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當地時間9月15日晚,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裏昂閉幕。中國代表團在本次大賽全部59個專案中,斬獲36枚金牌、9枚銀牌、4枚銅牌和8個優勝獎,位居金牌榜、獎牌榜和團體總分首位。
世界技能大賽每兩年舉辦一屆,是當今世界地位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職業技能賽事,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代表了職業技能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是世界技能組織成員展示和交流職業技能的重要平台。
在本屆賽事中,王立昀參與了中國代表團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專案的轉譯工作,這也是其第三次隨隊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在與觀察者網的對話中,她詳細介紹了眾多比賽資訊,並分享了自己對職業教育、職校學生的看法。以下為對話全文。
【文/觀察者網 戴蘇越】
觀察者網:您作為大賽的轉譯,已經是第三次隨隊參賽了。在比賽中您的職責主要有哪些?這項大賽的主要流程是怎樣的呢?
王立昀: 世界技能大賽基本上每個專案都會配一個轉譯。因為我們的選手是以技能競賽為主,所以英語不是強項,在這樣一個國際競技的舞台上需要專業轉譯協助進行交流和溝通,力求資訊對稱,解決問題。
在比賽前4個月,所有的轉譯都會進入到世界技能組織的「轉譯池」中,然後打亂隨機分配到各個專案。因此,對於每一個輪換完專案的轉譯而言,這都是一次跨界挑戰。
王立昀(左一)與其他轉譯與專家(及選手)合照受訪者供圖,下同
我的工作基本上分為賽前和賽後兩個階段。賽前需要把技能最新的技術檔(Technical Description)轉譯出來,同時還要對往屆的賽題(Test Project)進行轉譯研究,透過這樣的方式熟悉專案相關的術語和比賽要點。除此之外,相應技能論壇上各專家老師對比賽具體內容的討論也需要及時更新和轉譯,掌握最新的動態。前期的筆譯內容比較多。
到了本次比賽的舉辦地法國裏昂之後,我需要在籌備階段和專家老師一同前往賽場,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專家相互認識,並進行交流,包括負責組織整場比賽的首席專家、負責環境支持的競賽經理,以及負責後勤的場地經理,了解賽場規則和現場情況,比賽的賽題也會先於選手在專家面前進行展示和討論。
不同的專案對於轉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這次我參與的專案是「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往屆現場的筆譯量比較大,這屆作為試點專案選用AI工具轉譯,轉譯版本由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稽核。而「物流與貨運代理」專案,則是一個English Only的專案,選手需要用英語接電話、發郵件,所以基本無需轉譯輔助。
比賽開始前的選手熟悉日(Familiarization)和整四個比賽日中,我們轉譯也會全程在場為選手與專家的交流助力。除了比賽前專家和選手的15分鐘交流時間,選手在做題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都不能找自己的專家,只能舉手找轉譯,由轉譯幫助他們和其他專家溝通,答疑解惑。所以我對自己的角色的認知便是:一直在我們中國選手的身後,讓他們一回頭就能看到我,一舉手就能和專家交流,既是他們語言上的輔助,又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觀察者網:您剛才提到的「商務軟件解決方案」、「物流與貨運代理」和您之前參與的「電氣裝置」分別需要比賽什麽樣的具體能力,選手又是以什麽樣的方式比賽的?
王立昀 :「物流與貨運代理」的參賽者比的是如何獲取客戶、如何與客戶面對面溝通,如何透過電話的方式了解需要的資訊,這些都需要很強的英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梳理能力,才能夠踩到業務線上的重點。
比賽的形式是把選手放在一個模擬的辦公室環境進行業務處理。在溝通的過程中,選手需要對公司架構,以及不同部門的人員負責哪部份流程非常熟悉。同時,面對來自客戶基於各種問題的詢問甚至問責,他們需要有條理地給出解決方案,同時顧及到客戶情緒。不僅需要用全英文完成模組的考核,同時需展現出優秀的物流規劃、物流大數據分析和方案制定能力。
2022年特別賽「電氣裝置」專案是選手透過套用傳統和當下新興的各類技術,完成特定設計的商業或家用電氣裝置中的配電箱、開關、線纜、線槽、橋架安裝以及對商用或家用智能控制系統(如KNX等)進行路線設計安裝編程與偵錯的競賽專案。
我在2019年的喀山世界技能大賽參與的「建築金屬構造」,則是要求選手在比賽開始後前4小時,對圖紙和制造說明進行迅速、充分地理解消化,並在其後18小時內,完成放樣、下料、零件加工、裝配成型、矯正、焊接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最後組裝成一個坦克模型工件。
而「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編程,是屬於IT大類的專案,選手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寫程式碼,進行軟件各個階段的開發。整體的賽題是需要做一個比較大的軟件系統,在三天半的賽程裏,每半天的比賽開發一個環節,選手送出作品後都會有打分小組在評分室裏很快給出評分。因此除了技術能力,對於選手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的考驗也非常大。
每一屆比賽軟件開發的主題都不一樣,比如特別賽就是要求選手開發一個首爾的民宿出租系統,在喀山舉辦的那一屆是要求開發一個石油鉆井系統,這一次在法國裏昂則是設計一個烘焙店的客戶分析和數據整合系統——每一次的任務都是和主辦地的實際情況有一定聯系的。
本次的比賽要求不僅僅是我們比較普遍的桌面應用程式,還有更為復雜的需求分析、建模、數據庫設計、機器學習等等——不僅是寫程式碼,更需要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數據分析,進行客戶細分和銷售趨勢預測。
比賽的場地是每個選手單獨的work station(工作台或者工位),每個專案的具體布局和器材都不一樣,但都是高度還原實際工作的場景。比如說電氣裝置的工位就是三面垂直的墻加上天花板,還有完成相應工藝所需的工具;商務軟件解決方案的工位則是辦公桌和電腦,選手可以內建沒有儲存功能的鍵盤和滑鼠。
還有一些專案比較有趣,比如說社會和健康照護,會搭建不同的場景,配備NPC,考驗選手能否完成技能的展示。
觀察者網:聽了您的描述,感覺世界技能大賽的比賽內容是高度貼合實操,並且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很有趣味性。不僅如此,我們看到比賽專案的設定跨度也非常大,從我們傳統印象中符合「職業技能」特征的美容美發、餐廳服務,到我們印象中很「白領」甚至高科技的移動機器人、雲端運算、工業設計等等。組委會選擇專案的標準和程式是什麽?我們的參賽選手又來自哪裏?
王立昀 :從參賽選手的構成來說,大部份是職業技能院校的學生或者教師,學生占比最大。因為世界技能大賽對於參賽選手的年齡是有要求的,在比賽當年不能超過22歲,個別需要足夠經驗積累的也不能超過25歲,所以我們的選手都非常地年輕。他們一路過關斬將,參加省賽或者市賽、全國技能大賽,國賽的前5-10名進入國家集訓隊,經過激烈的競爭和選拔,最後各方面最優秀的那一位才能成為最後的正選選手。
這些入選比賽專案的技能是由世界技能組織確定的,主要分為6大類,像剛才提到的「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屬於資訊與通訊技術大類,車身修理屬於運輸與物流大類,還有美發、時裝技術屬於創意藝術與時尚大類……只要能夠構成一個技能,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先作為展示專案進入,然後成為一個正式的專案。
有一些專案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結束世界技能大賽的舞台,讓位給新的技能。比如,往屆的印刷媒體技術和建築石雕這一屆都取消了;像可再生能源和工業4.0,就是相對比較新的技能。
不難看出,入選的專案基本上都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能一一對應具體的職業,比如「商務軟件解決方案」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碼農」,「電氣裝置」是我們平常說的「電工」,「建築金屬構造」偏向我們所說的「鉗工」,還有觀賞和趣味性很強的花藝、烹飪、時裝、糖藝、烘焙……參賽者無一不是這些看似平凡的職業中的佼佼者。
在和他們的接觸中,我也能感受到這些來自職業院校的孩子過人的專註力、他們的吃苦耐勞顯然已經超過很多現在同齡的00後,更重要的是,似乎他們比其他同齡人更早一步知道自己要什麽,也先別人一步在技能上達到了極高的專業水平。根據我的了解,他們中的大多數會在取得成績後留校任教,用自己的技能和經驗繼續培養後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觀察者網:本次中國隊獲得了36金9銀4銅的好成績,可以說是「斷崖式領先」。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人口基數大」,相比於其他國家更「卷」,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
王立昀 :這次大賽的頒獎典禮很神奇,他們會先告訴你某個技能項前三名是哪些國家,然後再切到另一個螢幕,宣布誰是金牌、銀牌和銅牌。基本上第一個螢幕出來,大部份專案都會有五星紅旗的身影,無論是作為轉譯還是作為觀眾,心中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在頒獎現場,與有榮焉
至於說中國的職業技能很「卷」,我倒不這麽認為。我認為中國隊好成績的取得,靠的還是中國強大的工業基礎、職業教育體系、刻苦專註的選手和背後兢兢業業的專業團隊。畢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專家和教練組多年專註在各自專案上的鉆研精神令我由衷敬佩。
觀察者網:職業教育的最佳化和改革是這兩年大家關註的話題。一方面,家長無不恐懼所謂的「五五分流」,害怕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淪為」上職校,似乎職業教育成為了鄙視鏈的下遊;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和社會上高水平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結合您參加這幾屆比賽的經驗,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矛盾?
王立昀 :在接觸到世界技能大賽之前,尤其是在我上小學、念初中時,老師和家長總是灌輸一個觀念,即你一定要考上高中,這樣才能上大學,只有上了大學才有好工作,如果進了職業院校,以後的日子就難過了。
經過這幾年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工作經歷,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看到很多同學高考之後進入大學就完全松懈了,根本不知自己想要什麽;然後到大三、大四,一群人盲目找實習,甚至是到了工作崗位依然在不斷試錯碰壁;最後經歷了很多年的磨練沈澱,才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狀態。
我覺得大家首先要放下對職業教育、職校學生的偏見,要知道學歷教育不代表一個人的實際素質和技能。有時候,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發現天賦,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並且為之努力。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夠適應精英路線,你就走那條路;如果我就是喜歡比如說烹飪、烘焙,那就可以直接進入到我有興趣並能給我帶來成就感的賽道。而不是畢業後從事跟自己的專業毫無關系的職業,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和調整。
另一方面,我們的職業教育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像德國,紮紮實實地讓職業教育的學生去企業學習,校企結合、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一直處於職業教育實踐的最前沿。這對他們職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學生們提前進入社會。
這次的世界技能大賽有一個標語,叫做「When there is a skill,there is a way」(哪裏有一技之長,哪裏就有出路),我對此非常認同。相比於帶著迷茫走獨木橋,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