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第 7879 篇深度好文:4933 字 | 13分鐘閱讀
個人成長
筆記君說:
為什麽高手總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普通的人可能半輩子也看不明白?
為什麽有的人年紀輕輕已經取得成功,而有的人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為。
我們總認為高手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在於智商和天賦,但其實是學習力。
什麽是學習力?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去刻意練習達成目標的能力。
高手都經歷過認知革命,在這個過程中透過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去做事,自然事半功倍。
那有人會問:都ChatGPT時代了,還需要學習力嗎?AI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已經遠超人類。
答案是:當然需要。簡單來說,難道用好ChatGPT,不需要學習力嗎?任何風口背後,普通人想要實作快速突圍,都需要學習力。
就像【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傑說的: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快。
特別是在這個日新月異、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有保持學習力,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
一、聰明人,
都是自己大腦的雕刻師
當然,我們都明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快速進階,那學習力怎麽獲得提升呢?
答案是:刻意練習。
華山醫院腦外科醫生、【加油吧,大腦!】作者黃翔老師,曾收到過很多網友的提問,「天才的大腦有什麽不一樣?是不是成功的大腦,都有一些獨特的組織結構?像武俠小說一樣骨骼驚奇,是一個讀書的好材料。」
黃翔老師的回復卻是,「成功人士或者學霸,與普通人的大腦並沒有什麽不同。人的成就有高下之別,人的大腦卻沒有貴賤之分,重要的是怎麽去開發、套用、保養你的大腦。」
聰明的人,都是自己大腦的雕塑師。他知道如何透過學習和練習,把大腦雕得更完美、更聰明。
究竟怎樣才能在同等時間下,提升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呢?黃翔老師從腦科學的角度,給出的一個建議就是:刻意練習。
1.刻意練習,養成好習慣
我們對大腦的訓練,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在大腦上雕花的過程。
我們見到的每一個人,上過的每一堂課,聽過的每一個故事,就像一把刻刀, 在不斷地雕塑你的大腦,只有重復得越多,才能雕得越深刻。
就像體育訓練中,為什麽運動員要對一個動作做無數次反復訓練?就是為了對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內化成本能,比賽中時才可能一擊必中。
刻意練習也是如此,它可以幫你高效運轉大腦不費勁。
舉個例子,當你開始工作的時候,總想要玩手機、刷影片怎麽辦?不如試著讓自己每天都克制一次,每次成功都記錄下來。直到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自己可以自然而然地專註工作了,不會時不時分心偷懶。
這是因為,當我們一再重復特定的動作或念頭時,會不斷加強對應的神經回路,當專註工作的神經回路強於其他神經回路時,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習慣養成。
當你重復運用同一條神經回路,熟練到極致時,只需要一點點能量或註意力,就能觸發這一傳導路徑。
這也意味著:無論好習慣也好,壞習慣也罷,都會因為「低能耗」,而成為我們的預設反應。因為節能是大腦的天然傾向。
而刻意練習,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習慣。
2.刻意練習,讓決策更精準
從本質上來說,刻意練習,是為了讓決策更精準,讓成功的概率更高。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也提到高手與普通人的差別,來自於「心裏表征」。
簡單來說,透過多年的練習, 高手可以針對某個領域中可以遇到的各種情況,做出精準預判和應對措施,這是因為他們在心裏已經對各種局面,建立了高度復雜和精密的表征。
比如,在比賽期間可能出現的國際象棋棋子的各種配置。這些表征使他們能夠做出更快更準確的決策,並且在特定的局面上更快更有效地應對。
再比如,經驗豐富的攀巖者在開始攀巖之前,會仔細觀察整堵墻,以找到他們將會選擇的最佳路徑,想象著自己從一個把手的位置攀爬到另一個把手的位置。這些都是隨著經驗積累,練就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的一個重要好處在於,可以幫助我們處理資訊: 理解和解讀它,把它保存在記憶之中,組織它、分析它,並用它來決策。
所以,當你對某個主題研究得越多,對該主題的心理表征也變得越細致,也越能更好地消化新的資訊,決策也會更精準。
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技能與心理表征之間的關系是一個良性迴圈: 你的技能越嫻熟,建立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練習,以磨煉技能。
二、刻意練習≠機械重復
既然刻意練習這麽重要,那是不是練得越多,就越好呢?
當然不是。
大家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作家格拉德威爾認為,「 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可以從普通人變成世界級大師。 」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真相是,從來不存在1萬小時定律。
舉個例子,在流水線上工作了十年的人,比工作了一年的人強在哪裏?保安做一萬個小時可以變成頂級保安嗎?無非都是工作更熟練一點,並沒有超出後者太強。
所以,從新手到高手的進階之路,不是低水平的重復,而是有目標、有提升的刻意練習!
如何做到有質素的刻意練習?
1.走出舒適區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人的心理上都一個「舒適區」, 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時,往往一旦達到令你滿意的技能水平,你就不會再進步了。
我們通常會錯誤地理解這種現象,認為自己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夠更擅長,也許進步較為緩慢,但最終還是會更出色。
但其實,人往往會習慣性停留在舒適區,止步不前。
美國密芝根大學商學院教授諾爾·迪奇提出,人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分為三個區域:
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進行的練習,它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區域,不斷去練習和提高。
所以,有效的練習一定是發生在「學習區」,一旦你學會了某個東西,就應該要求自己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凡是達到「我閉著眼睛都能……」這種程度的人都廢了,因為高手不會閉著眼睛做事。
如果你只是站在原地,「閉著眼睛」重復已經做過且熟悉的工作,就算做上10年可能也不如別人「刻意練習」2個月。
這也是為什麽職場中,有些人看似經驗豐富,但薪資和職位卻一直升不上去?可能是他在「舒適區」待的太久了。
真正值錢的「經驗」,是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不斷練習提高、發生改變、取得進步所積累下來的經驗。
2.高質素的練習
同一件事情,為什麽有人努力一個小時就可以學會,而有些人卻忙活半天都沒搞清楚?
關鍵是練習的「質素」。
刻意練習,就是透過最高質素的訓練方式,產生最快的進步速度。
那麽,我們如何做到高質素的刻意練習呢?
①有明確目標的練習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於引導你的練習。
把目標分解,要練習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復練習。透過 「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裏」 ,最終達到長期目標。
②自律,保持刻意練習的驅動力
通往成功的路從來都不神秘,我們與牛人的差距就在於那份自律。
被稱為「評劇皇後」的白玉霜,開創白派藝術,名揚大江南北。但她不論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冬,一有時間就去練功。
有人對她說:「你已經成名了,幹嘛還這麽苦練?」
她笑笑說:「戲是無止境的。」
成長也是沒有止境的,當你不斷突破「舒適區,深耕下去,才能重新定義閃閃發光的自己。
③得到有效反饋,不斷最佳化改進
刻意練習的關鍵,是隨時獲得有效的反饋。
一般而言,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麽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麽會存在這些不足。如果沒有反饋,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或者你現在離實作你的目標有多遠。
所以,你需要一個旁觀者,他不見得水平比你高,不需要經常跟你談心,不用激發你的戰鬥熱情,但他必須給你提供有效反饋。
有效的反饋,應該滿足三個條件: 及時,一旦不對馬上就有人給你指出來;超脫,對事不對人,反饋者不把你的錯誤上升到「你這個人行不行」的層面;試錯,你犯錯誤的代價很小。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 ,只有不斷產出獲得反饋,我們的人生才會發生真正的變化。
三、如何成為刻意練習的高手?
所謂的天才,不過是比我們更懂得「刻意練習」的高手。
當然,只有結果可控的領域,刻意練習才有用。股市是不可控的,所以刻意練習預測股市很可能就沒用。
有嚴格固定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最大,比如國際象棋;沒有嚴格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則非常有限,如編程、航空飛行、廣告創意。
那我們可以透過哪些方法,讓刻意練習更高效呢?
1.多種練習形式相結合
多種練習形式的重復結合,往往會讓學習更為高效。
為什麽?
這跟「學習金字塔」理論有關。
學習金字塔說的是不同的學習方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學完之後立刻教授他人或使用技能,可以保留90%的所學內容
學完之後立即練習,可以保留75%的所學內容
參與小組討論,可以保留50%的所學內容
觀看他人的展示,可以保留30%的所學內容
僅透過閱讀學習,可以保留10%的所學內容
僅聽講座學習,可以保留約5%的所學內容
這意味著: 學習的參與度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比如,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這是視覺;回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下一堂課再動手操作一遍,這是實踐。而且,經常測試是一個很好的提取記憶的手段,也能幫你記得更牢。
當筆記或口頭還不夠時,那就全方位感官都調動起來,內化並運用,這樣的重復才會體現出質素。
2.間隔式重復,讓知識變成長時記憶
集中式重復,只對短時記憶有幫助,臨時抱佛腳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間隔式重復,讓知識變成長時記憶。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就是揭示了這個記憶規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
20分鐘後,42%被遺忘掉,58%被記住。
1小時後,56%被遺忘掉,44%被記住。
1天後,74%被遺忘掉,26%被記住。
1周後,77%被遺忘掉,23%被記住。
1個月後,79%被遺忘掉,21%被記住。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這條曲線告訴我們遺忘並不是線性的過程,透過在遺忘曲線的「遺忘點」附近進行復習,這樣做能夠及時提醒大腦,加深記憶 ,幫助資訊從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提高資訊的保留率,從而達到更有效的重復。
具體如何做呢?可以嘗試利用5+1+1=7學習方法,即周一到周五狂學;周六用來放松;周日用來復盤。
如果做的不錯,要記得給自己一份即時獎勵。當然,你所設定的獎勵,要和努力程度及堅持程度成正比。
畢竟,行動是成功的階梯,行動越多,爬的越高。
3.大量套用,讓知識動起來
曾經,有弟子問過王陽明:「我讀書總是記不住怎麽辦?」
王陽明說:「哪個要你記得? 你若記得,未必曉得。你若曉得,不必記得。 」
這個小故事說的是什麽?
它說的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與能夠記得或倒背如流,不是一回事。一個人,如果沒有獲得真正的理解,再死記硬背也是無用。
那麽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
①以輸出為目的的學習
費曼學習法,被公認為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它的方法核心就是: 學完之後教授他人。
因為教授他人不僅能鞏固和強化我們所學的內容,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能有效地將新知識轉化為自己認知的一部份,並在頭腦裏搭建起新的知識網絡。
同時,教授他人,還能迫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究竟掌握了什麽,以及沒有掌握什麽。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學會了、看懂了,但一到運用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掌握;或者是到給別人講的時候,才忽然發現自己並沒有真的吃透。
所以,費曼學習法強調 「以輸出為目的」 的學習。正如費曼所說, 輸出不僅僅是學習的終極目的,同時也是學習的最佳方式。
馬斯克也說過: 「如果你能讀很多書,並且勤於交流,你幾乎可以學會任何東西。」
②大量運用,讓知識活起來
除了交流和輸出,靈活套用也是高效學習的關鍵。
怎麽把學會的知識,真正靈活運用?
如果想在碰到真實問題時,立馬找到該用什麽知識應對,那你平時需要混合練習。
美國海軍防空兵就這麽做過:將學員分成兩組,第一組每次只教一個套路,然後當天只練它。第二組每天教一個套路,但各種套路混著練。
結業大比武中,第二組擊潰了第一組,因為他們知道什麽情況下應該選用什麽套路。所以你也要一開始就混著練。
比如解方程式的時候,不能學了一個套路,就只用它,不然以後碰到復雜的綜合題,不容易臨場判斷用哪個解法。
五、結語
學習,伴隨我們終生。
羅振宇說過: 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復動作的平方。
他說,人生演算法就是你面對世界,不斷重復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復它,強化它,然後不斷去最佳化它,直到大腦可以隨時呼叫。
刻意練習可以使幾乎任何人在大多數領域成為高手,如果能更早知道這一點,你在奮鬥路上也特許以節省更多時間和精力。
請記住, 你當下的結果,由過去決定;你現在的努力,在未來見效。現在是什麽不重要,現在努力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