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蜀的璀璨寶藏】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器篇,揭秘千年玉韻

2024-06-06收藏

深藏於成都市區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一座承載著古蜀文明輝煌歷史的寶庫。這裏,每一塊石頭、每一件器物都似乎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和傾聽。

金沙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史前古城址,更是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至2600年,這一時期正是古蜀文明發展的高峰。博物館內,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區、居住址等遺跡,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古蜀生活畫卷。

前言:

1.金器篇

商周四節玉琮

長10.6,孔徑6.8,高16.6(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質地溫潤,灰白色,半透明。整體呈方柱體,外方內圓,中空,柱體四面外壁中間開出豎槽,將每面一分為二,使四角形呈方形凸面。凸面開橫槽分節,共有四節,每節凸面刻劃九道平行直線紋,三道一組,線紋平直規整。中孔兩面對鉆而成,孔壁光潔,平整、光滑。制作規整,打磨光潔,圓潤光滑。該器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矛

長24.6,寬4.65,厚0.68(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牙白色,透明。整體略呈細長柳葉形,窄體,尖鋒,直面,器身與邊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斷面呈橫六邊形,小六邊形平頂,器表通體打磨拋光,制作極其規整。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長援直內玉戈

長36.6,寬7.39,厚0.78,(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牙白色,夾紅褐色沁斑,色彩鮮艷。無胡直內戈,三角形尖鋒,長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齒突,刃緣斜磨,起弧形脊,單闌,出上下齒,下齒殘,近長方形內,內中部有單向圓穿。內上下緣、端部斜磨,半透明。器兩面的援本部有長方形方框,框內刻劃交叉菱形紋。制作細致講究。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有領玉璧(殘)

直徑12.76,孔徑 6.25,高 3.57,壁厚 0.35,領厚 0.5(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不透明。紅褐色、米黃色、黃褐色與青灰色相間。整體平面形狀呈圓環形,器體大型。中間孔徑較小。孔壁凸起成領。領部窄緣,方唇,直口,直壁。環面平整,較寬,環緣平直。環面有七組清晰的同心圓圈弦紋,每組弦紋由疏密相間的極細的等距陰線紋組成,應系由快速轉動的圓盤形砣具踩踏帶動輪盤轉動留下的痕跡。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該器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矛

長4.83,寬2.84,厚0.53(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質溫潤。白色,半透明。整體呈弧邊三角形,形體較小,尖鋒,邊刃呈弧形,直面,刃部與面交界處起脊,斜直頂,素面,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貝

長3.23,寬2.7,厚0.63(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白中泛青,溫潤細膩,無雜質,器背部粘附少量銅銹。為海貝形圓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兩側邊圓滑,並各在中段有四個較淺的齒狀突起,器中部有一縱向溝槽,溝槽兩側又精琢出對稱排列的十四道淺凹槽,溝槽頂端有一穿系掛繩用的小孔。整器光潤,通體磨光。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陽刻昆蟲類動物紋玉牌

長5.54,寬5.3,厚0.55(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灰白,不透明。器略呈圓角方梯形,受埋藏環境影響,器內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一面以陽線技法雕刻出一變形昆蟲類動物紋樣,刻紋線條極其流暢,加工工藝十分精湛。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璋

長38.6,寬7.43,厚0.68(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灰白色,不透明,夾雜黃褐色、黑褐色沁斑,色彩亮麗。整體略呈長條形,扁平。尖鋒,一尖高一尖低,刃部內凹較深,呈"V"字形。器身前端近刃部薄,後端厚,直面。闌部份主闌、附闌和闌間飾,闌部中間有一單面穿孔。長方形柄部。裝飾較為復雜,主要集中在刃部、身部和闌部。刃部中部溜掉一動物,動物呈奔跑狀。器身兩面分別陰刻對稱的兩組人面紋。主闌殘缺,裝飾不清楚,附闌為兩齒闊嘴的獸頭,闌間有等距分布的幾道凹弦紋,弦紋上殘存有少許朱砂。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圭

長15.86,寬4.09,厚 0.5,(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墨綠色,夾白色條狀沁斑,半透明。長方形,較長,平頂,直腰,直面,平刃。闌部有五組齒狀飾,上下兩組各有4道平行直線紋,中間三組各有3道平行直線紋,每道線紋均由二條平行直線紋組成。整器制作規整,打磨光滑。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紋玉璋

長24.5,寬6.0,厚1.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灰白色,泛紅,不透明。器表粘附大量黑色沁斑。平行四邊形,扁平,直面,周緣直立。兩面刻有兩組圖案,每組圖案由一向右側跪坐的人像、兩道折曲紋、三道直線紋組成。折曲紋在直線紋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頤,橢圓形眼,身著長袍,雙膝著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後寬,呈柱狀形,似一根完整的象牙。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凹刃玉鑿

長25.56,寬6.48,厚1.79(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白色,不透明,夾紅褐、黃、黑、淡黃色雲狀、條狀、絲狀沁斑等多色斑紋,色彩炫麗斑斕,就像一幅天然的圖畫。器呈長條梯形,平頂,器一面平直、一面外弧,平直寬面刃面近刃處內凹,內凹刃面與平直寬面結合處突起兩條婉轉流暢的弧轉脊線,刃沿外弧,偏鋒,器身上清晰保留由上而下的打磨拋光痕跡。此器制作精細,通體打磨光潔瑩潤。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V」鋒長援直內玉戈

長 27.60,寬 5.65,厚 0.77(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質地溫潤。白色,半透明,夾雜大量黃褐色、青灰色沁斑,色彩豐富艷麗。整體平面形狀呈長條狀,寬體。鋒尖分出極小叉口,援身較長,上下邊刃較直,向前鋒處緩收,器身中部較厚,邊刃較薄,闌部份主闌、附闌、闌間飾三部份,中間有單面鉆圓形穿孔。長方形柄部。闌部裝飾較為復雜,主闌兩側分別飾有三獸首形齒飾,突出器外,附闌兩齒,較主闌稍寬,闌間兩側各飾有二組台階狀齒飾,較主、附闌窄,每組兩枚齒飾,整器制作精細,打磨光潔。該器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獸首飾玉璋

長43.0,寬9.15,厚0.56,(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細膩。墨綠色,色彩純凈。整器呈長條形,扁薄。刃部呈斜內弧形,器身中部微束腰,直面,雙闌,長方形柄,柄部近主闌處有一雙面鉆圓孔。闌部裝飾較為復雜,主闌為一獸首飾,附闌為單齒突起,闌間兩側各有四個齒突,分兩組,每枚齒突上分別有兩根弦紋組成。該器制作精細,器表打磨極為光滑,復雜的闌部裝飾顯示出古蜀時期極高的玉器制作工藝。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錛

長12.9,寬3.8,厚0.5(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不透明。白色,器表有黃色、褐色和黑色沁斑。整體呈狹長梯形,器身扁薄,平頂,頂端和側邊打磨規整,單面弧形刃,器身近下端處有一單面鉆穿孔。

商周玉璋

長42.35,寬8.32,厚0.79(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墨綠色,不透明,夾白色線條狀沁斑。呈圭形,扁平。平刃,直面,直腰。闌部裝飾較為復雜。闌部份兩段,中間以一對齒突相隔,呈"山"字形。每段各有兩組對稱的小齒突組成,每組齒突又分兩個。齒突之間無裝飾。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橢圓形玉飾

長14.8,寬6.07,厚1(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灰白色,不透明,夾雜一些黃褐色、綠、黑褐色沁斑,色彩豐富。平面近橢圓形,形似眼睛。扁平,兩端各有一個向外的尖突。正面中間略凸起,周邊近緣處較中間低,素面。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此器為國內首次出土,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獸面紋玉鉞

長22.5,寬11.48,厚1.7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灰白色,不透明,夾雜有醬黃色、灰黑色、深褐色、暗褐色等多色沁斑,色彩艷麗。該器造型如一件梯形石斧,頂部略呈三角形,器物的兩面均有對稱的紋樣。在頂部用減地和陰刻線紋技法構成一淺浮雕連體獸面紋,連體獸面紋之下有兩條平行直弦紋,使頂部的紋樣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

器身的上部和兩側邊分別飾有兩組由兩根陰刻的平行線紋構成一"冂"形,在"冂"形的兩邊內側還分別陰刻有五組對稱的卷雲紋。該器制作精細,通體打磨光潔。其上的紋樣,不論是浮雕法的獸面紋、夔紋,還是陰刻的卷雲紋均留下相當多的劃痕,這表明其上的紋樣是用刃部尖銳的工具雕刻而成。該件器物的玉材來自四川盆地西部山區,應為本地制作。但其上的獸面紋確是商周時期中原地區青銅容器上的典型紋飾,很明顯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牙璧

直徑3.8,孔徑0.2,厚0.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墨綠色,器身 布滿少量白色條狀沁斑,不透明。整體略呈圓形,小型,扁平,孔徑極小,環面較寬。外緣等距分布有四組凸起的牙飾,呈順時針旋轉,每一個牙上有三個齒狀凸起。整器制作規整,打磨精細。

商周玉神人面像

長3.20,寬2.06,厚0.27(單位:厘米)

玉質為含水磷酸鹽、碳酸鹽的多金屬混合礦物料。墨綠色,粘接銅銹。人面像兩面對稱,人像為側面造型,長眉,大眼,鉤鼻,闊口,口內三齒,方頤,大尖耳,頭戴冠飾。頸部一下殘缺,功能不明。此器為國內首次出土,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環

直徑3.98,孔徑3.29,高 0.2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青玉,透明。整體呈圓形,窄環,扁平輕薄,環面平整,內壁平直,外壁略弧,素面。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璋

長30.30,寬8.78,厚0.87(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灰白色,不透明,夾雜褐色和黃色沁斑。整體為長條形,扁平,器形較大型。"V"字形刃部制作最為精細,兩面"V"字形中部都磨出淺槽,邊緣起脊,外刃緣修薄。器身前段寬,後端窄,中部微束。器身中間微凹,兩側凸起。橫長方形闌部,闌部中間有個單面穿孔。長方形柄部。闌部裝飾比較簡單,在邊緣刻出幾道淺槽,未見齒突。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色彩亮麗,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璧

直徑10.7,孔徑5.9,厚0.6(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紫紅色,不透明,表面有黑白色沁斑,局部有風化現象,色彩斑斕艷麗。整器呈圓環形,孔徑較大,環面較窄,平直,近孔緣處微凸起一周成矮領,整器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十節青玉琮

上端長6.94,下端長6.3,上孔徑5.55,下孔徑5.14,高 22.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青色,質地溫潤,透明。器表有因鈣流失後形成的大片白化現象,白化的紋理多沿玉石礦料原有自然裂紋擴散。器表還有條狀的淺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狀沁斑。該玉琮為長方柱體,外方內圓,器上大下小,中間貫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為十節,每節雕刻有簡化人面紋,由陰刻細密平行線紋的長方形橫棱表示羽冠,用管鉆琢出一大一小的兩個圓圈,分別表示眼睛和眼珠。長方形的短橫檔上有形似卷雲紋的幾何形圖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陰刻一人形符號,人形頭戴長冠飾,雙手平舉,長袖飄逸,袖上還有羽毛形裝飾,雙腳叉開,仿佛正在舞蹈。孔內壁兩頭大中間小,為雙面鉆孔而成。器內外打磨拋光,玉質平滑光潤,制作十分規整。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風」字形玉鉞

長15.73,寬9.88,高0.55(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質地溫潤,半透明。綠色,透明。整體略呈梯形,扁平,平頂,直面,中部腰身微束,剖面呈窄長方形。側面近刃部外撇,直刃,器身上端正中有一個圓穿,一側邊近頂端有一個單面鉆小圓穿。器身兩側上端各有對稱突起的階梯狀齒狀裝飾。器身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該器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連弧刃玉戈

長16.16,寬4.84,厚0.55(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質地溫潤。灰白色,不透明。玉質白中泛青,正面有綠色銅沁及少量黃褐色、黑色點狀沁斑。反面有黃褐色片狀、白色細紋狀沁斑。整體呈長條形,扁平,分援、柄兩部份。援呈三角形,器物厚度從下至上漸變薄。邊刃呈連弧狀,穿孔為單面鉆,呈喇叭形,上大下小,長方形柄部。該器整體線條舒展流暢,加工細致,器表有拋光。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有領玉牙璧

直徑28.4,孔徑5.3,高2.3(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灰白色,不透明,表面有褐色、黃色、黑色沁斑,色彩斑斕。整體呈圓環形,孔徑較小,孔壁凸起成領,方唇,直口,直緣。環面較寬,平直,環緣等距分布四組齒狀突起,每組齒狀突起五個,整器制作規整,靠近環緣有一個小圓孔,推測系懸掛之用。器身打磨精細。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琮

長6.9,寬7,高8.23,孔徑4.54,壁厚1.3(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不透明。灰白色,器表色澤豐富,夾雜大量黑、褐、黃色沁斑。整體呈方柱體,器形矮小,外圓內方,中間貫穿一圓孔,孔一邊大一邊小,為單面鉆孔而成,孔壁直立,較厚。上下均出八角形射,射口極低。外壁直立。無節。素面。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該器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有領玉璧

直徑24.25,孔徑6.46,高1.94,壁厚 0.5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向上的陽面呈紫藍色,其上布滿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向下的陰面則呈淺白色,其上分布褐色條狀沁斑及大量黑色點狀沁斑。由於受埋藏環境及土壤影響,出土時器表出現陰陽兩面不同的色澤效果。整體呈圓環狀,大型,中間圓孔較小,方唇,直口,直壁,壁上殘留對鉆痕跡。環面較寬,器面光潔,邊緣規整。制作極其規整,通體打磨拋光,工藝精細,光潔瑩潤。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連弧刃玉鉞

長13.45,寬13.06,厚0.6(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墨綠色,不透明。器表上殘存有青銅銹斑、少量黑色條狀斑、深紅褐斑、牙黃色點狀沁斑。柄部上端殘存大塊黑色膠狀物質及一點紅色的朱砂。可能是橫向安柄時使用的粘接物。該器扁平似璧形,中部有大圓孔,孔壁光滑。頂端呈圜形。兩側各有兩組鋸齒狀突起,每組兩齒,共有四齒。刃部份四段磨成連弧形雙面刃。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素面玉琮

長6.03,寬5.8,高2.6,孔徑4.3,壁厚 0.7(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灰白色,半透明,有褐、黑色沁斑。器呈方柱體,器體扁矮,素面,圓形射口極低,孔大。器內外有打磨。此器形制簡單,制作粗糙。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斧

長8.73,寬3.51,厚1.74(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白色,透明,夾雜黃褐色沁斑。整體呈長條狀,扁平。尖頂,弧腰,弧面,近側面多處起脊,磨平。弧刃。側面交於刃部呈"V"字形。素面。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玉鐲

直徑7.41,孔徑6.38,高0.82(單位:厘米)

透閃石玉,玉質溫潤。青玉,半透明,夾雜褐色沁斑。整體呈圓形,窄環,方唇,平底,壁稍高,內壁平直,外壁略弧,素面。器體制作規整,打磨精細,圓潤光滑。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圖片和文字均參考網絡,如有侵權或者內容不實,請告知刪除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