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帶著兒子去「討口」

2024-02-21教育

我家從幼稚園放學回家在路上玩耍,碰巧一只鳥兒從天上飛過,淘氣的鳥兒拉了一坨「鳥屎」,正好掉在小朋友的頭上,幺婆笑呵呵地來到我家說明情況,「鳥屎」掉在你娃娃的頭上了……要去「討口」了。

農村老家一直有這樣的習慣:如果一個人被「鳥屎」給砸在頭上視為運氣太差,「災星」太重,需要在三天之後向七個不同姓氏的人家去「討口」,即是向他們乞討要口糧,然後必須在屋外煮好,分享給別人,共享的人越多越好,這叫吃「災星」,讓大家共同分擔你的壞運氣。並不是自己封建迷信,而是個人覺得「討口」的整個過程挺有意思。

這個習慣我是經歷過的:那時候自己9歲半左右,被鳥屎點中頭心,自己聽老人們說要討口,然後就去討上了,屋外搭建臨時竈台,熬稀飯,最後分享給大家。

如今,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但心情不一樣了。已為人父,還是得按老規矩的辦法進行——「討口」。大恩不言謝,「討口」時還真不能給別人說謝謝,只管拿走。其實,別看平時大家窩到一堆調侃,但真正上門到家打擾還是很少的,更何況是拿人家口糧不準致謝,主人家還得大大方方地拿。

於是婆婆帶上四歲的孫子和我便開始「討口」之行,因為要討七個不同的姓氏,看似簡單的事情就變得有點復雜了,必須先合計合計:哪個小組有不同的姓氏,路程該怎麽走,避免來回折騰……本組雖叫李家大院,卻是李家、肖家各占一半,另夾一家李王,七組以劉氏居多,還有張家、易家但距離最遠,六組最近卻全是肖家,還需得到八組康家、姚家、林家。合計之後按照先去最多的原則,便從八組經七組到六組再回到本組的路線進行乞討。每到一家,說明來意之後,主人家都很熱情,拿上大碗就給端上滿滿一碗。

裝好大米之後,鄰居們很懂習慣似的,早已經開口:不準謝我們哈。「反客為主」的做法讓我們乞討的人略感愧意。

就這樣完成了整個乞討過程,討了一大鍋米不說,另討了一大袋水果和糖,可把小朋友樂壞了,急忙給婆婆說:「走嘛,走嘛……阿婆,我們還要走那家阿姨家裏去要糖……」小朋友也夠淘氣的,不懂得知足。

如今生活條件確實改變很多了,我們小時候,討了一圈,也頂多一大罐米,如今輕松一走,米一大鍋,外加水果和糖各一大袋……小朋友的得意,讓我聯想起新聞報道中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如何偽裝成乞丐騙討……連三歲的小孩都知道這個有甜頭,更何況那些好吃懶做的人呢。

討完之後,得立即開鍋做飯。

按照習慣必須在「討口」的當日讓大家分享。

我立刻搬磚搭建簡易的竈頭,找來柴禾生火,將討來的米熬成粥,加點肉、葛筍等,按照做臘八稀飯的樣進行熬粥。

這邊熬粥,那邊母親就去請全組的小朋友。

這麽一招呼,十幾個小朋友在院子裏「炸開了鍋」,正好趕上光纖電網進農村,我家安裝了寬頻,玩酷跑、看【生化危機 4】……一群小朋友嘰嘰喳喳的鬧騰。

一開始我還擔心他們不會玩,會把手機和電腦弄壞,結果我發現他們玩起遊戲比我還熟練。我還有點小納悶了,如今農村的孩子也學會了「遊戲」,難道自己真的「out」了?於是我就沒有啥可擔心的了,稍微大點的小朋友還幫我生火做飯,並讓他們把討來的水果糖都分給小朋友。

經過大家夥兒的努力,粥終於熬好了。

母親又特意地加了幾個菜,小朋友圍到一桌開始了快樂的晚餐。

一般情況,除了「紅白喜」全組的小朋友都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光還是挺少的,所以大家吃得格外香。

本來我擔心這麽大一鍋粥,會不會過剩。也許是因為討來的原因,大家夥兒吃起來特別合口,粥到最後,吃了個精光……

飯畢,送大家回家。我家的兒子眼巴巴地看著大家的離去,還有些不舍,淘氣地說到:「爸爸,他們都走了,咋個不在我們家睡覺呢?」

到此時,整個「討口」就全部結束。我感覺這飯特別香,心裏也特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