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為何一心想要女兒少走彎路,自己卻成了女兒最大的彎路?

2024-10-05教育

少女的困境與家庭的陰霾

女孩年方十五,正值高一。入學一周後,同學發放試卷時將她的卷子掉落於地,她又哭又鬧,將卷子吞入腹中,還在地上翻滾。老師驚惶失措,堅決要求父母送孩子去醫院。診斷結果為: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重度抑郁發作,遂緊急入院治療。

出院後,女孩持續服藥,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一周後,父母見她情緒穩定,便強行送其復學。在班上,她很快又與同學發生口角,女孩再度用美工刀割傷手腕,鮮血汩汩直流,同學驚恐萬分,老師無奈之下,主動給女孩放假讓其回家。如此情節,一年來屢屢上演。

一方面,女兒自行去辦理健康證,準備前往必勝客打工;另一方面,父親卻一意孤行,執意斷網斷電,逼迫女兒堅持學習,以確保日後能上大學、得以獨立生存。整個家庭時刻瀕臨「大戰」之境,猶如烏雲密布。

父女沖突,童年陰影

咨詢師詢問女孩對學校的感覺,女孩說深惡痛絕,壓根不想去學校,可架不住父親的暴怒責罵,甚至是痛打,不得不背起書包出門。

不僅源於眼下的父女沖突,還有童年的陰影。 幼時父親對她的打罵乃是家常便飯。中考前一日,父女倆於看完考場歸途中爆發沖突。女兒沖入一個商場,揚言道要去跳樓。父親急忙追上,勒住她的脖頸,差一點就致使她窒息昏厥。

父親的教育方式母親是反對的,多數情況下,母親會加以勸解,勸解無果便暗自哭泣。然而,偶爾母親也會動手打她。

乍一看這情形,肯定會有人以為父母沒啥文化,但其實女孩父母都是博士畢業,媽媽在高校工作,父親事業上也小有成就。

家庭的困境與糾葛

父親的情緒時常失控,母親亦難以承受,數次提出離婚。然而,父親堅決不同意,堅稱夫妻感情基礎尚存。伴隨女兒問題的接連湧現,婚姻方面的問題便暫且擱置。母親還時常勸誡女兒,切勿惹父親動怒,盡量乖巧聽話去上學。

父親對女兒不學習、不配合的狀況痛心疾首。女兒則怨天尤人、憤懣不平,時不時便來一場情緒的劇烈爆發。母親面對此景無可奈何,左邊勸勸,右邊說說,卻終歸徒勞,茫然不知所措。

當前局面仿佛就此僵持不下。第20次咨詢後,咨詢師來尋一位被我們咨詢師私底下戲稱為「掃地僧」的大咖督導。

這位掃地僧,鬢染霜發,嚴謹又銳利,直接逼問咨詢師如何理解這一家三口。

創傷反應,過度保護的爸爸

中國人說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也許要做了十年的精神分析才能明白,父親為何會如此暴力地逼迫孩子。

父親出身貧寒,在早年的養育與求學之路上深切領悟了一個道理:在這世上,無人可靠,唯有依靠自己。而他領會此理,歷經了殘酷的過程,並非輕松頓悟,是被世界狠狠踐踏後,掙紮起身習得的。這便是他逼迫女兒讀書自立的根本緣由。

這是父親心中留下的一道極深的創傷,痛打女兒實則是創傷被觸發。女兒不肯上學,便將其暴打一頓,這絕非一位正常的、全然為孩子著想的父親應有的舉動,只因他深陷自身的創傷反應之中。

意識層面他說打女兒、逼女兒學習是為了愛,他是在教育女兒,讓女兒以後能獨立生存,是在保護女兒,其實潛意識裏,他也是在保護當年幼小的自己。

父親雖口口聲聲說女兒應當獨立,卻又幫女兒鉆研暑假作業,為女兒制訂學習計劃。在這種過度的庇護之下,女兒又怎能獨立起來呢?

父親一心想給予女兒最為珍貴的禮物——獨立,但做法卻如此南轅北轍!一心想要女兒少走彎路,自己卻成了女兒最大的彎路,幾近奪命彎道。

只因父親內心懷有深切的恐懼與焦慮,深困其中的他,未能察覺自己對女兒的需求,及對女兒認可的需求,已呈現出某種病理性,遠遠超出女兒對他的需求。

一些孩子遇上問題的家庭,並不在於父母需要學習多少育兒的招式,而是養育者是否能在心理上與孩子分離。

養育者的主要功能,是跟隨孩子的生長節奏,提供他們不同階段需要的營養。 但是,對一個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就沒有被充分尊重過的養育者,更多時候,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能。 家族的創傷就這樣世代相傳。

父親內心的掙紮和親子之困的原因,他自己也未曾領悟,咨詢師只有真正體認到了爸爸的立場,才能幫到這個爸爸。

被「三角化」的孩子——-躲在父女矛盾背後的媽媽

媽媽知書達理,咨詢中說的皆是心理學的書面語言,都是咨詢師愛聽的東西,因此咨詢師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未能洞悉媽媽的問題。

督導讓咨詢師去和媽媽澄清:第一點,你明知曉丈夫做的一些事會傷害孩子,但你還是說不能急慢慢來,你是不是心裏認定丈夫不會改了,所以家裏其他人要讓著他一點?對丈夫的改變不抱任何期待了,你已經放棄了,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女兒上個學,大家皆大歡喜,你是不是覺得跟丈夫做出改變比起來,女兒上個學能難到哪裏去呢?

第二點,你的婚姻已經陷入困境,一時你又無法下定離婚的決心,於是女兒被你推上了風口浪尖,只因急著處理孩子的問題,你可以擱置婚姻的危機,難道你需要女兒的癥狀,讓自己先歇一口氣?

把媽媽婚姻裏難以掙紮的困境,和女兒的危機聯系起來,從而啟發引導媽媽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議題和女兒的議題分開。

病態的女兒,父母的鏡鑒——一只替罪羊

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會認為這是孩子用自己的癥狀來挽救家庭,但是這個沒有三、五年以上的功力,也是參不透的。

咨詢師被這個女兒拿捏得一塌糊塗,來訪一自傷就方寸大亂,所以前十幾次都在處理危機和救火。孩子會借助退行的、情緒化的表現,用割自己的方式來逼父母讓步, 這是她鬥爭的策略,她是求關註的武器,若不這般情緒化,就沒人理會重視她。

督導告訴咨詢師共情女兒:面對這個爸爸和媽媽,好好說他們能聽嗎?不聽就算了,他們還把你逼到活不下去。所以你不用激烈的手段,能唬住爸爸嗎?這邊你才把爸爸將將唬住,媽媽又跑去爸爸那,一起逼你去上學,你氣不氣?你今天這麽激烈的表達,像個病人一樣,難道他們沒份嗎?

「嘴替」做到這裏,便大致足矣,切不可慫恿孩子去指責父母,不然父母必然反擊,咨詢師又得去滅火,故而所以接下來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善意、用心及脆弱: 」你爸爸一心想保護你,讓你獨立,不用再依靠任何人,這是他想給你最為珍貴的禮物,這是他流血方才換來的教訓,但是他很可笑,他所做的事情和想到達成的目的是相互矛盾的,他這般做法,這種層級的保護,鬼才獨立得了,是不是因為這些,所以你會說爸爸的付出是在自我感動……

接下來是探詢新徑,要想辦法給女兒上「槍彈」,探討有沒有其他方式和父母相處,替換這種自傷自殘的模式。

另外還需謹記要從醫學的角度給女兒解釋,自傷行為本身不是在了斷生命,而是一種舒壓或求救行為。一刀劃下去,身體會有個荷爾蒙的效應,可以舒服一刻鐘,後面可能就幾分鐘,再後來就幾秒鐘,最後可能要劃好幾刀才能爽一秒。與吸毒一樣,劑量要越來越大,這種方式太傷身不劃算,還有可能因誤傷就真的丟了命。

家庭治療有個原則:關註關系,而不是內容

這個督導案例也許是青少年家庭治療的一個縮影,焦慮的爸爸,絕望的媽媽,憤怒的孩子——一種家庭經典的傷痛。

咨詢師要訓練自己對關系的敏感性。 要在關系層面工作,而不是癥狀層面工作 ,上不上學不應該成為咨詢師的工作目標,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改善家庭的互動後,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我是@心理醫生文以療心——煮字為藥,願每一篇小文都帶來療愈的微末光亮。原創不易,歡迎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關註、點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