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意外!北京、上海,止跌反彈了!

2024-03-26教育

這兩天,北京、上海公布了2023年成績單,其中人口數據尤為值得關註。

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87.45萬人。

這一數據,相較於2022年年末增加了11.56萬人。

北京公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萬人。

京滬兩座城市的人口增量同時回正。

從兩座城市的自然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數據來看,北京自然人口增長率為-0.5‰,這意味著北京的人口凈流入要高於1.5萬人。上海自然人口減少了6萬人,意味著上海去年的人口凈流入達到了16.56萬人。

上海2022年人口領跌之後,2023年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人口增量目前位居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北京則是繼2016年人口轉跌以來,人口首次正增長。

目前有17個重點城市公布了2023年人口數據,合肥增量暫時位居第一,且是目前唯一一個增量超過20萬的城市,杭州、成都、上海位居前四,增量都在10萬以上。

重慶減少量最多,且是目前重點城市中唯一一個人口負增長的城市。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成都的常住人口規模,正在逐漸逼近北京,假以時日,大概率會超過北京,成為全國人口第三城。

合肥則憑借著出色的人口增量,成為準千萬人口城市中距離千萬最近的城市。而且,合肥的常住人口在過去三年裏,分別超越了南京、寧波和溫州,在長三角城市中,位居第四,僅次於上海、蘇州與杭州。

目前深圳、廣州、武漢、長沙、鄭州、西安等這些往日人口增量亮眼的城市數據尚未公布,還無法做統籌分析。

不過,從過去三年的人口增量來看,顯然二線省會城市已經接棒一線,成為人口流入主陣地。

當然,在全國人口通縮加快的宏觀大背景下,重點城市即便還有人口增量,增量基本也都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過去一些年,北京、上海在主動劃定人口天花板,尤其是北京主動疏解非首都功能,將低端產業遷往郊區乃至遷往周邊城市的背景下,人口增量一直不夠顯著,北京甚至持續負增長。

北京方面,在主動排擠人口的策略之下,人口從2016年見頂之後一路向下,雖然每年減少的規模不大,但一直在減少。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3年,北京常住人口合計減少了9.6萬人。

從人口分布來看,在北京發動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之下,北京過去十年的人口流動格局是,從市中心流向外圍區。

從兩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北京市六區(東城、西城、朝陽、海澱、豐台、石景山)常住人口都在減少,外圍區人口都在增加。

其中通州、大興、昌平十年人口增量都在60萬以上,房山也增加了36.8萬人。

再看上海,上海過去十年人口基本都在增長,其中只有2015年、2017年和2022年人口在減少。

尤其是2022年,上海人口減少了13.54萬人,不僅是主要城市中人口減少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國人口減少最多的城市。

有趣的是,2022年出現了很多歷史性畫面。

比如廣東人口歷史性減少,深圳人口立市以來首次減少,廣州人口歷史性減少。

此外,2022年,一線城市常住人口集體下降。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粵港澳大灣區11市,除了珠海,其余全部減少。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之所以要強調2022年的數據,主要是為了解釋上海、北京人口為何能夠轉向。

原因之一在於,疫情結束之後的人口回流。

2022年,上海、廣東、北京都是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

動輒核酸和封控,再加上去年工廠動輒停工,無事可做,賺不了錢還得花錢,讓很多農民工選擇回家鄉發展。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在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7061萬人,比上年減少69萬人,下降1.0%;省內流動10129萬人,比上年增加87萬人,增長0.9%。

跨省農民工減少,省內流動增加。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2022年廣東、山東、上海、北京人口在減少,江蘇、浙江人口增量也在減少,反倒是部份2021年人口減少的中西部省出現了人口增量,比如江西、山西、內蒙古、甘肅、陜西、雲南等。

最誇張的是雲南。雲南2021年人口減少了30.93萬人,去年人口增加了3萬人。

進入2023年,隨著疫情結束,人口開始回流,於是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局面,中西部地區原本因為疫情回流的人口,繼續湧入東部沿海地區。

目前有23個內地省市自治區公布了常住人口數據。

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從數據可以看到,2022年因為人口回流人口增加的江西,2023年減少了12.97萬人。湖南因為人口回流增速放緩,2023年又減少了36萬人。

安徽、山西、四川、重慶、廣西、河北這些內陸地區的人口都在減少。相反,目前公布數據中人口增加的8個地區,有6個是東部地區。

除了因為疫情結束,孔雀再次東南飛外,京滬發起的搶人大戰,也是京滬人口轉向的重要原因。

北京方面,去年北京房山區釋出的【房山區實施「聚源計劃」引才聚才支持辦法】,打響了北京加入搶人大戰第一槍。

上海則從2021年開始先後發起了多輪搶人策略,包括將 其本身的四座高校本科畢業生,納入直接落戶行列。 在此之前,只有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生才能直接落戶上海,去年上海本土的復旦、上交大、同濟與華師大四所高校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落戶。

此外,放松了海龜的落戶門檻。

上海釋出了【關於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工作的通知】,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應屆畢業生的在上海的落戶門檻:

上海學校方面:

1、所有上海高校的應屆碩士生、應屆博士生;2、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應屆本科生;3、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海軍軍醫大學,這11所高校的本科應屆生:限在上海五個新城、南北地區重點轉型地區用人單位工作。

非上海學校方面:1、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碩士應屆生(不分專業);2、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碩士應屆碩生(僅限建設學科);3、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

最重要的是第一條,也即上海所有高校的應屆研究生可直接落戶。

這些政策,恰恰在2023年發揮了作用。

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上海的落戶數陡增,尤其是2023年,「居轉戶」+「人才引進」落戶數量高達78290個,創歷史新高。

數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京滬搶人背後,有兩個邏輯:

一方面,由於全國人口轉向,人口增量變得彌足珍貴。

另一方面,京滬的人口結構需要新鮮血液來補充。

2021年北京就進入了中度老齡社會。2021年北京60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0.18%。

2022年北京老齡化率進一步加深,60歲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1.3%。65歲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5.1%。2023年,前者上升至22.6%,後者上升至15.9%。

上海則是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去年,上海公布過一份詳細的人口結構數據。

2022年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25.0%,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8.7%。這兩個比例相較於2021年分別增長了1.0%和1.3%。

上海戶籍人口老齡化率更嚴重。上海統計局最近披露了戶籍人口結構數據,1505.19萬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553.66萬人,占36.8%。也就是說,每3個上海人中,就有一個是花甲老人。

北京、上海越來越老了,需要註入更多新鮮血液。僅靠京滬目前那麽低的生育率顯然是不能夠,需要吸引全國人才。

在人口轉向加速的背景下,未來京滬的門檻,可能會有更大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