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非為學生抱不平,談談教育那些事

2024-01-26教育

【非為學生抱不平,談談教育那些事】

一、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要喚起孩子們的好奇,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思考,審視他們的價值和信仰,檢驗他們的設想,讓他們能不斷地了解他人,同時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真理與自由密不可分。

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因為興趣只能是自然產生的,是勉強不來的。現在的孩子們沒有一丁點自己的空間,興趣也就沒有了生長的土壤。

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對某事或某物產生興趣。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

一定要輕松才能學得好,緊張是學不好的;壓力越大不一定就學得越好,壓力太大學習效果反而不好。

教育要提供寬松的環境,要給孩子留有空間,這樣他們的興趣必然會自由生長。

真正的教育,概括就是:

喚起孩子們的好奇,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思考,審視他們的價值和信仰,檢驗他們的設想,讓他們能不斷地了解他人,同時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今天,遺憾的是,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絕大多數都是以升學和找工作為最終目標,用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占滿了孩子的時間,並不註重孩子們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長。

這不僅不能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反而還扼殺興趣,讓孩子沒有充足的時間形成自己的思考。

很多為人父母的成年人同樣容易陷入一樣的陷阱,他們忙忙碌碌只顧奔波賺錢,很少停下來真正思考一下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孩子,他們總以為一切甩手給老師,然後孩子按照要求完成所有作業就萬事大吉,殊不知在這樣的重壓教育下,一個人才可能就此磨滅了。

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然而,這需要時間悉心培養。

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思考的魅力。思考原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當孩子感受到樂趣而喜歡上這件事時,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會獲得。

二、名校學生的悲哀

占士·阿特拉斯曾經這樣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學生:

他們雙修專業,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幾門外語,並參加為世界某貧窮地區組織的援助專案,而且仍有精力發展幾項個人愛好。總之,於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外,扶貧濟困魅力無限。我們似乎不得不向這一群內外兼修、無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種羨慕敬仰的目光。這些年輕人的身上散發的是自信、自樂和自足。

這就是我們對當今這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的印象,他們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最後贏家。

但是現實與我們的印象大相徑庭:當那層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無缺的光鮮外表被剝離之後,你會驚訝地發現,這群年輕人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我們都承認,學生在高中階段承受巨大的壓力會導致精神焦慮,那麽同樣還是這群學生,他們進入大學之後,這一切又怎麽可能自然地得到改善呢?

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說明,這群學生根本不會自愈。一項以大一學生為研究物件的大規模調研發現,大一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評估已經跌落至25年以來的最低谷。

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心理上出現了輕重不等的問題,有自卑、發展性障礙、沮喪、焦慮、飲食疾病、自殘、精神分裂癥和自殺傾向,等等。

從高中到大學,這種情況根本沒有絲毫改善,而且事情在進一步惡化。大學給予了學生們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需要的是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學生並未對此做好充足的準備。

面對挑戰,越來越多的學生會選擇依賴抗抑郁或者抗焦慮的藥物來幫助自己應對困難和諸多的不適。

有些學生會選擇中途休學或者夢想著休學。

類似的掙紮絕非個案。

如果要出人頭地,出類拔萃,那麽就是要完全配合並服從於這個系統。不少學生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余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

當今的名校大學生,對成就和成功有著一種被壓迫式的追求:

他們都覺得自己必須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標,從而再接著去追逐下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

這種被動的壓迫和緊張導致了這些名校生不能從容地去發展一段深刻的感情,更遺憾的是,這些深刻的感情原本是可以化解他們身上這種無時無刻追求成就的壓迫感的。

更糟糕的是,這種被動的壓迫並非是建立深刻感情的唯一阻力,比它更具殺傷力的是名校生們內心的恐懼,因為擔心自己成為一位眾人眼中的屈服於壓力的弱者,因此他們拒絕示弱。

這些名校生從中學到大學,是一群被公認的「鬥士」,似乎渾身上下洋溢著自信,但這種自信正遭到自我形象保護和滿足社會預期的綁架。

當邁入大學之後,競爭更加激烈,更加廣泛和深入,學生們左顧右盼,環視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聰明,更加突顯「高處不勝寒」的處境。此時此刻,他們選擇了謹言慎行、喬裝自己,其實內心卻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除了因朋友之間關系脆弱而感到孤單,這些年輕人與自己也沒有建立起來深層的關系。

從「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開始,這些名校生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磨煉」,甚至是「魔煉」:

學校俱樂部、樂團、大小團體(音樂,體育等等)、AP課程、SAT考試、晚間活動、周末安排、夏季課程、體育訓練、課業家教、「領導能力」、「為他人服務精神」,等等。

為了完成這些,為了能夠「修成正果」,學生們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對大學的憧憬。

從小到大,這些年輕人為了名校的炫目光環而奮鬥。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給予足夠的尊重,從未被思考和探索過。

過去,對於一位成績全A的學生,我們大概能夠推測,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平衡健康的。但是現在同樣是成績全A的學生,他的生活可能存在很大的隱患。

如果僅僅從學習成績的角度來衡量今天的這些精英學子,他們是絕對能應付所有的挑戰的。

你若了解這些驕子在整個過程中是如何被培育,如何極其苛刻地被篩選,那麽他們在學術上有如此高的造詣,自然是理所當然之事。

這群年輕人如果在體育競技場上,那麽他們就是全明星運動員,從小就已經接受嚴格訓練。無論你要求他們做什麽,他們都會做到。不管他們面前放置了什麽樣的障礙,他們都會清除。

問題關鍵在於,許久以來,學生們對教育的認知已經固化:

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在他們的教育中,大局的認知是很薄弱的。他們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學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

大部份的學生只是甘於服從學校給他們設計好的框架。鮮有對思考本身抱有極大熱情者。更少有人能夠領悟到,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長和探索的一部份,而且這個旅程必須是學生本人為自己設計和踐行的。

學生無止境地追求課外活動,不僅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時間,更犧牲了理智探索的機會,結果就是,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時間能夠全身心地去傾註於某種摯愛。如今也再也沒有那種隨時隨地可以發生的知識分子性質的對話了。

那些懷著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之心求學的人,在現在的大學裏顯得另類。

當你身邊的人並不在乎出賣自己的靈魂時,你卻要去關註並滋養自己的靈魂,這幾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三、教育中的重點關註

1.尊重兒童的天性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讓特異的征象經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後,才對它們采取特殊的方法。讓大自然先教導很長的時期之後,你才去接替它的工作,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沖突。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麽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

我們還有一個錯誤是,要孩子去註意那些同他們沒有一點兒關系的問題,例如他們將來的利益啦,成年後是多麽幸福啦,長大時別人將對他們多麽尊敬啦……這些話對沒有一點兒遠慮的人來說,是絕對沒有什麽意義的。

由於你們從孩子幼年時候起就對他們講一種他們根本聽不懂的語言,因而就使他們養成了種種習慣:愛玩弄字眼,愛打斷別人的一切講話,自己認為自己同老師一樣的高明,凡事總愛爭辯,總不服氣。

由於大家不願意把孩子教育成孩子,而要把他教育成一個博士,所以做父親和做教師的不論罵他、誇他、嚇他、教他、改他的缺點、答應給他東西和對他講道理,都操之過急,做得不是時候。

特別是不要為了叫他贊成他不喜歡的事情而同他講道理,因為常常在不愉快的事情中談論道理,只會使他覺得道理是令人討厭的東西,使他還不能明白道理的心靈從小就對道理表示懷疑。

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這樣盡早就讓他們養成習慣,把他們的欲望限制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們就不會嘗他們力不從心的事情的苦頭了。

種種手段你都試驗過,而沒有試驗的手段,只有一個,可是能取得成效的,恰恰就是這個未曾試驗的手段:

有節制的自由。

最壞的教法是,讓孩子在他的意誌同你的意誌之間搖擺不定,讓他同你無止無休地爭論在你們兩人當中究竟由誰做主;其實,事事由他做主,反而比你做主要好一百倍。

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是什麽呢?

這個法則就是:

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

你說你了解時間的價值,所以不願意有分秒的損失。

可是你沒有看到,由於錯用時間而帶來的損失,比在那段時間中一事不做的損失還大,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遠遠不如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孩子聰明。

2.警惕書本知識

如果我們把人的知識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所有的人共有的,另外一部份是學者們特有的,那麽,把後者同前者一比,就顯得是太渺小了。

當人們還處在沒有真正的思想的年歲時,有天才的人和沒有天才的人之間的區別在於,後者光接受虛假的觀念,而前者能看出它們是假的,因此就一個也不接受;所以兩者都如同傻子:一個是樣樣都不懂,而另一個是覺得樣樣都不稱他自己的心。

誰否認過在學者們的學識中有千百種真實的事物是蒙昧無知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的呢?

然而,有學問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更接近真理呢?

完全相反,他們愈是前進,便愈是遠離真理,因為在判斷上的自負自大比知識的增長快得多;他們每學到一個真理,同時也就會產生一百個錯誤的判斷。

我們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就沒有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學到的知識固然是多,但培養的智力卻少。

我們始終要區別,哪些傾向是產生於自然,哪些傾向是產生於偏見。

有一種求知熱的產生,完全是由於想使別人尊敬他為一個學者;而另外一種求知熱的產生,則由於人對所有一切在目前或將來同他息息相關的事物有一種自然的好奇心。

在兒童時期學習的東西中,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於我們天然的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制於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青年,他們在書本中是學不到他們從經驗中學到的那些東西的。

當他們無話可說的時候,硬要叫他們練習口才;當他們沒有什麽事情要說服別人的時候,硬要他們坐在教室的板凳上感受豪邁的語句的力量和巧言服人的妙處,這是多麽荒唐啊!

所有一切的修辭法,在一個不懂得辭令的用處的人看來,純粹是咬文嚼字的伎倆。

使孩子們擺脫了種種的功課,從而就替他們消除了使他們最感痛苦的原因——讀書。

讀書是孩子們在兒童時期遇到的災難,而你卻單單要他們在讀書中消磨他們的時間。

3.道德教育切忌說教和虛偽

向孩子們進行的或可能進行的種種道德教育,差不多都可以歸納成如下的一套對話。

老師說:不應該做那件事情。

孩子說:為什麽不該做那件事情?

老師說:因為那樣做是很不好的。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於孩子,而且對各種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

絕不損害別人。

甚至教人為善這一條,如果不從屬於這個教訓,也是虛偽的、矛盾的和有害的。

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極的,同時也是最難於實踐的,因為這種道德不是為了做給人家看的。

我們好善厭惡之心也猶如我們的自愛一樣,是天生的。

良心的作用並不是判斷,而是感覺;盡管我們所有的觀念都得自外界,但是衡量這些觀念的情感卻存在於我們的本身。

既然良知向所有的人的心都發出了呼聲,那麽,為什麽只有極少的人才能聽見呢?

唉!

這是因為它向我們講的是自然的語言,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事物已經使我們把這種語言全都忘記了。

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

所有這些完人是既不能感動別人也不能說服別人的。

人們往往認為,由於他們沒有情欲,所以由他們去克制學生的情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想糾正你的學生的弱點,你就應當把你自己的弱點暴露給他看,就應當讓他在你身上也發現他所體驗到的鬥爭,使他照你的榜樣學會自己克制自己。

只有在你變成了他的知心人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他的老師。

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

丁俊貴

2024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