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在陶昕然身上,何嘗沒有媽媽的身影

2024-04-02教育

被陶昕然的這段話感動到,她哭著說,絕對不會用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女兒。

同時,她也會鼓勵女兒哭泣,因為她知道哭是發泄,發泄完就舒服了。

陶昕然之所以會說出這番話,因為她就曾是家庭教育受害者。

出生在湖南普通雙職工家庭的她,在書法家爸爸以及教師媽媽的嚴格教育下,她完全失去了快樂的童年。

考98分會被細細的枝條抽打屁股,連哭都成了一種錯,只能在呵斥聲中憋回去。

考第四名也會被打,因為媽媽是老師,不允許她落在別人後面。

長期的壓抑,讓39歲陶昕然每每提到童年,仍忍不住淚流滿面。

同時在她心裏也埋下了種子:絕不允許自己變成媽媽那樣,讓自己的女兒受苦。

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即便陶昕然不滿媽媽的教育理念,痛恨小時候的自己不敢反抗,下定決心堅決維護女兒的童年,讓愛與控制分開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但仍然沒有逃掉媽媽給自己帶來的深遠影響。

漸漸的,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媽媽的影子,不知不覺中,她也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只是,這討厭的樣子不是反應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在丈夫身上,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

比如,她最討厭媽媽著急的樣子,而她在生活中也沒有耐心,甚至急躁。

與丈夫逛街從不會漫無目的,每次都會提前列好清單,再照著這個清單速戰速決絕不停留。

慢性子的丈夫就成了她的催促物件,對方稍微慢一點,她都會不停的碎碎念,直到把對方催到令自己滿意為止。

就好比給婚房裝修,兩人同時去家具城挑家具,她每次都是從丈夫挑選好的試樣中快速挑選,或者讓丈夫自己做決定,自己不再過問。

因為她不願比較,更不會為了一個家具連續多次跑去家具城。

今日事今日立馬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此急性子,讓丈夫很是無奈。

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了她的媽媽。

那個承諾給孩子買禮物,卻一直不停催促著急回家包餃子的老人,那個只顧自己事情,不顧孩子心情一直碎碎念甚至擺臉色的老人。

這母女倆,是真像。

除了急性子外,她們也都是犧牲型的媽媽。

在陶昕然還小時,媽媽陶躍娣最愛說的一句話是:媽媽最愛吃魚頭。

然後,把魚肉都留給了她與哥哥。

可是媽媽真的愛吃魚頭嗎?她也愛吃魚肉,只是她習慣性的將最好的留給孩子們,即便委屈了自己。

陶昕然長大後,即便她不想成為媽媽那樣,即便生活條件好了,但她依舊沒有擺脫媽媽帶給她的影響。

吃飯時,她總是將雞腿夾給女兒,將雞肉留給丈夫,自己就喝湯啃骨頭。

當媽媽看出她的犧牲後,希望她改掉這種付出,但陶昕然卻說:您當年為何如此?因為你是媽媽,而我也是媽媽呀。

看,母女倆多像。

在長期的打壓式教育,以及犧牲付出型教育下,陶昕然的性格也變得多面起來,即一邊是強勢倔強認死理,一邊是中年叛逆。

所以在與丈夫何建澤相處時,她總是強勢得不肯低頭,導致兩個人一個月一大吵,甚至曾為了爭論一句歌詞的對錯而深夜拌嘴,最後親自打電話給音樂制作人逼著對方回答:你就說我們兩個唱得誰對誰錯?

如此操作,已成生活常態。

同時,在媽媽的打壓下,陶昕然變得相當叛逆。

從小成績優異的她,本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媽媽的計劃考上重點高中,進而考上好的大學,可她偏偏愛文藝,完全推翻媽媽所有的規劃與期待,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為自己而活。

最終,她考上了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系,並於2006年進入演藝圈,6年後也就是27歲那年因出演【甄嬛傳】中的安陵容一角爆紅,爆紅後,她的媽媽陶躍娣成了親朋好友眼中的「成功媽媽」,並紛紛向其討教育兒方法。

得知此事的陶昕然瞬間破防,毫不留情的對媽媽說:今天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因為我自己,不是因為你教育的成功。

這一刻,陶昕然仿佛將27年來的委屈全發泄在了這句話裏,訴說委屈與壓抑的同時進而懲罰媽媽的打壓式教育。

也是這一刻,她終於不再需要被父母掌控,終於可以獨立掌控自己的人生。

就這樣,叛逆的陶昕然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演藝生涯,同時也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璀璨人生。

好在,陶昕然淋過雨懂得如何為女兒撐傘,她保留了媽媽的付出型人格以及積極上進的一面,去除了媽媽的打壓式教育。

在媽媽的影響下,她會註重孩子的教育,給孩子立規矩,制定一套學習計劃,但不會強迫與打壓。

同樣在媽媽的影響下,她這麽多年沒有停止過學習,並嚴格給自己規劃學習時間,安排課表,在她看來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從陶昕然與媽媽這對母女身上也不難看出兩點,即打壓教育不可取,以及長大後或多或少會活成媽媽的樣子,即便她的樣子是自己討厭的。

她不想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卻拗不過從小的耳濡目染,當童年痛苦伴隨自己一生後,她能做的也就是在女兒身上拯救小時候的自己。

看完陶昕然的原生家庭,不少網友調侃難怪她能把安陵容演得那麽好,確實,沒有童年經歷確實很難完整這內心層次豐富的角色。

好在,她似安陵容,卻不是安陵容。

說起挫折教育的負面影響,除了在陶昕然身上有所體現外,在郭麒麟與向佐身上何嘗沒有體現?

為了能讓住家徒弟們感受到公平與親切,郭德綱首先拿兒子郭麒麟開刀,出錯懲罰最嚴格,家教最嚴格,導致他很是自卑且與父親之間總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彼此之間的情感成典型的中國式父子。

包括向佐,在外人看來,含著金湯勺出生的他享盡榮華富貴,可只有他知道從小到大受到的挫折式教育有多壓抑。

正如寧靜爆料那樣,成年後晚上十點出門都不被允許,與此同時還會被向太語言炮轟,他能做的就是默默回房間待著,且一句不敢回嘴。

在教育上,父母是矛盾的,很難將「控制」與「愛」分開,孩子不成功就是孩子窩囊不爭氣,孩子成功就是自己教育有加,很難去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伴隨孩子的一生。

當39歲的陶昕然每每提到童年經歷都會淚流滿面時,媽媽是否會反省自己的苛刻,反省自己的教育失敗?

當39歲的向佐說到自己一直不快樂,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快樂,且這麽多年一直在尋找自己時,向太是否會想一想自己太過嚴厲,是否太過強勢?

當28歲的郭麒麟寧願在外租房子也不願回家住,不知道郭德綱是否會意識到自己的打壓式教育是行不通的?

如何把愛與控制分開,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

孩子是用來愛的,而不是用來滿足自己虛榮心,或完成自己夢想的。

孩子也是獨立的,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尊重孩子的想法,又何嘗不是在救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