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新高考賦分制解讀:3+3 和 3+1+2 模式的區別與選科策略

2024-07-16教育

新高考分為「3+3」和「3+1+2」兩種模式,兩種模式覆蓋的省份不同,評分科目範圍也不同。

全國實行「3+3」和「3+1+2」地區分布

3+3模式下,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修科目每門150分,原始成績計入成績;選修科目為物理、歷史、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其中三門選修、評分並計入總分(浙江省選修物理、歷史、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科技五門科目,原始成績計入總分);

3+1+2模式下,語文、數學、英語需選修語文、數學、英語三門科目,每門科目原始分數為150分,第一誌願科目為物理、歷史。學生須從第一誌願科目中任選一門,第一誌願科目與原始分數一起計入年級;選擇第一誌願科目後,學生須從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科目中選擇兩門科目計入總成績。

「3+3」與「3+1+2」的區別

簡單來說,在賦分前,考生的成績為原始分數,經過賦分、換算才能得到最終成績,並將最終成績計入高考成績。

註意,分級計分制只適用於新高考制度下的選修科目,分級計分制是根據考生在各省的排名來確定最終成績的制度,與原始成績關系不大。

本地評分方案

對各選修科目同一類別考生的成績按其成績高低排序,排序時按所占比例劃分不同的等級,並按公式賦予不同的績點。

成績滿分為100分,最低分為30分,即考生若獲得0分,則評為E級。評分後,最低分為30分。

全國大部份地區的起跑線為30分,以1分為一檔(即100、99、98……31、30)分檔,但部份地區起跑線並非30分,有的地方以3分為一檔(即100、97、94……43、40)分檔。

考試結束後,紙質成績將轉換為評分分數。

思政、地理、化學、生物(3+3即物理、歷史、思政、地理、化學、生物)各科考生考試成績從高到低分為A、B、C、D、E五個等級,各等級考生占比分別約為17%、33%、33%、15%、2%。

1. 將各組考生各選修科目的考試成績折算為成績等級。

將各選修科目考生群體按試卷成績由高到低進行排序,再按試卷成績統計分布確定的考生人數比例,將考生群體分為5個等級,每個考生按其試卷成績在該選修科目考生群體中的排序確定一個等級。

(二)將成績轉換成績點。

績點制滿分為100分,起步分30分,從A至E,每個等級以1分為間隔連續計分,每個等級的績點範圍為17至10分。

這樣,將每組考生每門選修科目的成績分值由高到低(從A到E)折算成100分至30分不等的成績分值,每個成績分值都在一定的成績分值區間內。根據每個考生的試卷成績和其所在年級的成績分值區間,按照比例折算規則,將其試卷成績折算成成績分值。

同一科目成績相同的考生,若試卷分數較高,則相應的成績分數也會較高。

新高考下,涉及「成績折算計分」的科目有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這四門科目成績將根據等級分計入總成績,其他科目則直接按照原成績計算。

電平轉換具體公式

在:

Y1和Y2分別表示原始分區的下限和上限;

T1和T2分別表示轉換分區的下限和上限;

Y代表原始分數;T代表轉換後的分數。

考慮到高考成績均以整數表示,以上公式的計算結果需進行四舍五入。

具體演算法範例:

假設某學生政治學原始成績為75分,假設政治學B級原始成績範圍為[82-61],則該學生政治學成績為B;

以下為積分的換算:

B級的分數範圍是[85-71](固定)。

那麽分配一個學生後的分數為:

解為:T≈80.33,四舍五入後,小喬的政治學期末成績為80分。

某科目,成績排名後2%的考生最高分為20分,最低分為5分,該科目E級原始分數範圍為[20-5]。

已知E級的計分範圍是[40至30]分(固定)。

也就是說,原始分數為[20-5]的考生被評為E,分配後的最終分數為[40-30]分。

極端情況下,若考生送出一張白卷,實際成績為0分,選修科目成績排名為E,則評分後,每門選修科目至少計入總成績30分,兩門選修科目共計60分。

某科目,原始分數排名前15%的考生,其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95分。該科目A級的原始分數範圍是[100-95]。

已知A-level的得分範圍是[100-86]分(固定)。

也就是說,某考生原始分數為[100 至 95],被評為 A 級,分配後的最終分數為[100 至 86]。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成績優秀的考生在加分後分數會降低,成績較差的考生在加分後分數會提高。無論分數高低,你的分數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對位置才是決定選考最終成績的因素。所以,如果你實在搞不懂新高考下分數是如何換算的,那就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數吧。只有你的分數在所有考生中排名靠前,你的最終成績才會更高。

選修科目計分實行後,分數差距將會縮小,考生之間的分數差距將會在其他必修科目上。

因此,學好三門主修科目和兩門必修科目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想拉開總分差距,就只能靠主科和物理或者歷史了。

所以同學們,目前你們的學習重心應該是「3+1」!也就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

註:高考公布的成績均為作業後的成績。

新高考將數理化捆綁後,選修理科數理化生組合的學生明顯增多,為追求加分而放棄化學的學生減少。尤其是專業限制最大、不選化學、政治的數理地理生組合熱度明顯下降。

這也使得新高考科目呈現出逐漸向文理科靠攏的趨勢,但與傳統的綜合文科、綜合理科的模式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文理科考試時間長、題量多,更考驗耐力,而現在理科考試時間只有75分鐘,更考驗爆發力,後者對考試技巧和臨場狀態的要求更高。

第二是學科權重。從分數來看,生物、地理的權重有所提升。在文理綜合試卷中,地理、生物的分數並不像其他學科那麽大,但新高考之後,選修科目總分是一樣的。

地理、政治更容易給分,一個原因是大量文科生、體育生選擇歷史、地理、政治,這些學生以專業課為主,對文化課參與不多,保證了一定的下限。尖子生往往聚集在理科、物理、化學、生物,因而突破上限的可能性更大。

高中階段,物理、化學、生物科系最優秀的學生集體選擇理科,但歷史、地理、政治科系最優秀的學生也大多選擇理科。也就是說,文理科系最優秀的人都是一群人。這群人在選擇計分科目時,排名競爭壓力會更大,化學、生物往往是他們的首選。

這種情況下,很多選理科但成績一般的學生,往往會選地理和政治,這樣就實作了錯峰競爭。這些理科生透過選文科更容易獲得分數的提升。他們和文科生一起排名、一起得分,並不會加大文科生的得分難度,因為這些理科生並不是一個頂尖群體,文科生還有比較大的突破空間上限。

但這些學生選了地理、政治之後,理科生化學、生物的分值難度也增加了,尖子生還在,但分母變小了,上限容易提高,下限容易下降。

尖子生之所以聚集在物理、化學、生物而非地理、政治,是因為化學、生物屬於純科學科目,差異化大,考試隨機性小,學生在科學思維能力方面的優勢更能體現在學業成績上。

因為專註,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