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Le Journal丨傳統玉石文化與當代藝術家的碰撞

2024-01-16收藏

在2024年1月刊的LE JOURNAL欄目中,

我們嘗試發現「戴玉」這一中國傳統習俗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全新呈現,

我們透過探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

看到中國傳統玉石文化在現代作品中的體現,

透過藝術家們對文化、材料的探索,

我們進而看到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倪獻鷗


從解構形式到探索心靈

——


當首飾藝術的載體從人身上轉換到人體之外的空間時,與雕塑之間的藝術界限就被打破了,原本需要湊近才能領略細節精妙之處的首飾藝術品,由於尺度的轉換帶來新的視覺震撼力,產生了「移步換景」帶來的多重美感,讓人體會到藝術形式邊界模糊帶來的更多表現可能性。

倪獻鷗,【折射的風景】,牛骨、銀、瑪瑙、

竹子、古石、雲石、琺瑯、黃金18K

原本是工業設計背景的倪獻鷗去英國留學前,對珠寶首飾設計的理解更多在技術層面的研究,而在伯明翰的學習經歷讓她接觸到大量極具創意的理念,了解了設計不僅僅關註技術,更是一種自我表達,這讓她從設計思維向藝術思維開始發生轉變。倪獻鷗開始尋求從思維層面徹底解放自我,以珠寶首飾為形式創作出有獨特風格和自我表達的藝術作品,她堅持所有的藝術作品必須親手制作,讓自己的思路在創作中慢慢成熟,透過制作過程中的思考,捕捉閃現的靈光,並將其融入之後的作品中,帶來屬於自己的藝術系統的變化。

倪獻鷗的前期創作思路傾向於解構的表達方式,透過打破審美平衡來制造「不完美」與「不規則」,用片形、線形等簡易語言重組出超越視覺和審美的新的秩序感。從自然形態的解構開始,到對中國文化元素如何轉換成當代語境的關註,嘗試使用混合材料進行開拓性的實驗.在【空城】系列中,倪獻鷗提取了中國傳統瓷器的繪畫元素,將陶瓷上的山水、松樹、古亭等元素以中國古典美學中獨特的圓形視野重新構景,再用銀構造出另一半亭子、假山與小路,將作品從二維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產生新的秩序,讓畫面裏的中國意境在外延空間中得到生命的延續。

倪獻鷗,【折射的風景】胸針,銀、不銹鋼、瑪瑙、碧璽、竹子

而【折射的風景】系列作品靈感來源於對「過去和現在」的思考,倪獻鷗從傳統園林切入探討空間和時間上的關系,解構傳統園林空間,並將其元素置於現代的時空之中,玉石、竹子、瓷器這些中國傳統美學裏面最受認可的材料的結合給人以豐富的造型視覺體驗。因此在該系列作品中,結構皆來自蘇州園林中的經典建築元素,房屋連綿的屋檐被塑造成片狀,以現代藝術的抽象結構對古典建築空間進行轉換,在這裏歷史的深度和時間的廣度都凝聚在了一起。

倪獻鷗,【月光】胸針、掛件,

銀、粉晶、月光石、珍珠

中古花器 時所ELSEWHERE


2019年至2021年,倪獻鷗前往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做存取學者,這段經歷促使倪獻鷗開始更加關註精神層面的表達,嘗試在首飾作品中更多地呈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回國後,倪獻鷗創作了【無盡生長】系列作品,她將創作方向指向材料本身的拓展可能性,更本質地去挖掘材料的內在內容,她將生命視為一個迴圈體,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會經歷從出生到成長,再到繁榮,最後到死亡的階段,倪獻鷗透過對自我內心細膩感受的表達創作了這個系列,記錄了她平靜對待生活中經歷的種種挫折與衰敗。最終在展覽「疊展風景」中呈現出倪獻鷗前後兩個階段不同的思考方式,從對外觀形式審美的關註,到探視自己的心靈世界,最後落在一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命題——思考如何平靜地面對死亡這件永恒無法逃避的事情。

倪獻鷗,【折射的風景】胸針,

銀、不銹鋼、和田玉、竹子

中古花器 時所E LSEWHE RE


我們不難看出,倪獻鷗的創作與個人的經歷分不開,因此她在創作過程中,如果遇到靈感停滯,就會先放下來,可能之後在旅行中偶遇的有趣的材料、在二手市場裏淘到的配件,都可以運用到之前停滯的作品中,嘗試連續性的交替創作,同時又可以透過藝術家最近的愛好或是不斷變化的關註點,探索出更合適的解決辦法和更符合表達方式的材料。 倪獻鷗靈活隨性的創作方式與個人的生活習慣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這讓她的作品更能表達出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在生活中等待重新開機的契機,感受生活與藝術的變化與樂趣。

薛章妮


傳統之上,五行之中

——


中國的玉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傳承,玉石在中國人眼中不僅僅是一種裝飾物,更被賦予了精神信仰層面的含義,這也使得傳統玉雕的設計題材相對固定,而對於出生在玉雕世家從小與玉石為伴的薛章妮來說,她希望將玉石文化中的傳統東方美學與當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透過自己的設計創作給玉石首飾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和田白玉原料

羽毛枕 無印良品

薛章妮的母親是傳統玉雕大師,從小身在其中的薛章妮起初並沒覺得這些玉雕有多美,但當她出國留學後再從外部視角回看這些傳統藝術作品時,內心不斷贊嘆原來玉是如此美妙動人,也讓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在進一步的學習研究中,薛章妮感受到大眾對玉器的固有觀念,認為傳統玉雕不薛章妮:傳統之上,五行之中夠時髦,她覺得這種傳統工藝與美學表達的落寞是很可惜的,於是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巧妙地在當代生活中傳承玉雕文化。

而作為設計師,薛章妮認為設計本身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設計師在創作作品時會尋找一個畫面以外的精神內核作為支撐,可以是創作當下的感受、對大自然或兒時記憶的情感表達,或者是對材質最純粹的展現。這是薛章妮在之前的美術學習中形成的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她也將這種思維方式帶入到首飾設計中,她的作品設計理念正是從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出發,每一系列都圍繞著五行之一進行延伸創作。

為了讓玉石這種中國本土古典氣息濃郁的首飾材質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薛章妮以五行元素作為基礎,在第一個階段大量運用比較抽象的圖案進行設計,薛章妮盡量把玉雕作品抽象化,讓每個人對作品產生不一樣的思考和感受,進而與傳統玉雕具體的形象之間產生外觀顯著的差異性。有趣的是,由於作品設計圍繞五行概念做延伸,薛章妮會遇到一些人想要透過佩戴特定元素概念的產品給自己個人的內容作補充,從而達到五行平衡,這其實也是一種中國人傳統的精神寄托的體現。

獨角和田白玉手鐲 L'ELEMENTO


從小受家庭傳承的熏陶,薛章妮在玉石珠寶設計中對玉石本身的材質非常講究,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融入材料本身的特性。 在初期創作階段,薛章妮的作品都是以凸顯玉石材料本身為主,不做過多雕刻,透過設計語言表達出不同於傳統玉雕的風格。 從第二個階段開始,薛章妮逐漸加入玉石雕刻工藝,比如一些異形輪廓、具象物件的塑造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玉雕的魅力展現給大家。 同時薛章妮逐漸在設計上減少抽象的圖形圖案,采用更多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人格化象征的具體形象,便於受眾理解作品傳遞的精神氣質,也以新的表達手法呈現傳統器物文化的深刻內涵。

薛章妮的玉石首飾作品采用全手工制作,對工匠要求很高,制作難度也很大。薛章妮在設計上會盡量避免小顆粒的鑲石,而且不同玉石的軟硬度不一樣,針對性的打磨拋光工藝就有所不同,目的就是將玉石的溫潤細膩表現出來。在後續金屬鑲嵌時也會遇到各種頭疼的問題,制作金屬部份都是掃描一對一客製,才能保證每件玉石與之貼合鑲嵌,最終一件首飾才得以完美呈現。薛章妮覺得在這個似乎被科技主宰的年代,堅持傳承手工玉石制作工藝雖然耗費時間效率很低,但卻蘊藏著無可替代的藝術美學價值。

選定玉料之後,玉雕師會在玉料上勾勒出首飾的設計圖

作品在初步成型之後,需要透過打磨、拋光等工序,將玉石的溫潤細膩表現出來

玉石是與中國傳統美學表達關聯密切的材料,薛章妮在設計中同樣融入了很多她對中國傳統建築、園林等藝術美學呈現的理解。在「土」系列中,薛章妮的靈感來自她小時候很喜歡去逛的揚州何園,薛章妮覺得石濤造園,將雜亂之石疊起勝景,疊石假山雖不是真山,卻是人想象中的仙山,假山之妙不在山,而在不似之似中,它創造了一片真實的意義世界。這種意境的表達正如每件經過玉雕師傅精心雕刻的首飾,透過它的獨一無二,建立人與物之間的特殊聯系。薛章妮將她對中國園林假山石的理解融入玉雕設計中,把假山石所蘊含的哲學性的精神內核表達為一個具體的圖案,再制作成首飾。正是這些身邊點點滴滴的自然花卉、山林建築、公園園林帶給薛章妮無盡的創作靈感,也是她審美積累的來源。

一件玉器作品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傾註才能制作出來,以鉈作為工具,以水與金剛砂為介質,透過琢、磨、鉤等技法,使得這件玉石首飾從璞玉中脫穎而出

在中國,戴玉是一種傳統,玉石與佩戴者的氣質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就是君子如玉的精神寄托,因此傳統玉雕掛件多為傳達美好吉祥的寓意。而近些年,中國年輕人對本土傳統文化開始產生強烈的興趣,人們期待將傳統文化融入潮流生活方式與當代藝術審美中,如何設計出與當下年輕人生活理念與自我意識相適應的玉雕作品,是薛章妮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為了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與生活理念,薛章妮希望在傳統意象的基礎上,展現更加個人化的一面,不是被標簽化的器物與人的關系,而是希望首飾能夠表現佩戴者此時的狀態,或者以這件首飾的寓意對佩戴者表達祝願。比如薛章妮自己很喜歡的一枚「水」系列的戒指,這個系列的靈感來自薛章妮在南意大利海濱的一次經歷,她看到夕陽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效果後,就以這一幕作為靈感來源,將水所代表的寓意設計成了首飾。這個系列討論了不同狀態下的水,水不被束縛,它可以成為任何事物,玉石也如水般被設計為多種形態,薛章妮希望自己也能像水一樣不被定義,永遠流動,永遠有無限變化的可能,這是她的設計中玉石的特性與個人內心感受的融合。


吳沛


玉石如內心一樣,細膩柔軟

——

比起設計語言或表達形式,如何讓最重要的設計元素不會永遠只鑲嵌在金屬上,這是貫穿吳沛作品系列的重要課題。對於個人表達敏感細膩的吳沛來說,珠寶市場中那些風格強烈的設計語言並不適合自己,她更在意作品所呈現的狀態是不是真正在回應自己內心想說的話。


吳沛,【白水晶甜甜圈戒指】,白水晶、925銀

小號蠟燭(100MM)MELORIA

雖然吳沛的作品表達的往往是情緒和感受這些比較抽象的層面,但她需要找到明確的符號來實作作品與觀者之間的溝通,這是一個非常理性嚴謹的過程。

當吳沛有了想要表達的主題後,她會進行很多學術研究,思考自己的故事與外部作品的連線,探索他人的表達如何感動或刺激到自己,這樣吳沛才能把個人故事精煉成一個核心概念。有了核心概念之後,吳沛會進行下一步材料和形式的研究,她會先做出作品的模型,再來看這些材料的組合能不能表達出自己想要的。如果模型裏面一些元素可以精準地呈現出她希望呈現的內容,就會考慮進一步拓展如何將這件作品更細節地呈現出來,開始解決首飾結構、重量、穿戴效果等技術問題。

吳沛打磨白水晶的過程

接觸首飾設計領域之前,吳沛學習了五年建築學專業,建築學專業的學習背景對吳沛幫助非常大,她覺得建築學需要同時思考地理、材料、人文等方面,必須綜合多重因素得到最優解決方案,這種思考方式是非常珍貴的,幫助吳沛在材料研究與佩戴問題上找到了很多巧妙的辦法。

之後在歐洲的設計學習經歷也帶給吳沛帶來了更多新的啟發,她發現學校裏首飾設計與其他藝術領域的邊界很模糊,課程內容非常藝術化,有時候學生作品只是掛在墻上而不能佩戴,是非常概念化的藝術作品,這種模糊的邊界讓吳沛的創作變得更自由,很多課題也為她開啟了思路。在吳沛的設計系列中,很大一部份內容是關於原生家庭的探討,她註意到西方與東方對於原生家庭的學術研究方向有很大差異,切入點也不一樣,這些思考都為她的設計系列帶來新的探索。

吳沛,【Tangle Dangle】,粉晶、白水 晶、925銀

吳沛逐漸發現玉石很適合自己,之前的建築學專業的學習背景讓吳沛習慣預先嚴謹規劃,把全部思路想好了再開始。但是玉石材料的限制很多,制作首飾需要緩慢打磨的過程,因而吳沛不得不放棄原本的設計思路,被迫去讓作品慢慢自然發展出來。吳沛覺得自己是和不同種類的玉石一起在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她要帶著自己的內心想法找到合適的玉石,它會慢慢地在一點點的修改過程中逐漸接近理想中的樣子。這不是一下就可以決定好的,也不能委托別人代替做,必須要自己去經歷這個過程,這樣才會有滿意的結果。

李和熹、潘秋果


可持續珠寶的時代意義

——

提到珠寶首飾,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依然是昂貴的、稀缺的、突出材料價值的。如何把可持續的理念帶入珠寶首飾領域,顛覆人們對珠寶首飾的傳統價值認知,李和熹與潘秋果兩位設計師給出了他們的作品。

樹化木化石原石

珠寶首飾是一 個相對傳統的行業,在中國市場中,人們對材質價值的判斷也比較保守,對於復合材料或者可持續材料更加難以接受,因此李和熹與潘秋果的可持續珠寶作品需要挑戰的是珠寶行業的固有價值認知。 在英國學習珠寶設計期間,李和熹與潘秋果開始了解當代藝術珠寶與傳統珠寶的差異,傳統珠寶更講究材質價值,而當代藝術珠寶更註重表達設計師的思想和態度,設計師透過首飾與不同的人溝通交流,用設計理念傳遞故事,引導人們關註更深層次的價值。

李和熹與潘秋果希望自己的珠寶作品擺脫傳統材質的束縛,她們嘗試用新的表達形式,將可持續的玉石材料作為設計語言呈現出她們的思想和態度。在李和熹與潘秋果的設計中,相較於深層地表開采的材料,采用了隕石和化石等無需開采的原料,對環境的損害會降低很多,也更具有可持續的價值。同時也有以黑色碳纖維為主要材質的作品,這種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透過自然降解,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李和熹與潘秋果還運用實驗室培育鉆石和回收金屬,她們認為實驗室培育鉆石是一項很偉大的發明,因為天然鉆石需要透過破壞生態環境的方式挖掘開采,而實驗室培育鉆石節省了人力、物力等資源,其表現形式與天然鉆石完全一樣。這些新材料對於當代消費者來說可能更具價值觀層面的吸重力,讓受眾關註生態問題和珠寶制作過程中的可持續措施,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李和熹與潘秋果使用的新材料在珠寶行業中頗具挑戰性,切割新材料,並將之與金屬結合是最大的難點。掌握傳統工藝的工匠沒有見過隕石、化石等這些材料,也缺少將這些材料用於珠寶首飾制作的經驗。一方面,切割新材料的形狀不規則,無法直接套用模具,因此工匠需要不斷測試新材料的韌性和硬度,才能切成需要的形狀和厚度,因而珠寶制作前期的測試損耗率比較高。另一方面,碳纖維與金屬的結合也比較困難,李和熹與潘秋果在制作前期都是與工匠們一起測試和修改設計稿,大概花費半年的時間才最終把想要的作品形式確定下來。

在新材料的運用中,兩位設計師找到了針對這些材料的獨特設計風格,比如使用的隕石和化石中,每一個花紋都是獨一無二的,李和熹與潘秋果嘗試將作品做成極簡的幾何框架,勾勒出像畫框一樣的形式去表現核心材料,更好地向消費者展現材料的獨特性。而可降解碳纖維和鉆石一樣含有碳元素,可造性很高,李和熹、潘秋果:可持續珠寶的時代意義李和熹與潘秋果讓鉆石在碳纖維表面推起皺褶,碳纖維的啞光紋理也形成層疊的視覺形態,就像水面泛起波瀾的效果。

在兩位設計師看來,可持續材料創作的首飾的收藏價值和當代藝術品別無二致,一款作品可以是對社會現象的反映,也可以是對某一種思想理念的反饋,這些都是藝術領域的價值,而大眾會喜歡這種理念或者新材料的觸感所帶來的創新設計。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新的材料,這些新材料承載了時代記憶,而可持續材料首飾就是對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意義。

天眼珊瑚化石項鏈LE POON

玉石文化有著悠久的傳統歷史和令人驚嘆的多樣性,它的獨特之處不僅體現在種類的豐富,更蘊含在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中,變幻莫測的魅力和全新的表現形式需要我們與藝術家一同探尋。

侯泰:與玉石「協奏」

和田玉、翡翠、南紅、黃龍玉、彩玉、玉髓……在玉雕師侯泰眼中,玉石的色彩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視覺感受,更有它們自己的語言和生命,色彩的明暗、冷暖、濃淡,都反映著玉石不同的情緒。侯泰認為好的玉雕作品是沒有過度修飾的,玉雕工藝宜精不宜多,需要尊重、珍惜每一塊玉石原料,根據原料不同的色彩和質地,匹配與它韻味相符的設計元素,在不過度施加技藝的前提下,展現玉石最自然本真的美感。

侯泰有著長達8年的學徒生涯,兩位師傅分別從不同層面影響了他的玉雕創作,一位強調傳統工藝技法,註重基礎打磨;另一位則強調設計理念和創意表達,重視如何將情感融入作品。在後期創作中,侯泰結合兩位師傅的精髓,以紮實的傳統工藝與個人情感表達相結合,使作品更富有靈性和現代感,在玉雕藝術中展現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演變與創新。

侯泰擅長透過玉石材料本身的特質,解構並重塑中國傳統玉雕中的圖騰、符號與造型,他認為雕刻藝術最考驗玉雕師的功力是對節奏與韻律的掌控,要透過雕刻簡單的點、線、面等細微表現,賦予作品最大程度的情感和生命力,因此,侯泰也更喜愛選擇溫潤自然質感的原料,在尊重材料本身特質的同時,追求原始美感。他認為每塊玉石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玉雕師的幹預應該是輔助而非主導,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更具備獨特的美感。

自然界沒有兩塊一模一樣的石頭,玉雕作品也有著它的唯一性和無法復制性,即便相似的材料,質地和顏色的細微變化都會有著不同的雕刻效果,侯泰正是在這些細微的差別中,與玉石一同唱出「既雕既琢,復歸於樸」的協奏曲 。


李筱雨:石鑲石

童年時期擁有的岫玉手鐲,成為藝術家李筱雨了解東方文化的最初視窗,在【石鑲石】系列作品中,她也選擇了這種有著豐富自然紋理的岫玉作為主要材料——岫玉代表著家鄉、自然土地和情感寄托,也是她對家鄉的原始依戀。

【石鑲石】系列作品根植於傳統工藝,完美結合中國傳統玉雕技藝和歐洲傳統寶石切割與鑲嵌工藝,李筱雨認為傳統工藝不僅僅是不同文化的標誌,更是對思考過程的記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玉石作品都在講述著東方與西方的傳統工藝,藝術家在 「以石鑲石」的過程中,探索多元文化之間的碰撞。

「文化雜糅(culture hybridity)並不是指兩種文化的交合,而是兩種文化同時存在的狀態。」李筱雨以玉石作為物質媒介,在不斷嘗試將玉石與金屬的內容相互聯結的同時,精確雕刻玉石的鑲嵌部位,透過作品呈現出了「文化雜糅」狀態下的不斷探索。在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突破傳統的鑲嵌方式,詮釋了當代玉石工藝創新的更多可能。


戴毓辰:展現玉的純粹與包容

從外表上看,藝術家的作品與傳統玉雕的思維範式和審美追求是背道而馳的,甚至可能被認為施以了「錯誤」的加工方法,使玉石處於隨時被擊碎的風險之中。但是,戴毓辰透過穿孔的動作,用冷酷的介質與溫潤的玉石材料對話,將藝術家個人的經歷與玉石的純粹、包容的特質聯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既是誠實的、反映當下的,也是接納所有人的、沒有成見的。

在中央美術學院首飾系學習時,一次雲南瑞麗的實地「寫生」經歷,啟發了戴毓辰對玉的迷戀和癡醉,在這座被稱為「玉城」的傳統小鎮,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玉雕的入門學習,讓他對材料的源頭有了親身的了解。玉作為一個抽象的文化材料,在他的眼前實體化,成為一塊塊具體的玉飾作品,而玉石作為材料媒介,又緊緊地和「首飾」這個概念捆綁在了一起。


戴毓辰追求在創作中探索與當下銜接的話題。在他看來,玉作為亞洲的文化精髓,對文化的影響是深入血脈的,盡管藝術家本人的求學經歷給他帶來了豐富的創作體驗和文化碰撞,但玉石材料隨時都在幫他把作品拉回到首飾的語境裏。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給一塊「綠色石頭」註入的不同精神,「我喜歡亞洲的玉,也喜歡紐西蘭的玉」,在這個文化包容的時代,不管是身在亞洲還是在歐洲,不管是熱衷於玉石,還是本身沒有特別的文化共情,都可以透過作品的物質內容達成共通的聯結——觀者觸摸到一塊切割精準、拋光細膩的玉石作品,很難不產生愛憐。

一塊玉石被挖掘出來之前在泥土中是什麽樣的?人類賦予了精美的玉石作品無限的價值,它們被做成玉鐲、佛牌、掛墜......但這些都是人類自身的想法,並非玉石的本意。藝術家張澤灝試圖還原玉石的自然生長過程,讓它們重新在大地泥土中肆意生長。


張澤灝:玉石的「自主選擇」

張澤灝將來自不同原料的破碎玉鐲拼接在一起,不在乎產地、凈度、水色這些人類賦予的價值衡量體系,在保留原生狀態和破碎質感的同時,與水泥、砂石、草木等元素重組,透過非常規造型的玉石作品,來進一步探索一塊玉石材料的生命力。

自由和束縛總是對立的。對於玉石來講,它們也有權利變成它們想變的造型,或者隨機與任何介質相連線。當我們淡化人類強加於玉石材料的傳統樣貌,大膽地將玉石「拋回」大自然時,在玉石材料的自然張力背後,或特許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李汶霏:連理

李汶霏【連理】系列作品不僅是中國「德」文化的象征,也是一次交叉結構試驗,藝術家提取漢代畫像磚中的「木連理」植物穿插結構,運用數碼四維雕刻技術,結合玉石材料,以創新的形態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德」文化意象。

藝術家試圖透過作品去探討「自我」與「生命的本真」這些哲學概念,她選擇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連線和交融的「木連理」植物結構,來代表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又透過玉石與金屬的交織,傳達更深層次的情感和聯系。在質疑當代社會對個人的塑造,以及從而產生的自我觀念是否真實的同時,將作品帶出的思考,觸及更廣泛的觀眾共鳴和人生體驗。

【連理】系列作品運用了數控自動化雕刻技術,使作品有著更高的細致度和復雜性。數碼雕刻作為李汶霏主要嘗試的工藝手段,貫穿了整個創作過程。相對於傳統雕刻而言,數碼雕刻能夠快速復制,且有著高效的生產能力,但也有喪失一定工藝價值的風險,但對李汶霏而言,選擇數碼雕刻並非僅僅追求高效率的生產工具,而是在試圖將技術作為表達設計理念的媒介,在藝術家的掌控下,以不同的材料、尺寸,或者是金屬部份的銜接等細節,更深入地探索玉石工藝和材料。

策劃、統籌 / 劉莊

攝影 / 尹煜

撰文 / 馬特、劉莊

模特/楊可(龍騰精英)

發型/MARTIN JYU

助理/HAN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