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科舉進士等於部委選調生?前者的起點,是後者一生難及的終點

2024-10-02教育

有人將現代的高考、公考與古代科舉考試對應起來,認為高考、公考就是現代版的科舉考試,實際完全兩碼事。

科舉考試就是選拔官員的,勝出者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高考只是學校招生錄取手段,至於公考所招錄的連「小吏」都算不上。

科舉考試產生的秀才、舉人、進士,在現代其實找不到貼切的對應參照物。即使天花板級別的部委選調生,也遠無法與進士劃等號,前者的起點是後者一生難及的終點。

01

進士,是古代科舉的最高成就頭銜。

以科舉考試最為成熟完善的明代為例,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透過縣試成為童生,透過府試、院試成為秀才,透過鄉試成為舉人,透過會試成為貢士,殿試之後才是進士。

會試產生的貢士在參加殿試時不會黜落,即只要成為貢士,那麽就是板上釘釘的進士,殿試僅用於確定最終榜單排名。

但是之前的會試、鄉試、院試、府試、縣試這五個關口,每個淘汰率都是令人絕望的數碼。

大明南七北六十三省,加上北、南直隸,總計十五個省級行政區劃,會試三年一次,每次錄取人數多則三四百,少則一二百。

算起來每省每年只能攤到3-6人。計入人口因素,明代有一億人,換算現代乘以14,也同樣是珍稀至極。

再看授官,進士分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為「進士及第」,全部直接進入翰林院,狀元授官為從六品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官為正七品翰林編修。

翰林院是專門負責起草機密詔制的機構,具有「天子私人」之稱。其實內閣最早就是翰林院派出部門,為皇帝提供咨詢。但後來內閣逐漸演化成最高行政權力機關,鍋大過了鍋蓋,翰林院始受內閣節制,但翰林院中還是會擺放內閣大學士的座位。

內閣與翰林院實是自家人,從英宗一朝開始有 「非翰林不可入閣」的潛規則,即若要想入閣拜相、位極人臣,則必須有翰林院工作經歷。

而想要直通翰林院,則只能先成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一甲進士又稱為「儲相」,即儲備的宰相,可見其尊貴。

而且翰林官外放地方,起步正四品知府,相當於現代地級市一把手。

翰林院是清水衙門,但前途不可限量。當年戚少保在張居正只是翰林侍讀學士時即主動結識,惹得其他武官同僚艷羨。

02

在一甲之後就是二甲,大約70-100人,為「進士出身」。

二甲進士當中有極少部份(一般前十)可參加翰林院庶常館舉行的館選,成為「庶吉士」。庶吉士在庶常館學習三年,期滿散館,成績優異者進翰林院,成為從七品翰林檢討。

一步落、步步落,庶吉士三年散館才是從七品翰林檢討,而一甲起步即正七品,三年時間已經足夠發生很多事了。

但即使如此,二甲進士也搶著成為庶吉士,畢竟「非翰林不可入閣」,對於有登頂追求的進士而言這是最後機會。張居正就是二甲第九名,透過館選庶吉士方式進入翰林院,最終走上人生巔峰。

而其他絕大部份二甲進士則是進入六部觀政。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在明初廢除中書丞相之後,將丞相的權力分拆給六部,所以明代的六部屬於絕對核心機構。此外,還有一個都察院可以與六部平起平坐。

「觀政」即實習,積累行政工作經驗,觀政結束之後授官為各部正七品主事。

以兵部為例,主官三人,即正二品尚書、正三品左/右侍郎。下面是四個清吏司,即武選司、職方司、車駕司、武庫司,各司主官為正五品郎中、從五品員外郎。

各司的內部構成部門主官即正七品主事,這是二甲進士授官的起點,大約相當於現代各部委實職處長。

03

三甲進士大約150-200人,為「同進士出身」。漢語言就是這麽有意思,小妾稱「如夫人」,這個「如」即「如同」,而「如同」其實就是「不同」。

當年曾國藩新娶一房漂亮小妾,誌得意滿,隨口說:「如夫人」。

別人接:「同進士」。

把他氣得差點腦出血。

曾國藩是三甲進士,「同進士出身」就是「如同進士出身」,嚴格說並非真進士,所以曾國藩一直引以為憾。

但盡管如此,三甲進士也不容小覷,雖不能進入六部觀政,但有造化的可進入都察院成為禦史,或是在通政司、大理寺、行人司、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等次一級部門任職,同樣是授官正七品,比如通政司的經歷、行人司的司正。

如果實在無法成為京官,則擔任地方官,起步即正七品知縣。知縣雖是親民官,被調侃為「七品芝麻官」,但那可是百裏侯,掌全縣生殺予奪,說一不二。

而且三甲進士如果運氣通天,也有機會支棱起來,比如夏言、桂萼、張璁,都是三甲進士出身,卻能入閣拜相,成為首輔。

那麽再來看公考、中央部委選調生。

公考就不用說了,哪怕是國考,最多也就是副主任科員。

而即使是有名校博士學歷的中央部委選調生,入職之後也都無官無職,最多享受正科待遇,而且還得下基層,與三甲進士最差的授官七品知縣相比,差了十萬八千裏。

曾有清華博士破例直接成為副縣長,轟動一時,但並列的還有4-6個副縣長,需在這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常委,再透過常務副縣長轉專職副書記,然後是縣長,再然後才是NO.1。

這中間每進一步都需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絕大部份人都終生難及。

而這卻是三甲進士的起點。

04

現代公考、遴選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分數,對於未來仕途影響基本是零。而科舉成就卻是影響終身:

三甲進士除運道沖天之外,絕大部份止步於四品知府。

二甲進士除成為庶吉士的之外,無法入閣拜相,最高二品尚書。

一甲進士,皇帝以下、上不封頂。

在古代官本位社會之下,進士是所有人的終極夢想。一個家族出了一個進士,哪怕是三甲進士,也可保三代不衰。

再就是有人誤會了科舉考試的八股文,認為八股文即死板僵化程文,優勝者必是書呆子。實際一篇優秀八股文蘊含東西可不簡單。而且,科舉殿試考的不是八股文,而是經世致用的策問,題目是經濟、軍事、教育、農田、水利、交通等方面具體經略,要寫出明確的應對條陳。

光靠之乎者也考不出好成績。

明萬歷皇帝四十年不上朝,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門主官缺額三分之二,即使如此全國行政事務也能保持正常執行,中間還打了三場大仗,即北韓征倭、寧夏平叛、播州之役。

如果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全是書呆子,能辦到這一點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