打印了全班同學的姓名牌,幫助他適應學校的節奏。

這些細致的準備,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有一天昊昊能夠擺脫依賴,獨立生活。

到了二年級,昊昊換了新老師和新環境,這對需要穩定和程式化的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一天,昊昊主動提出想要嘗試獨自出門買書皮,但沒想到,文具店搬遷了,這讓昊昊十分手足無措,只得返回向媽媽求助。

認知障礙,讓昊昊缺乏規則意識。有些跟不上同學們整齊劃一的集體行動。

比起動感的課間操音樂,昊昊更喜歡手中有形的東西。持續重復同一個動作,是昊昊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的方式。

在同學們面前當眾答題,也讓昊昊感覺壓力特別大,所以一直選擇逃避,實在逃不掉,在黑板答出了題,也立馬擦掉。

老師再三單獨邀請和「激將法」雙管齊下,昊昊終於鼓起勇氣,將自己的答案完完整整寫在了黑板上,這次,他獲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和老師的10個小印章。

可到了正式考試的時候,昊昊還是故意考了15分。

昊昊媽媽在咨詢了專業醫生之後,決定當孩子的「影子老師」,幫孩子改變學習習慣。

媽媽會陪他一起跳操、上課,看到昊昊想要融入集體又不敢開口,她鼓勵昊昊勇敢走出第一步。

在媽媽的助推下,昊昊做了許多一個人時不敢做的事,漸漸融入了集體,有了朋友。

但這樣的歲月靜好,卻是媽媽一個人扛起的壓力。

除了昊昊學校裏的事,媽媽還要處理機構的瑣事,昊昊和事業,兩頭的壓力擠壓著她的時間精力,讓她陷入了迷茫。

好在媽媽多年的陪伴,終於收獲了成效,昊昊的康復效果更好了,成為了一個貼心的小小男子漢。

在學校,即使沒有媽媽的陪伴,他也開始願意主動舉手,上講台帶領大家朗讀課文,還主動擔當倒垃圾的職責。

他對媽媽說:「媽媽我找到技巧了,我可以自己去上學。」

後來,新的學期又開始了,但對昊昊來說,買書皮已經不是什麽難事,可以獨立完成了。

「日拱一卒」之中,小蝸牛終於去到了新天地,原來,再小的進步也是有價值的。

讓人更加感到欣慰的,還有紫雲。

紀錄片【大象出沒的地方】的導演,在拍攝結束一年後,又重訪了紫雲和爸爸。

紫雲轉了學不再寄宿,每天都能回家跟家人在一起,爸爸也不再每天沒完沒了的工作,每隔兩天,就會抽時間回家吃飯,陪她聊聊天。

笑容也逐漸重新回到了紫雲的臉上,導演還和她約定,以後要成為同事,紫雲的人生,開始有了新目標。

其實,孩子是家庭和社會中最脆弱的環節,很多時候孩子的「病」,只是個表象,一定是外在出現了某些問題。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挫折,確實是學校和老師的因素引起的,家長要想辦法幫助孩子來解決問題。

更不要只關註成績,要關註他高興不高興,傾聽他有沒有煩惱,有可能在家長看來很小的事情,對孩子就比天大,我們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

被愛包圍的孩子,眼裏才會有光,心裏才能有底,未來才能夠坦然面對一切坎坷和順遂。

怎麽做成熟智慧的家長,怎麽去愛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要學習一生的課題。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註),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註於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註!(0~5歲寶媽請關註:@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