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無數次?抓住這5個要點,比打罵管用

2024-11-04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

家長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除了催孩子、吼孩子,還有什麽更好的辦法?

沒錯,大多家長會給孩子立規矩。

在一些重要事項上給孩子立規矩,有利於孩子養成好習慣、明白事理、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然而,很多家長在立規矩這件事上也犯了難:「我給孩子立了一些規矩,但是不管用啊,孩子跟你耍賴,真沒轍!」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談談立規矩這件事。避開下面這幾個坑,你立的規矩才能行之有效。

01

立規矩要趁早

很多家長發現立規矩沒用,是因為沒有抓住最好的時機。

在孩子小的時候比較縱容,認為年齡小,調皮搗蛋也沒事,長大再教。

結果孩子從小缺乏規矩的約束,養成了各種壞習慣,缺乏規則意識和秩序感,再想立規矩,阻力便會更大。

此外,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6歲前又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期」,孩子可塑性最強,願意聽家長話,規矩的執行效果更好。

否則,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配合度也會下降。

因此,不想孩子越來越難管,立規矩一定要趁早。

在孩子1~2歲的時候,能夠聽懂大人話了,自我意識逐漸萌芽,就可以給孩子建立一些適當的規矩。

比如和孩子最密切相關的規矩:

不可以碰開水瓶、插線板;

早睡早起,午休,早晚刷牙;

吃飯時必須坐在餐椅上,不能到處跑,不好好吃只能等到下一頓;

飯前便後要洗手,愛幹凈講衛生······

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小學了,要學習和遵守的規矩也就越來越多:

比如玩具玩完後要自己收拾好;

只有周末可以玩手機、看電視,時長不超過30分鐘;

每晚吃飯後是固定的閱讀時間;

回家後先完成作業再吃東西和玩······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不應該用太多規矩限制他,要充分釋放天性。

這種想法是不負責任的。 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意味著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

當孩子的行為會對自身健康、習慣、性格發展不利,或是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時,這些行為就必須被規範。

比如:沒有節制地吃零食、不願刷牙、動手打人、公共場所吵鬧······

盡早將規則意識植入孩子心中,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健全的人格,這才是真正對孩子負責。

02

要長期、堅定地執行

立下規矩,如果脫離了監督和執行,就是一紙空文。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

說好的一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孩子看完還要看,家長不允許,孩子就開始哭鬧、撒嬌,家長一心軟,就答應了。

其實孩子的每一次哭鬧、發脾氣、撒嬌,也是在試探家長的底線。

如果家長經常妥協,孩子就會發現家長的底線是可以動搖的,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規則漸漸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

反之,家長每一次態度都很堅定,根據規矩來,那麽孩子就會感覺到家長的底線是穩定的,以後不會再觸碰。

因此,給孩子立規矩,家長首先自己要內心堅定,認識到所立規矩的必要性。猶猶豫豫的心態,輕易妥協,通常都會以失敗告終。

另外,規矩要設定可執行的後果。

有的家長,把孩子違背規則後要承擔的後果設定得過高,比如,玩完玩具不收,以後就不給你買玩具了。

然而這樣苛刻的「懲罰措施」,一方面會引發孩子的抵抗心理,另一方面家長自己也難以做到,真的能忍住一直不給孩子買玩具嗎?

狠話說下了,最後又做不到,這樣一來,孩子更加不會把你定的規矩當回事。

因此,家長在立規矩時要多思考,設定一個合理的限度:

比如玩完玩具不整理,一個月內不再買新玩具;或者沒收最喜歡的玩具三天。

合理、可行的後果,有利於規矩長期、順利地執行下去。

03

帶著溫度和尊重

有些家長不管孩子的接受程度,自己想當然地定下一些規矩,結果孩子根本不服氣,執行起來肯定效果很差。

立規矩,不是家長單方面努力就能成的事,需要和孩子一起合作來完成。

一開始制定規矩時,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討,達成一致再確定下來。

孩子參與其中,會有一種自己做主的感覺,不是被迫服從,從而更樂意遵守。

為什麽有的孩子不願意按照規則來做事?

因為孩子一開始就不認同那個規矩,沒有認識到規矩的重要性。只有當孩子內心真正認同那個規矩,才會自覺地去遵守。

有些家長制定和解釋規則時,過於簡單粗暴,強迫孩子服從,就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心理,覺得守規矩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

因此,家長需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和他說清楚:為什麽要制定這個規矩?有什麽作用?破壞了規矩後果是什麽?

比如:睡前不刷牙,牙齒上殘留著一天下來的食物殘渣,會有很多細菌,腐蝕牙齒,導致蛀牙、牙疼,可能還要拔牙;

先認真、專註地把作業完成,後面會有大把的自由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一直拖著,後面玩的時間就少了······

透過這樣的解釋說明,孩子逐漸明白爸爸媽媽是為自己好,才會發自內心地願意配合。

孩子認知水平有限,可能需要多次重復和提醒,規矩才能慢慢內化到孩子心中。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監護好情緒,耐心、平糊地和孩子溝通,比大吼大叫、發脾氣,效果更好。

04

家長和孩子一起遵守

有些家長一邊給孩子立規矩,自己卻在破壞規矩:

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卻熬夜;

不許孩子玩手機,自己卻總是抱著手機不放;

告訴孩子在外面要排隊、遵守交通規則,卻為了趕時間帶著孩子插隊、闖紅燈······

如果家長說一套,做一套,孩子也會開始輕視規矩,家長的話也會在孩子心裏失去分量。

一句「你不讓我玩手機,你自己怎麽玩?」就會讓家長陷入尷尬的境地。

所以,家長給孩子立下規矩,自己也要做好榜樣,言行一致,更能受到孩子的尊敬,透過親身示範,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05

家人態度要一致

有位家長曾留言說:

「給孩子立規矩,最煩的是家裏的‘豬隊友’,成天幫倒忙。

說好的一天只能吃一次零食,孩子知道他爸好說話,想吃了就去找他,他每次都依著孩子,搞得孩子後面都不把我的話當回事了。」

在立規矩這件事上,如果家裏人態度不一致,孩子不知道到底該怎麽做、該聽誰的,對規矩的認識也會模糊,規矩很快就會失效。

還會讓孩子變成「兩面派」,這個人滿足不了自己的願望,就去找另一個好說話的人。

正如「手表定律」所揭示的道理:

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

但當他戴著兩塊手表,卻很難確定準確的時間,看表的人失去了對時間的判斷。

給孩子立規矩,只能有一種聲音。

家裏的大人們要協商溝通好,明確好家裏的規矩,站在統一戰線,有分歧了也不要當著孩子面爭吵,私下處理,這樣才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

最後,立規矩是一件長期的事情,不能急於求成。

家長充滿耐心,以周、月甚至是年為單位,堅定地守住底線,做好上述五個要點,相信養出一個優秀、自律的孩子,不是什麽難事。

END

本文來源|錢誌亮工作室

本文作者 | 錢誌亮

責任編輯|孔萌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選上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