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北大教授,散步解出一道170多年的難題

2024-07-23教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北大未名湖

是一處著名打卡地

有人欣賞湖畔的楊柳依依

有人感受時光流轉的靜謐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80後」博導江穎則與眾不同

冬日的一次散步

江穎發現湖面上

有很多像波紋一樣的漣漪

一個新課題就這樣誕生了!

啟發了江穎教授的未名湖冰面

亦冰亦水的奇特現象

他趕緊拍了照片發朋友圈

配文是「湖面上是水還是冰?」

好幾位老師在下面留言討論

都認為冰表面很值得研究

江穎回復說:

「好主意,設計個實驗試試!」

江穎帶著學生開始探究

冰表面到底長啥樣

6年時間

他不僅自主研發出

中國第一台光耦合qPlus型

掃描探針顯微鏡

江穎在自行研發的掃描探針顯微鏡旁

還從原子尺度上

揭開了有關冰的一系列未解之謎

給出了冰表面預融化機制

這一長達170多年爭議問題的答案

研究的創新性、文章的完整度

贏得審稿人一致的高度贊賞

於日前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從「車間技工」開始

科研器材是科學家的「眼睛」

在美國加州大學艾榮分校

Wilson Ho(何文程)院士課題組

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兩年時光

在國內時沒有經過相關培訓的江穎

一開始的處境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他在工廠車間做了近4個月的「技工」

早上用軟件畫圖設計零件

下午就拿圖去車間用銑床、車床加工

晚上回到實驗室組裝並測試

淩晨一兩點再去返工

回到家時已是淩晨三四點

加工零件時都是站著的

中途坐下休息的一兩個小時裏

江穎也會利用起來讀讀文獻

盡快彌補自己在基礎知識上的欠缺

江穎在美國博士後期間加工零件使用的銑床(左)、加工的部份零件(右)

持續磨練後

他很感謝也很慶幸

自己在博士後期間

踏踏實實當好一名「技工」

正是那幾個月的魔鬼訓練

讓他獲得了導師的「真傳」

才有了搭建頂尖器材的底氣

造一流器材

是江穎深埋心中的一個夢

江穎用了十來年時間成功研制出

中國第一台

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

這是目前掃描探針顯微鏡

家族裏空間分辨率最高的

已實作商業化套用

有了如此精密的器材

江穎團隊與合作者

接連突破前沿研究

江穎悟出了一個規律——

當摸清每一個細枝末節的過程

會發現那些處於頂端的科研器材

也並非高不可攀

它們其實都是各種各樣的

小步驟、小部件、小技術堆砌起來的

實驗室裏永不畢業的「大師兄」

為了能把自己長久科研實踐積澱的

技術、經驗和眼界

原原本本地傳授給學生

江穎堅守在科研一線

被學生們稱為

實驗室裏永不畢業的「大師兄」

江穎在指導學生制作掃描探頭

「江老師特別頻繁地出現在實驗室

他和我們一起參與到

一項研究的方方面面

我養成了很好的思維模式

擁有了搭建器材的硬實力」

北大物理學院特聘研究員田野說

「做實驗久了難免感到枯燥和迷茫

當感覺做出來的數據沒啥意義時

我就喜歡找江老師聊聊天

他看問題的視角和方法

總能啟用我那停擺的腦細胞

我們都不拿他當外人

有一回

實驗進展緩慢,有點心急了

當著江老師的面就哭了

他好言好語安慰我」

北大物理學院博士後洪嘉妮回憶道

江穎(右一)與學生在一起

這位「大師兄」也會 偶爾嚴厲

不停地「找茬」和潑冷水

激勵學生想方設法驗證結論

「我先做最嚴苛的審稿人

迫使他們解決很多不確定的問題

學生們在我這裏先經歷預審稿後

將來投國際期刊時才能更順暢一些」

江穎並不要求每個學生

畢業前一定要有好文章

重要的是掌握實驗技能

能夠獨立思考,將來獨當一面

網友評論

「這才是科學應有的態度」

他希望每位選擇科研這條路的學生

對科研都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只有熱愛

你所從事的科研方向和領域

才能耐得住出成果前

很長一段時間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