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為什麽2歲以下寶寶不能搖晃?

2024-07-18教育

一位年輕爸爸為逗兩個月大的女兒開心,不斷將她拋起來,不料一時失手沒接住,女兒沒了,父親被判過失致人死亡罪。這是發生在浙江寧波的一例樂極生悲的事故。在憫其不幸的同時,更值得家長註意的是:2歲以下嬰兒不應拋玩或大力搖晃。

善意的虐待?

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網站上有一則簡報,提示一種無法立即辨識,但後果可能十分嚴重的虐待兒童形式。

簡報例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名患有癲癇、嘔吐、煩躁和嗜睡癥狀的嬰兒被送往兒童醫院,嬰兒沒有明顯的外傷,負責檢查的醫生首先懷疑是某種病毒感染。然而在進一步的檢查中,他發現一些細微的線索,如青腫、視網膜出血等,這並非病毒感染引起,醫生判斷該嬰兒患有搖晃嬰兒癥候群,即因被猛烈搖晃而出現損傷表現。

搖晃嬰兒癥候群的說法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該病目前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有13%~30%的患兒因此而死亡,剩下的幸存者中多數也留下了不同程度的長期損害,包括學習和行為障礙、失明、癲癇、癱瘓等。

該病多因新手父母,特別是粗線條的新爸爸,出於逗樂孩子而無意中引發。在澳洲、加拿大和美國進行的研究表明,虐待性頭部損傷病例中大約45%由生父造成,25%由母親的男友造成,15%由母親造成,15%由孩子的看護者造成。

脆弱的大腦

如果你吃過豆腐腦,就能體會它有多麽嬌嫩,稍微大振幅的晃動便可能將其攪破。初生寶寶的大腦也是如此,區別在於,豆腐腦攪勻了好吃,而大腦受到震蕩則可能造成損壞。

嬰兒腦部水分含量較高,比成人的腦部柔軟、脆弱,尤其是新生兒的大腦中存在粘稠的未凝膠狀物質,在猛烈搖晃時,沖擊力對腦組織和血管帶來的損害,比突然跌落直接撞擊頭部還要厲害得多,可以出現血管撕裂,腦神經纖維受損等不適,表現為頭痛、頭暈、失憶及影響智力,嚴重者因腦部大量微細血管爆裂,引致腦部出血,可導致癱瘓甚至死亡。

另外,嬰幼兒的大腦袋重量占全身體重的25%左右,而成年人只有10%。與此並不對稱的是,嬰幼兒的頸部肌肉發育尚不完全,柔弱無力,甚至連獨立擡頭都困難。故而在抱6個月以內的嬰兒時,醫生通常會強調橫抱,並註意托頸。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當嬰幼兒被搖晃時,小小的脖子承受著怎樣的沖擊力。在家長不經意的舉動之下,寶寶腦部很容易被扭曲、壓迫,造成硬腦膜下血腫或蜘蛛膜下出血等嚴重的傷害。

由於搖晃的程度和時間長短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癥狀輕重表現亦有不同。主要癥狀大致是:嗜睡、不安、流涎、嘔吐、四肢無力、抽搐痙攣,以及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和心跳過慢,甚至出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及至死亡,也可以有視網膜出血,顱骨、肋骨骨折,以及頭、臉或身體皮膚瘀血等。常見的後遺癥包括: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滯、肢體偏癱、視力受損、語言障礙、癲癇等。

安撫寶寶有講究

搖晃嬰兒癥候群被定義為一種兒童虐待,而這恰恰最常發生於家長安撫,或者逗弄寶寶之時。在一個論壇親子版聊起浙江寧波的事故時,不少人愕然,說:「孩子小的時候,我經常這樣做」或「其實很多家長都喜歡這樣做啊。」

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爸媽會把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裏搖晃,寶寶哭得越兇,搖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再或者與寶寶玩耍,反復將寶寶拋向空中、抱著旋轉、架在肩膀或背上搖動。這些不經意的小動作,都可能會對寶寶造成難以承受的傷害。

對於孩子的哭鬧,父母別奉行搖搖樂的萬能方法,應當首先尋找原因。嬰兒無法言語,哭是其表達身體不舒服、不滿的唯一途徑,其中包含的資訊有多種可能,比如肚子餓了,尿布濕了,包裹得不舒服,以及患發燒、腸絞痛等。如果寶寶不停哭鬧又找不到原因,可以請教有經驗的照顧者,或者咨詢兒科醫生。

2歲以下的嬰幼兒很嬌弱,照顧他們跟培育幼苗一樣,需小心呵護。無論遇到什麽情況,都絕不能猛烈搖晃。在抱小孩,或者與小孩玩耍時,一定要註意保護他的頭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