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農民民間20件老物件,童年的回憶,見到它們回到生產隊大集體時代

2024-02-12收藏

文/萬物知識局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隨著國家經濟在時間的流逝中變得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質素也得到了許多的提高,我們一邊感嘆和享受著科技帶來的紅利與便利,一邊懷念著過去的生活和那些熟悉的人。

在過去的年代,也許條件不太好,工作也十分辛苦,但那些記憶時過境遷,多年後都將是人們記憶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說到 生產隊大集體時代 ,你會想到什麽?是童年村口的玩伴、自制的小玩具還是那些看著大人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的時光?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二十件老物件和童年的回憶,再次重返生產隊大集體時代的時期。

煤油燈在當時的農村十分常見,可謂是家家戶戶人手一把,在當時那個沒有路燈和點燈匱乏的年代,煤油燈作為時代的見證,陪伴著無數的家庭度過了許多個黑暗的夜晚。

煤油燈的使用非常方便,它的燈身由銅制成,四周被玻璃環繞,中間插著一根棉質的燈芯,只需要在燈的底座註滿煤油,則可以開始亮燈了。

煤油燈能被家家戶戶所選擇,除了它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 煤油 這類材料便宜,農村的農民們都能夠用得起。

圖中擺在竹筐內的是一雙雙納好的鞋底,看起來十分的厚實且溫暖,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農民們的生活條件有限,大家一年四季都不會上街買鞋,而是由母親或者妻子親手一針一線納鞋底、做鞋。

母親或妻子在夜晚,點著一盞煤油燈在小木桌上,昏黃的燈光下,一雙雙手親自一針一線勾著鞋底,這看似只是一雙雙普通的布鞋和鞋底,其實飽含了家人的關心和愛。

除此之外,女主人們納的鞋底不僅會用來滿足一年四季家人的穿鞋需求,對於一些心靈手巧幹活非常快的女主們來說,納的鞋底多出來還可以拿到街市上去販賣,也是一個非常好 補貼家用的小妙招

圖片中看起來灰撲撲的是 撐襪子 的小器具,它的外表長得非常像腳的形狀,與現在商場中用來撐鞋子形態的工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時,你也許會好奇,那這個也是用來撐鞋子的嗎?竟然與腳長得如此相似。

實際上,撐襪子顧名思義它肯定是用來撐住襪子的,在當時的生活中,大家普遍生活都比較貧困,如果生活中有什麽物品被損壞了,大家首先想的肯定是修理,而不是置換。

而撐襪子的小器具便主要是人們用來撐住襪子,方便在襪子破洞後更好的縫補,畢竟當時的流行思想便是,壞了不要怕,縫縫補補又是三年。

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對籮筐肯定不陌生,不僅在過去的生產隊時期,現在它仍然是農村搬運的好幫手。

籮筐除了自己工作,它的工作好搭檔還有 兩根扁擔 ,在搬運菜或者水果等農產品時,肩上挑一個籮筐,不僅省事還十分省力。

在農村的生產隊時期,籮筐中不僅挑著菜和瓜果,有時還會挑著小孩,當時的年輕人白天都要出工或者去集市賣菜補貼家用,家中的小孩太小沒有自理能力,也沒有人照顧,爸媽也就只能挑著孩子一起去工作了。

坐過籮筐的人們時隔多年再次看見它,也許想到的不僅是瓜果的香甜,同時也會回憶起爸媽臂彎裏的溫暖。

鳳凰牌的 二八大杠單車 作為當時的四大件之一,可謂是誰家有它誰家就氣派。當時的大家普遍都在溫飽線上掙紮,單車也就自然顯得十分奢侈,好比現在的小轎車一般,單車也能算得上一個大物件。

當時的孩童,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家中有一輛單車,父母在騎著它上班的同時,閑暇的夜晚也能坐在車的前杠上,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走街串巷的兜風,這也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難得的親子時光。

搪瓷杯大家看見它肯定不陌生,與臉盆和豬油盆一起,一看見它們便能立馬回憶道淳樸的農村生活。

在當時的農村,搪瓷一件套可謂是家具中的紅人,不僅老人喜歡端著一個紅色的搪瓷杯邊喝茶邊於同村的人聊天,年輕人由於搪瓷杯上吉利的大「喜」字,它也成為了 結婚必備物品 之一。

圖中的一整套完備的器材,主要是 剃頭師傅 吃飯的家夥事,左邊的架子上放著一個盆,主要給客人清洗修理後灑落在身上的碎發,而右邊的架子下方遍布小抽屜,裏面則是理發師剪頭發的工具。

在當時的生活環境下,理發師沒有機會與現在一般開一個專門理發的小店,農民們也沒有時間外出理發,於是理發師只能拖著剃頭擔子在不同的村裏走著,遇見有需求的客人便在路邊支起一個小攤開始理發。

現如今,熨鬥的形態多種多樣,形態和功能各有不同都能滿足你的需求,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它們都是通電的原理來進行工作。

但圖中的熨鬥確實當時特有的 銅熨鬥 ,主要由銅制作而成,工作原理也不是用電,而是用更實惠的木炭來加熱熨制衣物,不僅平整還十分方便。

石磨作為農村生活的好幫手之一,不僅在生產隊時期備受喜愛,而且在如今的農村也還能四處看見它的蹤影。

受到生活條件的限制,農民在生產隊時期主要吃的都是窩窩頭、鹹菜等粗糧,偶爾想吃包子、面條等細糧時就需要 石磨 了。

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獲得面粉只能人力去推石磨,一次次轉圈研磨來獲取糧食,除此之外,石磨還能夠磨制豆腐,它所制成的豆腐在人工受力下能更好的激發大豆的香醇。

秧馬顧名思義就是農民們 插秧 時使用的工具,它看起來像是小孩子玩的木馬,殊不知在插秧時有著大用處!

在插秧時,農民們坐在秧馬上可以隨著其前後翹起的弧度,來調整插秧的位置,還能夠節約體力,不用彎著腰低著頭在地裏一步一步的插秧。

如今的我們再來看黑白電視機,也許會覺得器材有些老舊,螢幕也較小,但在當時的農村,電視可是 富貴家庭 的象征!

在當時誰家有電視,在小孩回家工作完後,肯定會去那戶人家看看電視休息一下,西遊記、葫蘆娃等動畫片是農村孩子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經常下廚做飯的朋友們對漏瓢一定不陌生,與如今的不銹鋼漏瓢不一樣,它主要是由 葫蘆 制成,將葫蘆剖成兩半,體內的葫蘆籽去幹凈後,底部打上孔便形成了漏瓢,漏瓢在日常的做飯中,主要用來做面條和粉絲,耐用且方便。

水車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古時候就已經興起,人們不僅可以運用它的巧力來輕松實作農業灌溉,它所具備的 儲水功能 ,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幹旱帶來的農作物缺水危機,保證農產品的產量,可謂是古人智慧的偉大。

風箱是廚房的必備的工具之一,生產隊時期的烹飪環境並沒有如今的天然氣竈台,做飯主要依賴於燒柴火和人拉風箱來生火。

拉風箱 也是一個技巧活,拉得好便能夠使柴火燒得旺,飯菜燒得香,拉得不好則可能弄得自己一臉灰,火還燒不起來。

老式的爆米花機作為童年的回憶,不僅爆出來的爆米花格外吸引人,幾米開外都能聞到爆米花的奶香,其在工作過程中發出的巨大聲響,也能夠吸引一眾小孩駐足觀看,趣味性和美味構成了孩童們記憶中的香甜童年。

一看到鐵制的文具盒,是誰的DNA又動了?

當時的上學時光裏,帖文具盒陪伴著小孩子們一個又一個學習的夜晚,小孩子們不僅會在鐵皮上張貼自己喜愛的動畫人物,其文具盒內建的 乘法口訣表 還是大家考試的必備「武器」。

滾鐵環這一遊戲七八十年代的人們肯定非常熟悉,當時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父母通常不會給孩子們購買玩具,但生性愛鬧的孩童,童年肯定少不了玩具的陪伴。

沒有玩具那就自己做!一個個 滾鐵環 便由此誕生了,只需要用家中廢棄的鐵絲便能做成一個鐵環,在田間地頭與小夥伴們一起追逐打鬧樂不可支。

中國人建造房子講究一個 因地制宜 ,土胚房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

土胚房勞動人民在對地形和環境進行考察後,用黏土建造而成的房子,土胚房受到農民們喜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黃土再加上麥稭,用水按照比例調和後便能用來造房子,不僅防水還實用。

當時的人們由於娛樂活動比較少,但每天在地裏勞動的農民們,白天勞累過後,也希望晚上有時間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發展如何。

恰巧國家也在推行 掃盲活動 ,教育得到重視,人們也日漸對知識產生了渴望,而廣播就是人們接觸外界的重要物品之一,全村的人都可以透過廣播來獲取訊息。

如今學生們的作業越來越多,印表機也開始被各個家庭所普及,激光印表機等各種高科技應接不暇,手機藍芽一連線便可以快速傳輸檔進行打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學生們可沒有這麽優越的條件,大家只能用 油印機 進行打印,不僅打印時間長,在操作過程中不小心還容易將墨水糊滿手。

時代仍然頭也不回的向前發展著,生活也還在繼續著,雖然我們與當時的年代以及相隔甚遠了,但這些物品將永遠被我們保存在記憶裏,無論何時看見它們,隨之在腦海盤旋的便是那一段艱苦但溫情的歲月。

參考資料:

中國甘肅網——父親的單車 承載著全家的歡樂

黑龍江新聞網——我家的襪撐子

臨洮融媒——臨洮故事:鏗鏘在時光裏的老手藝——納鞋底

齊魯壹點——滑溜書院 |孫會昌:童年的記憶——煤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