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科留學新的申請季已經正式拉開帷幕!多所美國名校又雙叒叕進行了申請政策調整。變化之多改變之大,讓不少家庭都有些眼花繚亂&手忙腳亂。
面對復雜多變的政策,如何尋求答案與出路?!本期【海外路路通】特別邀請到了爬藤大神Brian和學霸爸爸潘鵬凱。
Brian畢業於耶魯和史丹佛,在從事留學顧問的16年裏,已把數百位優秀的孩子成功送入藤校,可以說是「閱孩無數」。
麻省理工博士潘鵬凱今年升級為「牛爸」,女兒同時斬獲哈佛、麻省理工以及普林斯頓三校offer,家庭教育必有過人之處。
1. Brian: 進入名校的孩子有這些共性
01 很強的學術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類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註重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這裏不僅僅指學業上的習慣,還包括生活上的,比如保證早睡,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愛閱讀等等。
這些習慣的養成也同時造就了孩子擁有更強的學術能力。
02 父母和孩子建立了統一的名校目標
有些家庭在孩子的升學目標上常常會「仰臥起坐」,一會兒「躺平」,一會兒又覺得要「雞娃」。其實這樣做孩子反而會迷茫。
如果決定要沖名校,需要在早期就和孩子統一名校目標,大家把勁往一處使。
越早樹立明確的目標,對孩子越有利。
03 文理科平衡,不偏科
能夠進入名校的孩子,通常不會有明顯的偏科。畢竟,美國在本科階段,秉持的是通識教育,這就需要學生在文理科之間保持平衡。
因此時間往前倒推,也就意味著在高中階段,孩子的文理科需要保持同步發展。
04 在體育或音樂方面有優勢
Brian一直很重視自己孩子在體育和音樂方面的培養,因為他知道能夠進入藤校的孩子,一定是在體育或者音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美國大學希望透過體育或音樂,來了解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05 家長和孩子有良性的溝通
在接觸了無數青春期孩子後,Brian也提到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需要用恰當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尤其是名校畢業的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認為自己是名校畢業的,孩子就應該一樣讀名校。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校。
2. 手握三份藤校offer的秘訣在哪裏
畢業於麻省理工的潘博士,並沒有刻意要求女兒Emily申請自己的母校。
出於對理工科的喜愛,Emily選擇了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頓進行參觀。因為這三所名校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和機器人都是很強的專業。
她也和校內的學姐進行了交流,經過比較最終選擇了麻省理工。
當然潘博士對這個結果也很高興,並且總結了Emily能夠申請到理想大學的經驗:
01 家長了解孩子,因材施教
潘博士在出國前在浙江大學做過三年老師,回國後也一直用AI來賦能教育內容,因此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他有著足夠的信心。
他一直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家裏的兩個孩子中,Emily的觀察能力強,而哥哥則擅長語言表達。
家長只有對孩子的特點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實作他的夢想。
02 孩子保持好奇心
Emily一直保持著一份好奇心。比如去博物館參觀,她更喜歡選擇一座雕塑,坐在面前安安靜靜地把它畫下來。
透過繪畫她對於這座雕塑的理解和走馬觀花一定是不一樣的。強烈的好奇心幫助她提升了對知識的內化能力。
03 透過教別人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不一定要透過重復地刷題,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才是關鍵。
Emily經常幫助同學講解難題,透過這種方式她對學科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孩子看起來學得並不費勁,因為她在學習過程中的效率很高。
04 高中階段不給孩子壓力,把申請主導權還給孩子
在申請學校這件事上,潘博士堅持的觀點是,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在申請過程中也不要包攬孩子的整個過程。
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和做選擇,有問題可以和孩子討論。但家長更多的是在一旁「敲鑼打鼓」,給孩子鼓勁。
3. 美本早申未成功該做些什麽
每個走在美本申請道路上的學生和家長都能體會到其中的不易。
即使是像Emily這樣的學霸,在早申階段也有過被史丹佛拒絕的經歷,受到了很大的挫折。為了幫助Emily調整心態,潘博士火速從上海飛到聖地牙哥,在那裏陪足女兒兩個星期。
面對失敗如何調整心態?潘博士給Emily講了當年他的網球教練傳授的方法:「你不要想打贏這場比賽,就想著贏一分都好的,不要想你輸了那個球,只要想下一分你能不能贏」。
在這樣的心態下,Emily積蓄力量,用兩個月的時間為常規申請做充足了的準備。
她在學校官網、社交網站上查閱資料,看在校學生對學校的反饋,就這樣對20多個學校進行了研究,每個學校花10到20個小時來了解它的特質,是否和自己匹配。
四五百個小時對這20多個學校和相關專業的研究,為Emily最終獲得麻省理工的錄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早申階段遇到挫折的同學們,及時調整心態,做好充足的準備,有的放矢,是逆轉局勢的關鍵。
4. 已經拿到早申offer是否該選擇穩妥上岸?
今年美本的早申政策也有明顯變化——早申的錄取率遠高於常規錄取。
Brian解釋了這一變化:早申錄取和常規錄取比例差距特別大的一般是排名十幾到二十幾名的學校。這些學校特別在乎入學率,因為ED的入學率是100%,而RD的入學是不繫結的,可能錄了十個最後只去一兩個。為了不影響學校排名,它們必須要最佳化錄取率的數據。
EA (Early Action 提前申請,非繫結錄取)
ED (Early Decision 提前批次,繫結錄取)
RD (Regular Decision 常規申請)
拿到早申錄取通知是否該選擇穩妥上岸,對於很多家庭關心的這個問題,Brian認為既然選擇了早申,就應該信守承諾。希望學校重視你,你也要重視學校,這種尊重是相互的。
同時他也強調,擇校千萬不要一直搖擺不定,最終導致在截止日期前什麽都沒完成。
應該一邊考慮你的選擇一邊執行,在最後的幾個月幾個星期裏,不斷向前推進,完成申請文書。
最後,他也希望家長做出決定後就不要糾結,不要到處去攀比,維持好心態。
5. 美本申請如何寫出優秀的大小文書
01 大文書
美本申請中,文書的準備一直是重要的一環。潘博士在陪伴女兒申請的過程中,看過她大部份的文書,所以對於如何寫出一篇好的文書,他給大家總結了三個「真」:真實、真誠和真人。
「真實」
好多同學和家長,為了讓文書看起來漂亮,會做一些「化妝」,甚至還會請人代筆,或者用Chat GPT來寫。這些在潘博士看來都是扣分項,後果很嚴重。
他認為文書必須由學生自己來寫,只有他們才能寫出一個17、18歲孩子的風格。
「真誠」
很多孩子的文書裏有漂亮的履歷,比如俱樂部主席、社團團長。但是如果做這些活動只是為了給文書增添內容,而沒有實際的成果,在文書中是無法體現孩子對這項活動的熱愛,為什麽要發起這個活動以及做了之後對學校有什麽幫助。沒有這些回答,文書內容必然空洞。
所以真誠很重要,只有做真正熱愛的事,才能讓招生官在文書中看到你的熱情所在。
「真人」
招生官希望透過文書看到的是一個鮮活的有個性的學生,所以文書要有畫面感和現場感,讓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對寫作的技巧是有很高要求的。
02 小文書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申請者,有些學校除了大文書的要求之外,還需要學生送出小文書(Why School?)。
關於如何寫好小文書,Brian也給了大家很多幹貨。
首先要註意的是,不要重復大文書的內容。畢竟學校希望從多個角度來了解學生,小文書可以從學術的角度為招生官提供參考。
其次,觀點要明確。小文書字數有限,不要啰嗦了半天,最後招生官看不到想要表達的點。
第三,不需要刻意打造完美人設。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經歷了哪些對他成長有幫助的事,透過什麽樣的挫折學到了什麽東西。和大文書一樣,需要體現的是真實的人。
最後,小文書也可以展現自己的幽默感。一個人只有特別有自信時,才願意自我諷刺。從這份幽默感中,學校能看到學生的自信。
總之,在小文書中盡量展現自己有個性的一面,以及成為一個學者的潛力。
希望大家都能寫出讓招生官「怦然心動」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