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做太過詳細的筆記不並非都不可取,對部份學生有大作用

2024-03-29教育

說到學生做筆記這件事情的時候,人們除了會強調做筆記本身的重要性之外, 最常說的就是該如何更高效地做筆記。

畢竟記筆記、整理筆記是需要花費時間的,且理論上越是詳細、全面、美觀的筆記需要花費的時間就越多。

也正因如此使得我們會習慣性否定「大而全」的筆記。

且這個否定已經成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

但我今天想要說的卻是我們不能一味否定這種做「大而全」筆記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筆記對我們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先簡單看兩個「大而全」筆記的優點。

一是這種筆記的內容一定會非常的詳實。

尤其是對學生而言,這種筆記往往會包含了課堂筆記、知識點梳理、錯題整理、思考總結、日常積累等,豐富的內容會給學生的後續理解、復習、鞏固帶來極大的便利。

很多人喜歡購買諸如學霸筆記之類的教輔,其實最為看重的也就是其內容豐富的特點。

二是「大而全」的筆記會很大程度上保留最原始的思維、思考方式以及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等。

當然,更多的時候這些東西是需要額外整理、歸類、標註。

還有其他一些優點我就不多說了,我們現在僅從這兩個優點來看就會發現,如果是針對我們的「 瘸腿 」科目,這樣的做筆記方式反而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

為什麽這麽說呢?

出現「瘸腿」科目的學生大都存在基礎知識理解不夠、思維和方法掌握混亂等問題。

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對這一門課的基本構成都是模糊的。

所以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丟棄所謂的各種「高效」方法,選擇最最樸實甚至是看上去很「笨拙」的學習方法——從課本、從筆記、從學案、從教輔等資料從頭進行梳理。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看成是一個「學科知識重構」的過程。

之前我們在這門課的學習上,從知識點到方法再到思維等都已經陷入了混亂,而改變這一局面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從頭梳理,透過最基礎的閱讀、思考、整理筆記等方式,把最初的那幾根「線頭」重新找出來。

然後再順著這些「線頭」不斷拽扯出更多的知識、方法。

這就相當於我們把原來的「危樓」拆除,然後在原址重新挖地基、築基礎,先不要去管那些花裏胡哨的技巧。

胸前寫個「勇」字,頭上綁個「拼」字就能把這些事情做好。

什麽是「高效」?

談高效的前提是我們能掌握、能理解多少,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諸如用更短時間掌握更多、提升更高。

想通這一點有助於安撫我們那顆緊張躁動的心——畢竟這種學習方式會讓我們在較長一段時間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尤其是針對那些偏文的科目。

例如語文又或者是英語。

如果你還對此有所遲疑,那就看看我的這個理論:

我們總是想著1+1不但能得出2,最好還要有大於2的效果。

例如我們希望努力+好的學習方法能讓自己的學習效果、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總是太過樂觀。

「突飛猛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的產生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進步、提升積攢之後的最終呈現,它是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且還很可能是比較長時間的過程之後,慢慢呈現出來的一個結果。

傷筋動骨一百天,某門課「瘸」了,想要其盡快恢復,一定要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做「大而全」筆記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不斷地做各種「1+1」,只不過在初期的較長一段時間裏,我們所得的並不是「=2」又或者是「>2」,但最起碼我們這樣學能把一個又一個的「1」掌握得更好。

當我們所掌握的「1」越來越多,這些「1」甚至都能在我們的不經意間自動進行組合、疊加。

「追趕」又或者說「逆襲」總是要有一個最困難的時期。

熬過這個時期,後面就會走得越來越快,甚至飛奔起來也是有可能的。

「大而全」的筆記看上去確實低效、低質,但對我們解決「瘸腿」科目的這個問題上,還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