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陳希民(請多關註)
春秋銘文青銅匜:高約18厘米、長約30厘米、寬16.5厘米,重約2165克。
生坑特征(傻開門),器底有明顯的範線與墊片。
整器布滿「紅斑、綠銹、黑漆古、孔雀藍」等。
器身有一圈竊曲紋,前有虎紋「流」,後有龍紋「鋬」。
器身有近百個銘文,頂級藏品,彌足珍貴。
「青銅匜」,是古代盥手註水之器物,有銘文的稀少而珍貴。
【左傳】即有「奉匜沃盥」之語,意思是執匜澆水於手洗沐。
青銅「匜」從國家考古看,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
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
前有流,後有鋬,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
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匜」是盥手註水之器。
古人在祭祀、宴會開始前會先進行一個凈手儀式。
這個器物是專門用來裝洗手水的,出水口大多為動物造型…